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杜月笙死在香港,遺體被偷偷運往臺灣

杜月笙死在香港,遺體被偷偷運往臺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是近代上海婦孺皆知的 “三大亨”,“三大亨”中,有“黃金榮貪財,張嘯林善打,杜月笙會做人”的說法。世事變遷,“三大亨”早已走上窮途末路,張嘯林槍下斃命、黃金榮終老滬上,杜月笙也客死香港。

杜月笙死在香港,遺體被偷偷運往臺灣

避走香港

杜月笙與國民黨關係極深,1927年4月,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組織中華共進會,爲蔣介石鎮壓革命運動。也因此,杜月笙獲得蔣介石的支持。

抗戰勝利後,杜月笙將目光鎖定在上海市市長的職位上。蔣介石既要利用他,又恨他難以駕御,有心趁着日寇投降接收上海的契機,加以抑制,不讓他名正言順重新稱霸上海。蔣對內甚至明確訓示:對幫會的基本政策是取締。憊錘年,蔣介石爲了挽救嚴重的財政危機,派他的兒子蔣經國到上海,實行財政改革,發行金圓券,要求民間將所持外幣及金銀一律兌換成金圓券。然而,杜月笙的兒子杜維屏卻不理不睬,沒有完全依照蔣經國的規定辦,被蔣經國逮捕,並被判了六個月徒刑。而原本自認爲在上海一呼百應的杜月笙,突然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勢已去”。

三大戰役結束,杜月笙知道蔣家王朝氣數已盡,開始謀慮去從。雖然中共方面通過黃炎培等勸他留下,但他判斷自己反共20年,可謂血債累累,不敢不走。1949年3月,蔣介石來到上海。在復興島,蔣祕密召見了杜月笙,要他去臺灣,而杜月笙選擇了去號稱自由港的香港。臨走前,杜月笙想拉黃金榮一同遠走香港,然而已經風燭殘年的拜把兄弟,卻執意留在上海——與其死在海上,不如死在上海。 4月27日,解放上海的炮火聲已隆隆響起。 5月1日,十六鋪碼頭擠滿了撤退的人潮,杜月笙帶着家眷登上了荷蘭客輪。當船緩緩通過浦東高橋,杜月笙望着遠去的故鄉,不禁潸然淚下。

疾終港寓

杜月笙到香港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曾派俞鴻鈞、洪蘭友等赴港遊說,杜月笙都是以疾病纏身爲由婉拒。杜月笙在上海灘一言九鼎,到香港後仍有不小的影響,因此共產黨仍極力爭取他,章士釗、黃炎培也銜命到香港勸他回大陸。

臺灣方面當然不敢掉以輕心,香港杜宅儼然是國共較勁的戰場。蔣介石於是採取了“神經戰”恐嚇他。1951年3月11日,臺灣《中央日報》轉發中新社香港10日專電:錢永銘、張公權、杜月笙等,已準備申請赴臺。1951年4月初,在香港的國民黨特務傳話給杜月笙:中共正欲與港英當局交涉,要把他押回上海,在清算“四·一二”政變大會上批鬥,同時大陸已派人潛入港島,如交涉不成時,則將他就地處決。

杜月笙到香港後落腳堅尼地臺18號,門庭冷落,整天無所事事,思前想後,憂心忡忡,做起了寓公。這一次,他信以爲真,日坐愁城,神經衰弱,心臟病更加嚴重了。1951年7月盛夏,他兩腿麻木,中風偏癱,卻拒絕進醫院治療,8月10日以後,已胃納呆滯,水米不進,大小便閉塞,進入昏睡狀態。16日下午,他病逝於港寓堅尼地臺18號,終年64歲。

隔天的臺灣《中央日報》旋即發表訃聞,並以“要聞”版的顯著標題強調杜“遺囑以未睹中國復興爲憾”,所刊遺囑原文中述及:“……比年以來,夙疾頻發,以國難未已,憂國如儔,體力日益不支,愧不能再有所報奮。茲當永訣,深以未能目睹中華民國之復興爲憾。但望餘之子弟及多年從遊之士,能繼餘志,各竭忠誠,隨分報國,是所大願。”而述其“一生事蹟”中則寫道:“……卅八年上海陷‘匪’,杜氏毅然離滬赴港,不受‘匪’誘,並勸導工商金融界人士不要回滬。杜氏夙患支氣管炎,本不宜居於香港;但因其認識清楚,立場堅定,寧願病死港島,不甘共匪利用,洵足令人欽佩!”政治戰甚囂塵上。但後來有研究者指出,此“遺囑”系臺灣方面僞造的。

