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的牙兵制是什麼?揭祕牙兵制的起源與消亡

古代的牙兵制是什麼?揭祕牙兵制的起源與消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牙兵制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古代“牙”其實是對官署的一種稱呼,即軍中長官的住所,慢慢衍生,到了後來所親之將就被稱爲牙將,畢竟長官自己“住所”的將自然是親將。牙將是指親將,那麼牙兵自然就是指親兵了。

牙兵興盛於晚唐,在五代時期一度達到頂峯,牙兵曾在那時成爲最受優待的部隊,不過隨着時間的遷移,牙兵似乎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這個牙兵到底是如何消亡的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牙兵制的起源。

古代的牙兵制是什麼?揭祕牙兵制的起源與消亡

唐前期依隋制,實行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均田制,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府兵制下的農民,在無戰亂時從事農耕,但戰事開啓後他們就是士兵。

但到了唐中期,由於土地兼併愈發嚴重,導致均田制被破壞,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府兵制毫無疑問也是土崩瓦解了,到公元749年(唐玄宗)之時,管理府兵的折衝府已經是無兵可交。

而唐中期因爲邊患增加,朝廷又急切需要兵源前往戍邊,迫於無奈,當時統治者只好採用募兵制用來招募兵源(募兵制是指以苛刻的標準招募士兵,經過訓練成爲職業軍人,當然給他們福利會很好,比如會發工資、給家人優厚待遇),最早的募兵制我們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建立魏武卒的吳起。

《舊唐書》記載:“時當番衛士,浸以貧弱, 逃亡略盡,(張)說又建策,請一切罷之,別召募強壯,令其宿衛,不簡色役,優爲條例,逋逃者必爭來應募。上從之。旬日,得精兵一十三萬。”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唐時期已採用法令形式實行募兵制,並且募兵制效率很高,十天(旬日)內就募集到了精兵十三萬。由於效率高,後來鎮守邊疆、身負重任的節度使們有時也會因爲兵力不足,自行採取這種募兵方式。而這種募兵模式其實也是被當時朝廷所默許的,因爲邊疆遠離朝廷,朝廷往往並不清楚需要多少兵源。

朝廷的默認讓節度使放寬心的募兵,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的下屬軍隊都相繼自主募兵。節度使自主募兵,使得士兵們“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他們只忠於節度使,逐漸成爲了節度使們的私兵、親兵。

而親兵則就是我們本文主旨牙兵,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牙兵的起源是在唐中期。

在安史之亂後,牙兵制開始興盛,因爲不管是平叛的將領,還是降唐的叛軍都被朝廷因功或是因投降被封爲節度使,一時間造成藩鎮林立,唐朝國門之外,似乎全是“國家”。

節度使們無視勢力衰微的唐王朝,肆無忌憚的募選精壯的牙兵以壯大自身實力,各節度使之間甚至會以牙兵的的多少優劣來做比較,頗有些軍備競賽的味道。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牙兵制發展異常迅猛,甚至在後來還出現牙兵左右政局的情況,比如相當出名的魏博牙兵。當時盛傳一說法,即“長安天子,魏府牙軍”,說明魏博的牙兵已經剽悍的可以與天子平起平坐了。

魏府牙軍到底有多強悍?我們來深入瞭解下它,魏府牙軍最早起源於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安史之亂叛軍將領,後降唐),由於它的牙兵是以世襲狀態存在的,即父子兄弟代代相傳,兩家子女相互聯姻,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畢竟他們內部是“父子相襲,親黨膠固”這種血緣關係。到了後來甚至連魏博節度使也只能“豐其衣糧,動要姑息”。

這樣一看魏博牙兵似乎纔是魏博的主人。

唐末時期,有的魏博節度使也曾想瓦解牙軍問題,但都以失敗告終,甚至連自己性命都不保,後來的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在最後也是借朱溫的幫助,裏應外合,夷滅牙兵八千家,纔將魏博牙兵消滅的。自興起到最終被消滅,這支牙軍也算是興盛百年了。

以小見大,魏博牙軍能夠如此強盛,足以見得在晚唐牙兵制影響多大。

古代的牙兵制是什麼?揭祕牙兵制的起源與消亡 第2張

而在唐亡後的五代十國時期,牙兵制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頂峯,當時牙兵制已經成爲五代十國兵制中的一個最爲普遍的制度。

當時若手上沒牙兵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軍閥”,比如朱溫手頭有著名廳子都、落雁都,在稱帝后還建立了天興軍;李存勖則有驍勇的帳前銀槍都、金槍都;不過最爲有特色的還是屬李嗣源,他以養假子爲牙軍,組成了一支英勇善戰、忠於自己的義兒軍。

五代十國是牙兵制度的頂峯時期,因此牙兵來源已經沒有了任何侷限,完全向社會招募。招募不需要太多要求,只要你足夠強悍、驍勇都能成爲牙兵,這也導致牙兵內部充斥着大量桀驁難制之人,他們在成爲牙兵之前或是地痞強盜,又或是賴子惡霸。

也正因爲牙兵中多參雜着太多桀驁難制之人,軍閥手中的牙兵也曾多次發動叛亂,他們廢立節度使、州刺史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史不絕書。

古代的牙兵制是什麼?揭祕牙兵制的起源與消亡 第3張

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們看似是主角,但真正的“角”其實還是屬牙兵。我們在一件事中可見一般,當時軍閥李克用手下牙兵曾多次幹違法亂紀之事,令李克用大爲不滿,但李克用卻不敢動他們。

他當時無奈的說了一句話,即:“今四方諸侯皆懸重賞以募勇士,吾若束之以法,急則棄吾,吾安能獨保此乎!”

意思是:“若將自己牙兵繩之以法,牙兵們定會背棄自己,到時候自己又該如何保全自身呢?“李克用這番話應該是五代時期所有軍閥的心聲,軍閥們對於自己牙兵迫於無奈幾乎都是是睜一眼閉一眼,從中可看出牙兵在五代的地位。

在中唐時期牙兵是依賴於節度使的存在,但到了五代時期牙兵似乎成爲了節度使們的依靠。

在五代之前,牙兵一直受人詬病的可能就是出身低下,地位不高,不過隨着牙兵主帥們後來逐漸登基稱帝,比如朱溫、李存勖等,牙兵就連地位也是極速上漲,因爲他們成爲了皇帝的禁軍。

因此,在五代時期牙兵可以說是無限風光。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深知牙兵危害,若要牙兵繼續發展下去,自己的大宋可能會成爲後周以後第六個短命王朝,所以他開始着手改革兵制。

趙匡胤在削弱節度使兵權後,將禁軍掌握於自己手中,改組成殿前司和侍衛司,除此之外設置樞密院,由文臣擔任樞密使,把皇帝的握兵權與樞密使的調兵權和三帥的統兵權分開,分而治之,互相制約,並且將領經常調動,使得兵無常帥。

通過以上改制,趙匡胤很好的做到了將無重權,讓他們難以結成屬於自己的牙兵。自此自中唐以來綿延已久的牙兵制度也算是在趙匡胤這一代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