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治維新三傑之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怎麼死的

明治維新三傑之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怎麼死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活躍的政治家,明治維新的領導人。通稱吉之助,號南洲。薩摩藩出身,生於下級藩士家庭。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西鄉隆盛,(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前期一直從事於倒幕運動,維新成功後鼓吹並支持對外侵略擴張,因堅持徵韓論遭反對,辭職回到鹿兒島,興辦名爲私學校的軍事政治學校,後發動反政府的武裝叛亂,史稱西南戰爭,兵敗而死。

少年時代

1828年1月23日(文政十年十二月七日)西鄉隆盛生於日本薩摩藩鹿兒島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御勘定方小頭西郷九郎隆盛長子。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加入下加治屋郷中的青年組織“二才組”。 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武士訓練,這使他養成尚武的習性,具有濃厚的忠孝仁義等封建武士的道德觀念。

弘化元年(1844年)擔任「郡方書役助」。後爲郡書記官先後共10年。和維新三傑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衛門學習陽明學及朱子學,向福昌寺的無參和尚門學禪。郡長迫田因荒年要求藩政府減免年貢不準而憤然辭職,給他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他出身於瀕臨破產的下級武士階層,長期擔任低級官吏,使他對下層人民有一定的瞭解和同情,對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認識,從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島津齊彬繼承薩摩藩藩主之後,西鄉隆盛爲首的“誠忠組”上書闡述減輕農民負擔問題。其政治主張得到島津齊彬的賞識。

公武合體

西鄉28歲時做了薩摩藩主島津齊彬的親信扈從,受到齊彬改革藩政以求富國強兵的思想影響,並受到勤王家藤田東湖和橋本左內等人的影響,使他立志勤王和改革幕府政治。1854年隨島津齊彬至江戶居住3年,爲齊彬等人倡導的王室公卿和幕府將軍合作的“公武合體”運動四處奔走聯絡,十分活躍逐漸成爲曉有名聲的改革派志士。

明治維新三傑之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怎麼死的

1858年,由於島津齊彬暴病而疫,由島津忠義任藩主,實權掌握在其父島津久光手中。西鄉依舊往來於京都與江戶之間,進行勤王活動,策劃除掉幕府最高行政官井伊直弼大老。井伊製造“安政大獄”,殘酷鎮壓勤王志士,西鄉和月照逃出京城才倖免遭難。二人先後回到鹿兒島,不料卻被勒令離開薩摩藩。感到勤王大勢已去,絕望之下,當船行至錦江灣,相抱投海自盡。兩人被救起時,月照已溘然長逝,西鄉亦奄奄一息。島津久光把他流放到奄美大島。

1862年西鄉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權的大久保利通幫助下返回薩摩藩。解除處分後作爲尊攘派開始活動。久光本想借助西鄉的聲望,以便實現自己入京勤王,繼續搞“公武合體”的計劃。西鄉反對,表面上是認爲久光威望和身分不夠。實際上其新的政治主張“尊王攘夷”與藩主的“公武合體”有矛盾,西鄉又與激進的藩士們聯絡。久光一怒之下,將他流放到德之島,兩個月後再轉送到流放死刑犯人的衝永良部島的牢獄中。 然而再次被流放到小島。在獄中兩年,西鄉受盡磨難,卻閱讀了大量儒家著作,更加堅定忠君勤王的志向。

  明治維新

1864年,因倒幕派勢力增大和藩士們的要求,久光下令召回西鄉,並委以掌握薩摩藩陸海軍實權的重任。西鄉開始還是作爲久光的謀將,後來則成爲尊王倒幕派。西鄉與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薩摩藩內進行政治改革。

1864年7月,幕府對長州藩志士們發動的禁門之變進行鎮壓。京都的西鄉遵從久光之命,參與鎮壓活動,在戰鬥中負傷,因而受到褒獎。9月,西鄉在大阪會見了勝海舟,通過勝海舟瞭解了情也有很深的認識。這次會見使西鄉開闊了眼界,認識了幕府的腐朽和沒落,思想發生轉變。這時的西鄉仍有“薩藩主體”的地方意識,所以在行動上表現得十分動搖。當幕府於9月組織軍隊討伐長州藩時,西鄉仍從本藩利益出發,參加並指揮了徵長討伐軍。幕府組織第二次討伐長州行動時,西鄉已在行動上貫徹其強藩聯合對抗幕府的主張,不顧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堅決拒絕出兵,爲此後的同盟做好了信任基礎。

1866年7月,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死,德川慶喜繼任。12月,一貫壓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年輕的明治天皇繼位。倒幕派利用宮廷的形勢,開始準備武裝倒幕,阪本龍馬的斡旋之下薩摩藩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薩摩與土佐藩也結盟。“西南強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權,共同討伐幕府。西鄉等人還與英國結成了“薩英同盟”,想從英國那裏購買武器和取得財政援助,但他們對英國的侵略企圖有所警惕。