8月19日出殯日,蔣介石頒賜了“義節聿昭”輓額,但杜月笙並未葬在香港,只是暫厝而已。

浮厝臺灣

杜月笙死後也不太平。現已停刊的香港《新聞天地》就說:“有人說:臺灣一定要爭取他,連他死了也要爭取他。因爲一旦反攻大陸,即使杜月笙死了,把他的靈柩擡到上海,他還會顯靈,在上海這個地方上,仍可發生使你想不到的作用。”因此在杜月笙的故舊門生,如國大祕書長洪蘭友(劉泰英的岳父)、陸京士(前立委)等人奔走遊說下,杜家終於決定來年10月25日將靈柩運到臺灣“歸依國土”。

香港當時是個非常複雜的地方,國民黨擔心杜月笙的靈柩“歸依國土”遭到阻攔,靈柩運臺一事極爲保密,而且還請香港警察暗中保護。1952年10月27日,靈柩乘盛京輪由港抵臺灣基隆港,碩大的楠木棺材,下船時要16名壯漢才搬得動。靈柩先停厝臺北極樂殯儀館,來年才下葬。

1953年6月28日,杜月笙靈柩幾經輾轉,浮厝(停柩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汐止。上午“安厝委員會”在殯儀館設奠公祭。“安厝委員會”公推于右任主祭,張羣、王寵惠、何應欽、張道藩、許世英、陶希聖等陪祭,安厝會祭祀完後,即分由“國大代表聯誼會”、“上海市參議會”、“全國商聯會”、“船聯會”、“江蘇同鄉會”、“交通銀行”等單位公祭。至北時出殯,執紼者有六百多人。11時50分到達汐止,由汐止鎮公所舉行路祭,並扎有牌坊。

安厝典禮12時整舉行,許世英、于右任、何應欽、張道藩、陶希聖、洪蘭友、吳開先、王新衡、錢大鈞及親友等五百餘人,均親臨墓地致敬。杜月笙的遺屬姚夫人及長子杜維藩以及長孫等,均在靈前答禮。時稱喪禮“備極哀榮”。

而這年的6月22日,86歲的黃金榮也終老滬上。臨終前他斷斷續續地說:“我的一生都風掃落葉去了。”

杜氏遺族

長相溫文儒雅的杜月笙,有江湖人的霸氣也有文人的氣息,而他對戲曲的狂熱,也爲時人所稱道。

杜月笙的兩位夫人姚谷香和孟小冬皆爲京劇名角,杜月笙去世後不久,在港的杜姚谷香接到了宋美齡的電話,邀請她去 灣定居。於是,姚谷香於1952年10月攜了兒女扶柩抵臺,自是定居臺灣,教督子女。據載:“杜姚谷香在臺多次參加公演、義演,劇目有精忠報國、四郎探母、三進士等,都是‘意義深遠,教忠教孝之劇’,……同時她虔信基督,每侍蔣夫人查經、禮拜,遇先‘總統’蔣公華誕前夕,輒在邸中,以絃歌獻壽,且曾彩串坐宮楊延輝一角,先‘總統’獎飾有加,予以優禮。” 1983年臺灣“中華文化復興推行委員會”下的“國劇推行委員會”,爲了褒揚有功國劇人士,頒獎給三位有功人士,第一位即爲姚谷香,而她此時已身攖癌症,未能躬親受獎,並於當年12月7日病逝臺灣。

至於有“冬皇”美譽的的孟小冬,她和杜的一家在1949年春天一起離開上海,避居香港。1950年杜月笙和孟小冬舉行婚禮,結爲夫婦。杜月笙這時早已是重痾纏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課徒授業薪傳餘藝爲樂。1967年9月孟由香港轉赴臺灣定居,閉門靜養,由絢爛歸於平淡,晚年在臺從未露演,然而向她請益的名票卻不少。孟於1977年5月26日午夜以肺氣腫致心臟病衰竭,病逝臺北,時年71歲。斯人已去,但“冬皇”餘音不絕。

杜美如,當年杜月笙最寵愛的女兒,2001年6月4日,闊別上海52年後重返故里。她和臺灣的一位軍人終成眷屬時,宋美齡還送了兩牀繡着龍鳳圖案的大紅被面、一套餐具和一塊大臺布。如今,杜美如在接受大陸媒體專訪時透露,當時“原以爲很快就能安葬大陸,所以一直沒有下葬,但後來回鄉愈來愈無望,就葬在臺灣。轉眼已五十來年,把父母安葬於故鄉浦東是她的一大心願”。

杜月笙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傳奇性的人物,出身草莽的他,是個不折不扣的黑幫分子,不僅整合了上海的青幫,創立恆社,對當時上海政、經兩界,也有極大的影響力。杜月笙曾感嘆:“有三種面最難吃,就是場面、情面與體面。”能面面俱到,絕非等閒之輩。杜月笙當年叱吒上海十里洋場,情面、場面裏打滾,甚至有“上海皇帝”之稱,卻也未能體面收場,落葉未得歸根,至今浮厝臺灣,令人不勝唏噓。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