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代開始出現儲蓄機構 存在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

唐代開始出現儲蓄機構 存在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儲蓄”一詞最早見於《尉繚子·治本》:“民無二事,則有儲蓄。”

《尉繚子》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就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作者爲戰國時期梁惠王時的尉繚;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時的尉繚所作;還有一種說法是該書系後人僞託。直至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尉繚子》殘簡後,才充分證明其不是僞書。據現有資料推斷,《尉繚子》成書於戰國比較可信。

不過,“民無二事,則有儲蓄”中的“儲蓄”並非指金錢,而是指存積各種穀物。

唐代開始出現儲蓄機構   存在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

唐代

古人積錢的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撲滿,撲滿是以泥燒製而成的貯錢罐,這種錢罐只有入孔,沒有出口,類似於現在小朋友的儲錢罐,其作用是積少成多,零存整取;另一種是窖藏,把金錢放入壇罐內,封好埋入地下或者其他隱祕之處。

至於專門辦理儲蓄業務的機構,大致起源於唐代。由於唐代的商業發達,城市裏不僅大量出現了經營借貸業務的質庫,還出現專門替人寄存、保管錢物的櫃坊。

到了明代,由於金、銀、錢、紙幣兌換的需要,出現了許多專門從事錢幣兌換的人,並以此爲業,開立錢鋪,這也就是最早的錢莊,亦稱票號或銀號。清代中葉以後,銀行隨之興起,纔開始辦理一些存貸業務。清代末期,又開辦了郵政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