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繁體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黃秋生所說的“中文正字體”是指他所寫的繁體字。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2張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與簡體字,本就一脈相承,根植於同一種文化,沒有誰比誰正統,誰比誰高貴。這本來不是問題的問題,偏偏有人非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總有人自認爲“繁體字纔是正統”,瞧不起簡體字,甚至港臺有的人污衊簡體字是“殘體字”,流露出一種文化優越感。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3張

鼓吹繁體字的居然很多都是娛樂界的,馮小剛鬱鈞劍宋祖英黃秋生等等,正兒八經的語言學家和專業學者很少出來反對。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4張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以繁體字爲榮,以爲是有文化的代表,結果鬧出不少笑話。畢福劍“後”與“後”、“九與玖”不分,寫出來一幅“玖球天後”貽笑大方。畢福劍不過是個主持人,賈平凹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家文化人,賣字比賣書還厲害。書法潤格是四尺整紙10萬元起步,潤格費遠遠超過了書法家,還是在繁體字上露了怯,如著名的安昌村“傅作義故里”的匾額,就寫錯了。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5張

繁體字和簡體字的歷史一樣長,甲骨文的時候就有簡體字了。有人說簡體字就是斷裂看中華文化,就不能代表中華正統了,這纔是沒文化的認識。看看王羲之用了多少簡體字,就知道簡體字不簡單了。東、豈、試、爲、緬、臨、終、張、時、將、見、當、孫、揚、實、爾、鯉、魚、與、詔、長、樂、陳、來、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悵、頤、視等現代簡體字都出自王羲之的手筆。如果說用簡體字就代表沒文化,那麼賈平凹畢福劍是書聖,王羲之就是文盲了。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6張

簡體字大部分不是憑空捏造的,有專家統計在400多個獨體簡化字當中源字先秦兩漢的有159個,源字魏晉南北朝有32個,源自隋唐的有29個,源自明清太平天國的53個,源自民國有61個,源自建國後新造的104個。

漢字的歷史就是一個簡化過程。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爲篆書,再變爲隸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從漢字的演變來看,我們的認爲的繁體字,就其發展時間來看至多也是隸書以後的字體,多是楷化之後才最終確定下來的。所以不能說繁體字就代表了所有的傳統文化。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7張

文字的本質是什麼?是交流是實用。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時候,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一個文盲佔大多數人口的中國很是焦急萬分,因爲漢字筆畫的繁複程度已經阻礙了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公衆文化水平的提高,所以有人極端到要“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簡化漢字,是那一代人的共識,是一種社會思潮。陸費逵、錢玄同、黎錦熙等等學者,都在爲漢字簡化積極努力。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8張

爲什麼要簡化漢字呢?魯迅在《門外文談》一文中說得很明白:

因爲文字是特權者的東西,所以它就有了尊嚴性,並且有了神祕性。中國的字,到現在還很尊嚴,我們在牆壁上,就常常看見掛着寫上“敬惜字紙”的簍子;至於符的驅邪治病,那就靠了它的神祕性的。文字既然含着尊嚴性,那麼,知道文字,這人也就連帶的尊嚴起來了。新的尊嚴者日出不窮,對於舊的尊嚴者就不利,而且知道文字的人們一多,也會損傷神祕性的。符的威力,就因爲這好像是字的東西,除道士以外,誰也不認識的緣故。所以,對於文字,他們一定要把持。

我們中國的文字,對於大衆,除了身份,經濟這些限制之外,卻還要加上一條高門檻:難。單是這條門檻,倘不費他十來年工夫,就不容易跨過。跨過了的,就是士大夫,而這些士大夫,又竭力的要使文字更加難起來,因爲這可以使他特別的尊嚴,超出別的一切平常的士大夫之上。

所以文字要想普及大衆,首先就是要打破認識難學習難這個門檻。真正解決中國文盲的問題實行簡化漢字,是新中國以後的事情。1956年正式實施《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在對《漢字簡化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後,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收錄共計2238個簡化字,作爲使用簡化字的規範。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9張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是農民……漢字簡化幫助了他們學文化,拼音也幫助他們學文化。”

漢字簡化對大衆文化普及確實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歷史的原因,港臺還是繁體字,有人就說是傳統文化在港臺,大陸已經斷裂。其實這是錯誤的理解,蔣介石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的時候,都想要搞漢字簡化,只是因爲各種原因而擱淺。香港是殖民地文化爲主,沒什麼可驕傲的。港臺是繁體字,可是有些人連最起碼的國家認同都成問題,能說代表傳統文化嗎?所謂的文化優越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大陸不僅是政治正統,也是文化正統。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10張

簡體字是歷史的潮流也是世界的潮流,聯合國已決定自2008年以後,原在聯合國同時使用的中文繁體、簡體字,一律使用簡體字。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東南亞的華人社區,也是使用簡體字。

日本使用中國漢字源遠流長,同樣也用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佈《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日本稱之爲“略字”,其餘爲傳統漢字。

怎麼正確認知簡體字和繁體字?會繁體字就是“有文化”嗎? 第11張

在臺灣,簡體字的潮流也是擋不住的,多商家將招牌、菜單和說明都改爲簡體字,簡體字書籍也佔到臺灣新書的20%。甚至政黨首腦也用簡體字給同僚寫信,而且所有臺灣人書寫時幾乎沒有用“臺”的繁體字,都是用簡體。

簡體字就是當代中國的正體字,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