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寫作特點

薩特是法國戰後重要文學流派存在主義的倡導者。他的代表作《噁心》(1938)是存在主義的著名小說。這部日記體小說的主人公羅康丹所生活的是一個污穢齷齪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人人都萎靡不振,渾渾噩噩,彷徨苦悶,感到生活沒有意義。羅康丹是一個典型的存在主義人物。短篇小說《牆》(1939)通過對西班牙反法西斯戰士格里在監獄裏等候處決時的種種心理活動的描寫,說明對死亡的恐懼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堵牆,只要克服這種恐懼,就能獲得生的自由。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薩特的劇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的存在主義思想。劇本《羣蠅》(1943)以奧瑞斯忒斯剷除篡位的暴君併爲父報仇的古希臘傳說爲題材,闡明人要用意志和行動去爭取自由,完成生存的使命。《密室》(1944)是闡述存在主義哲理的劇本,劇中塑造了3個死後不改生前本性、在陰間互相追逐的亡魂,說明客觀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舊習)直接制約着人的生存和活動,人死之後還念念不忘他人對自己的議論,因而認爲“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主張“介入文學”(或譯獻身文學),即作家要投身到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對各種政治事件和社會問題表明自己的見解;文學作品要干預社會現實。在創作方法上,他主張寫真實,不講究藝術雕琢和浮華的辭藻,但求文字樸質自然。在他的小說中,作者敘述往往和主人公的內心獨白互相交織;在作品時間的處理上,講求同時性。例如在長篇小說《緩期執行》中,他同時描寫了約20處的人物活動情景。他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法國文學有重要影響。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第2張

人物評價

薩特出於“他那思想豐富,充滿自由氣息和找來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對我們時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被授予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但薩特沒有接受這一獎項,理由是“他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

後人對讓-保羅·薩特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基本上依然是左派褒者多貶者少,右派貶者多褒者少。直至如今,爭論還在繼續。其中影響較大的左翼代表,貝爾納-昂裏·萊維,八九十年代哲學家、社會活動家,於2000年一月發表厚厚的論著,題爲《薩特世紀》,認爲法國的二十世紀是薩特世紀,法國思想界由薩特主宰。而著名的資深記者、政論家讓—弗朗索瓦·雷韋爾,一九二四年出生的法蘭西學院院士,則出版薄薄的專著《大表演》,其中認爲作爲法共同路人的薩特,比法共左得更厲害,排斥一切異議者,投靠斯大林主義,下場雖說悲壯,對二十世紀法國的負面影響卻太大了,是不可寬恕的。這兩位名人的高論,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如果說萊維年富力強,到處演講,對遭到蛋糕撲身的倒彩並不介意,那麼八旬老人的宏論,姑妄聽之,也不必太認真。無非說明薩特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一談起他,必有臉紅脖子粗的爭論。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第3張

但即便有爭議也無法抹去薩特在各個方面做出的貢獻。讓-保羅·薩特的一生是在精神文化領域裏不斷開拓、不斷勞作的一生。作爲存在主義哲學首屈一指的代表,其主要哲學著作《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方法論若干問題》已成爲20世紀哲學思想發展變化的重要軌跡。作爲文學家。他把深刻的哲理帶進了小說和戲劇,其中篇《噁心》、短篇集《牆》和長篇《自由之路》已公認爲法國當代文學名著;其劇作《蒼蠅》、《密室》、《死無葬身之地》、《骯髒的手》、《魔鬼與上帝》大都在劇院久演不衰。他還是文藝批評家,著有《什麼是文學》及著名評傳《波德萊爾》、《謝奈》和《福樓拜》。他還是政治家,其文集《境況種種》有十卷之多,其中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鬥爭的回顧,對殖民主義的抨擊,對世界和平的呼籲,對阿爾及利亞戰爭、越南戰爭以及一系列世界政治事件所發表的意見。

人物影響

薩特是當代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20世紀世界思想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文學界的首要人物。在數十年多方面創造性的活動中,他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哲學著作、政治評論和文學作品的創作。其代表作有《存在與虛無》《噁心》《蒼蠅年》《自由之路》等。他在政治上傾向進步與革命,屬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的左翼;在哲學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在思想上,肯定人的價值,努力探索人在荒誕世界裏的出路與歸宿,主張人道主義思想。

