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新朝赤眉綠林起義:他們成功地埋葬了王莽的新朝

新朝赤眉綠林起義:他們成功地埋葬了王莽的新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推翻新莽政權,是赤眉綠林起義對歷史的巨大貢獻

赤眉綠林起義是爆發於西漢末年的一次農民起義。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喪失土地,有的成爲地主豪強的佃農,更多的則完全被排擠出生產領域,成爲輾轉溝壑的流民,甚至淪爲奴婢。

由於封建統治動盪不安,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認爲漢祚已盡,王莽藉機篡權。王莽爲緩和社會危機,實行託古改制。

由於託古改制措施,損害了貴族、官僚、地主的利益,激起了社會經濟的大混亂。加之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少數民族無理用兵,結果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

農民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最後醞釀成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公元18年,山東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東北)集合饑民百餘人起義,佔據泰山,附近農民紛紛響應。不久樊崇的同鄉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等都率領羣衆參加,起義隊伍猛增至數萬人。他們以泰山爲中心,轉戰山東,到處捕殺官軍,沒收地主財物,嚴懲惡霸地主。

新朝赤眉綠林起義:他們成功地埋葬了王莽的新朝

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都是純樸農民。他們沒有文書,沒有號令,也沒有旗幟和標識,領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處。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被稱作“三老”,其次是“從事”,再次是“卒史”。這些都是原來對鄉閭小吏的稱呼。他們互相之間以“巨人”相稱,表示地位平等。他們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作爲起義隊伍的紀律。

這支起義軍屢敗王莽的地方軍。王莽派太師王匡,率大軍前往鎮壓,被打得落花流水。爲了和王莽軍隊區別開來,他們把眉毛塗上紅色,因此被稱爲“赤眉軍”。赤眉軍紀律良好,當時流傳的歌謠說:“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反映了人民羣衆對起義武裝和王莽官軍的愛憎。此後赤盾軍活動於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諸省交界的廣大地區,聲勢越來越大。

在赤眉軍起義的同時,全國農民起義軍還有銅馬、大肜、五校、高湖、檀鄉、五樓、富平、獲索等二十餘支。其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與王莽太師同名)、王鳳領導的隊伍。他們以綠林山爲基地,因此被稱作“綠林軍”。

與此同時,混入綠林軍的另一地主階級分子劉秀,到河北發展自己的勢力,於公元25年六月建立了東漢政權。

赤眉軍在樊崇等率領下,分兵兩路向西進發,所過之處,給封建統治勢力再一次掃蕩和打擊。公元25年正月,進軍弘農(今河南靈寶南)。這時,義軍已擴大到三十萬人,樊崇把起義隊伍進行了整頓,分萬人爲一營,共三十營。這年六月,赤眉軍進至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這時由更始政權中逃出來的一個地主階級分子,向樊崇勸說立宗室。農民軍由於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樊崇從隊伍中找出來姓劉的七十多人,最後以抽籤的辦法,選出十五歲的牧牛娃劉盆子爲皇帝,年號“建世”,國號“漢”。皇帝有了,下一步當然要設立文武百官。

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軍領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職應由樊崇擔任。但樊崇不識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識幾個字,能讀懂《易經》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謝綠分別做了左右大司馬。

在鄭縣(今陝西華縣北),革命政權就這樣組成了。九月,赤盾軍開進長安,更始帝劉玄投降,被農民軍處死。

赤眉軍進長安後,經過整頓,紀律嚴明,各營閉門自守,長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因避王莽之禍或躲更始政權騷擾的長安市民紛紛回來,“市裏且滿”。但赤眉軍不知道怎樣管理奪到手的政權。長安的地主階級看到赤眉軍政權不同於更始政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都把糧食隱藏起來。赤眉軍在長安一年多,糧食斷絕,不得已撤離長安,向西北就食。當時車甲兵馬“衆號百萬”,所過無敵。他們走到隴縣西北的番須山谷中,正遇上天寒大雪,戰士衣薄,很多人凍餓死去,只得退回長安,準備東歸。這時赤眉軍人人想家,軍心渙散,出長安時只有二十萬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軍在崤底、宜陽一帶,被劉秀用重兵包圍,被迫投降劉秀。

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

赤眉綠林起義推翻了新莽政權,給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使得西漢後期嚴重的社會危機得到暫時的緩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統治者所佈下的陷阱裏,這一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終於失敗了。劉秀竊取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經過10年時間,先後削平地主割據勢力,重建了統一的東漢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