1867年9月,西鄉、大久保通過巖倉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義發佈《討幕密旨》的準備。10月14日,薩長兩藩得到了《討幕密旨》,部署就緒後西鄉、大久保等倒幕派發動政變,發佈《王政復古》。宣佈廢除將軍制度等,要德川慶喜立即“辭官納地”,倒幕派於當天組織了新政府,西鄉、大久保等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

明治維新三傑之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怎麼死的 第2張

德川慶喜爲代表的舊幕府勢力,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組織優勢兵力反撲,史稱戊辰戰爭。1868年1月在京都之南的鳥羽、伏見地區,幕府軍與政府軍發生了大規模軍事衝突。指揮有效、兵士的奮勇和人民的支持,政府軍打敗了3倍於己的幕府軍隊,取得了勝利。西鄉被新政府任命爲陸海軍負責人,討幕軍從京都出發東征,包圍了江戶。防守江戶城的勝海舟,向慶喜說明了國內外形勢,促使慶喜下決心投降。西鄉向幕府提出了7項投降條件,並去江戶會見了勝海舟。最後簽訂了幕府投降協定,史稱“江戶無血開城”。8月後,西鄉率領政府軍轉戰於關東和東北地方,征討幕藩殘餘勢力,取得節節勝利。凱旋迴師後,西鄉由於軍功卓著受到了獎賞。西鄉以在倒幕維新運動和戊辰國內戰爭中的功勳,賞典祿爲兩千石,成爲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

西鄉離開中央回到地方,還因爲他對明治政府實施有損於下級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滿。西鄉很同情下級武士們在明治維新後的悲慘遭遇,看不慣許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窮奢極侈,指責他們爲“利”忘“義”。正是在這些內政問題上,西鄉與大久保等人產生了矛盾。西鄉、大久保等人儘管有矛盾,但他們都認識到要建立近代國家,使日本擺脫半殖民地危機,必須消除封建割據局面,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從1871年起,他們又在這個目標下聯合起來,全力進行廢藩置縣的改革。

1872年7月,西鄉任陸軍元帥兼近衛軍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佈《地稅改革條例》等5個文件,實行變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稅改革。政府還進行了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多項資產階級改革。西鄉主持和參與了這些改革,雖在改革內容上沒有特別的建樹,但他統帥軍事力量,以武力爲後盾,保證改革順利進行,應該說是他的特有貢獻。 西鄉、大久保、木戶三人以在倒幕維新活動中的作用和貢獻,被人們譽爲“維新傑”。

西南戰爭

1873年在維新政府的改革下,武士逐漸失勢,尤其是下級武士漸漸無以維生,徵兵令施行後,下級武士正式被宣告失去軍權,西鄉隆盛爲圖恢復下級武士的勢力,遂起“徵韓”、“徵臺”,毛遂自薦擔任遣韓大使,維新重臣大久保利通等人當時自歐美考察返國,認爲維新政府一切應以內政爲重,因此否決西鄉的提案,西鄉憤而下野,在1874年(明治七年)回到薩摩。(大久保利通並不是反對對外侵略知道當時日本的國力和世界的差距主要精力放在內治而暫緩。當時日本的國力無法征服朝鮮,更不能大敗朝鮮的後臺老闆-洋務運動而國力稍微上升的清王朝)西鄉辭職回家鄉在薩摩,建立了“私學校”傳揚士道。

士族問題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陸續叛亂。規模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在九州佐賀縣發動的佐賀之亂。該事變平定後,日本政府爲安撫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識最強的薩摩士族。同年(清同治十三年)因有琉球難民在臺灣被原住民殺害,日方遂進行臺灣出兵(中方稱爲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將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升爲中將,並任命爲臺灣蕃地事務局都督,領兵三千餘名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部落。軍事上日本失敗,但是仗着由美國撐腰,清政府也腐敗無能拿錢消災,清政府索賠50萬兩白銀,日軍退出臺灣島。

士族問題並未因此獲得解決。明治十年(1877年),薩摩不平士族攻擊鹿兒島的政府軍火藥庫,揭開西南戰爭序幕。當時西鄉隆盛並不在鹿兒島,聞訊之後慨然長嘆,但依然回到鹿兒島統率士族們,以“質問政府”爲名揮軍北上,並在熊本城與政府軍爆發激戰。最後政府軍擊敗薩摩軍,西鄉隆盛撤退回到鹿兒島,在負傷的情況下由部下介錯,日本最後一場內戰結束。

1877年西鄉隆盛之官位遭到剝奪,然民間同情聲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於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頒佈同時獲得特赦,並追贈正三位之官階。

明治維新三傑之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怎麼死的 第3張

西鄉隆盛領導的下級士族起義代表了小生產者、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與資產階級的民權派、激進派關係密切。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反對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緒。西南戰爭失敗後,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標誌着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事實上西鄉隆盛本身也是大陸政策的支持者,而且當時的歷史潮流是列強瓜分殖民地,所以說日本誰執政日本的侵略性質是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