1940年,薩特尚是初出茅廬的小說家。而這之後的半個世紀,這個不安分的“伏爾泰與斯湯達的複合體”非但自己沒有正襟危坐,而且總讓他的對手戰戰兢兢,並在全世界知識界掀起了關於“存在主義哲學”的熱浪。薩特的盛年,他的小說在世界各地以百萬計的印量發售,即便是他的最枯燥乏味的哲學著作,也被他那些狂熱的崇拜者當成革命的聖經;他的演講往往被熱烈的羣衆包圍得水泄不通,甚至引起騷亂;他巡迴世界各地,受到國家元首一般的接待。薩特就是法國,他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那位“從納粹手中拯救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在薩特逝世時,數以千計通過閱讀他的撰著才認識他的人,在獲悉他逝世的消息後不約而同地作出了悲痛和震驚的反應,在巴黎爲他送葬的行列也浩浩蕩蕩,這種情況反映出一位思想家由於他的榜樣和思想而受到人們的敬仰。

人物思想

存在主義

薩特曾經給存在主義的價值做了這樣的定義:“存在主義是人道主義的深化。”存在主義剝去了人道所謂“階級性”或“社會性”,也撇開各種社會規範,他研究人的具體的生存處境,特別是人在某種特殊情況下他會如何行動,像薩特的《禁閉》、《死無葬身之地》等。

薩特從人的主觀性出發談個人自由。他認爲人在自主選擇自己的本質時具有絕對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質屬性,人的一切行動都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這種自由是絕對的、無限的。他認爲:“假如存在確實先於本質,那麼,就無法用一個定型的現成的人性來說明人的行動。簡言之,不容有決定論,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的規定,人的意志、情感乃至整個存在都是自由的。他認爲,人的一生就是一連串的選擇,無論我們的存在是什麼,都是一種選擇,甚至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即你選擇了不選擇。自由就是選擇的自由,這種自由的選擇是無條件的,不需要什麼根據和標準。因此人願意自己是什麼,他就能成爲什麼,“懦夫是自己變成的懦夫,英雄是自己變成的英雄。”薩特承認自由選擇是“無目的”、“無着落”的,爲選擇而選擇,爲行動而行動,“除行動外,別無現實”,所遵循的格言是“不冒險,無所得。”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第4張

薩特主張人的問題纔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必須把人召回來並作爲哲學的研究對象加以研究,從而解釋現實世界。他認爲存在主義是一種“唯一給人以尊嚴的理論”,認爲人有理想和願望,既能否定也能肯定自己; 人有意識、感覺和思想,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還能意識到人之外的各種東西的存在;人才是真正的存在,必須把人及人的問題作爲先於其他一切東西而存在,並從本體論上把人作爲哲學的根本問題加以研究。

薩特是法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強調存在先於本質,“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後來才說明自身。假如說人,在存在主義看來是不可能給予定義的話,這是因爲人之初,是空無所有? 只在後來人要變成某種東西,於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就他自身。”於是他斷言: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這一原理,也即是所謂的主觀性。”

薩特的出發點是強調哲學應研究人的問題,並承認人生活在某種“環境”中,強調人的價值及責任問題,從這一點來說是很有價值的。薩特的“存在先於本質”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打破了上帝創造人的本質這一唯心主義觀點,同時還反對人的本質是命中註定的宿命論觀點。薩特注意到了人的主觀努力及主觀能動性在確定人的本質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有助於彰顯人的個性,增強人的自信心。薩特強調人的自由是有一定意義的,它抗議了資本主義社會摧殘人的罪惡行爲,鼓勵了工人階級追求自己的自由,激發了工人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的熱情與鬥志。薩特強調人應對自己及其行爲負責,這是很有價值的。強調道德責任,有助於加強人們的道德責任感,激發人們承擔自己的義務。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第5張

薩特學說中還有一點不可能使人對它持批判的態度。薩特按照存在主義學說總的精神否定作爲人的行動真正誘因的一切,即否定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爲外來的和個人之外存在的原因( 其中包括人的行爲的一切社會歷史的決定因素) 的一切。這種對外來的和人的存在中客觀上預有的一切不斷加以簡化的方法論態度,不能不使人產生這樣一種印象: 人實質上喪失了使他與他人、與歷史、文化和文化理想目標等有機地聯繫着的一切根源。人孤單單地,沒有任何外來的支撐,必須獨自決定,世界和人本身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等等。因此,人類將朝哪一個方向前進,是毫無保障的,因爲人的內部和外部都沒有什麼東西能決定和指引他朝着確定的目標前進。薩特在持批判態度的虛無主義熱情上與尼采非常接近。對任何規範、極微小的限制、甚至一點兒習俗和傳統的跡象都表示懷疑,成了這兩位哲學家思維的特點。事實上,揭示人對已選擇道路的那怕一點點忠誠不渝,確立某種規範,都被薩特宣佈爲“非真實“的,宣佈爲“逃避“責任。象尼采的看法一樣,整個( 已創造的和未來的) 文化作爲已確立的和人人贊同的規範的總和,都被認爲是有疑問的,因爲這裏說的不是否定某些個別的規範,而是否定規範本身( 我們注意到,在這些問題上也被薩特“揭穿“爲偏袒“解釋偶像“的弗洛伊德卻要現實得多: 我們看到,弗洛伊德認爲人類文化首先是用來限制和禁止人的無所顧及的、“自由的“、內心深處的慾望的一套方法)。

意識

薩特認爲,通過“我“來研究意識,就意味着把某種不透明的“中心引入了意識。照他的說法,這樣一來意識變成了‘沉重的““有份量的“東西,從而獲得了實體的特點。這一切整個來說破壞了胡塞爾本人提出的“純粹“意識概念。此外,薩特認爲胡塞爾在這裏犯了笛卡兒犯過的同樣錯誤,即把“我思”(cogit)看成爲起始的行爲,而主要是看作同一層次的行爲。薩特說,胡塞爾認爲“我“與“思“處於同一層次,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這裏把兩種層次區別開來在原則上是十分重要的。薩特認爲,“我“是我們意識中的第二性構成物,它只是在反射意識的層次上出現的。意識只有設法轉向自身,才能通過反射行爲構成“我“這個“處於“我們一切意識活動“之外“的東西。因此,並非“我“是我們的意識與其一切活動起作用的條件,“我“本身只有基於非反射的和(薩特又補充了一個特點)自生的意識才可能成立。薩特認爲,只有從意識中排除一切哪怕一點點“非透明的“、“有份量的“東西,即排除一切可能在意識中形成意識本身的真正客體的東西,才能避免唯心主義。因此,薩特拒絕承認先驗的“我“。從他的觀點來看,先驗的“我“這個概念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按照他的意見,這個概念之所以有害,是因爲它會導致唯心主義和唯我主義。之所以不必要,是因爲現象學的意識概念不必求助於“我“就能相當充分相當徹底地解釋意識及其與世界的關係。這裏薩特以爲他對現象學的意識概念的理解比這一概念的創造者胡塞爾本人的理解更符合原意。

薩特的寫作的特點是什麼 有關於他的評價及影響是什麼 第6張

意識作爲獨特的存在方式,作爲“自爲存在“、“虛無“和人的現實,領悟到自己與世界不同,這就是自由。薩特認爲,這就是人的現實和人的主觀性的基本意義。作爲自爲存在方式或人的現實的意識,其基本規定之一在於,意識“是它不是的東西,不是它是的東西”。這就是說,意識永遠處於自身之外,始終是超驗的;最後,這就是說超驗是意識和人的本質。在薩特的超驗規定中居首位的是否定。對他來說,人的存在始終是個問題。否定是人的存在的主要結構成分,適合這種成分的程度便是這個存在“真實性“的主要標誌。但是,越出自己的範圍,又會通向無限可能性,可能成爲隨便什麼東西。因此,這裏沒有客觀的標準; 歷史,即過去發生的事,沒有作出也不可能作出任何指示,一切取決於人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