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主父偃到底是怎麼死的?背後有何政治因素?

主父偃到底是怎麼死的?背後有何政治因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大臣歷史人物。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本站小編爲您講解

漢武帝一生最主要的功業就是打跑了當時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匈奴,這場戰爭持續了數十年。要擊敗強大的匈奴,需要集齊全國之力,漢武帝討伐匈奴時所使用的錢糧物質除了祖父漢文帝和父親漢景帝兩代節省下來的以外,大多都是從國內持續剝削,受剝削者除了普通老百姓,還有各個劉氏諸侯國、勳貴、豪強,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和匈奴的戰爭。漢武帝在大規模派兵出擊匈奴時,同時也要壓制住國內的各種不服。

主父偃到底是怎麼死的?背後有何政治因素?

漢武帝在籌集軍費方面主要依靠的是名臣桑弘羊,他幫助漢武帝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財稅政策來增加國家收入,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鹽、鐵、酒等物質實行國家專賣,但這些物質的流通和經營原本是由各諸侯王以及勳貴們壟斷的,現在收歸國家經營,他們的損失自然是無比慘重,所以反對聲此起彼伏。

漢朝到漢武帝時,經過各種鬥爭和動亂留存下來的諸侯王和勳貴家族也有不少,這些家族歷經幾代發展,都已經成長爲龐然大物,依附在這些家族門下的豪強和奴僕少則數千人,多則數萬人。

漢武帝以國家名義收回本屬於他們的利益,他們是想反抗的,這些大家族也有一定反抗的實力。而漢武帝要想專心對付匈奴,沒有一個安全穩定的大後方是不行的,攘外必要先安內,於是,如何消除國內的這部分不穩定因素成了當務之急。

這個時候,又一位名臣主父偃應運而出,他在成爲漢武帝的私人顧問後,針對國內的劉氏諸侯王、勳貴和豪強們提出了兩條相當有用的建議,成功的幫助漢武帝穩定了漢朝內部,主父偃首先提出來的是《推恩令》:

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爲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上從之。

《推恩令》適用於所有的諸侯王國和勳貴世家,這個政策一出,會逐步的削弱諸侯國和勳貴們的家族力量,將他們打散,不再成爲漢王朝皇權的威脅。

除了諸侯國和勳貴家族,民間的豪強鉅富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他們依附於各個諸侯國和勳貴家族,隱藏於民間,如果諸侯國和勳貴們要煽動民間百姓反對漢武帝的各項政策,首先就是由這些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豪強鉅富們出面。於是,主父偃再次給漢武帝提供了一條建議:

主父偃說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併兼之家,亂衆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上從之,徙郡國豪傑及訾三百萬以上於茂陵。

通過遷移各地豪強到長安附近就近監視,並且集天下財富於中央,以達到強幹弱枝的目的,中央富,地方窮,那麼地方上即使造反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

主父偃到底是怎麼死的?背後有何政治因素? 第2張

主父偃的這兩條政策就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而言當然很高明,增強了漢武帝代表的中央一方的實力,但他也因此把天下的所有諸侯國、勳貴、豪強們得罪的死死的,成爲天下公敵,所有的利益受損者拿漢武帝沒辦法,但都等待着機會要幹掉主父偃。

主父偃因家境貧寒,早年在外遊學時經常被人鄙視,在被漢武帝提拔爲私人祕書且一朝發達後,其人變得相當囂張,不但公開索取賄賂,還揚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他大概是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遲早因爲擋不住各種明槍暗箭會完蛋,所以做事毫無顧忌,不過有漢武帝的信任,他一時半會還沒事,但他也在積極準備身後事,即使不爲自己也要爲子孫們找條退路。

漢武帝元朔二年,因主父偃欲將女兒送給劉氏諸侯王之一的齊厲王爲妾被拒絕,惱羞成怒之下,抓住齊厲王和親姐姐私通的事上奏漢武帝,要求處罰齊厲王,漢武帝本來就想逐個整治諸侯王,有了把柄當然不會放過,因此派主父偃去做齊國相處理此事。

當然,漢武帝只想藉機削弱和控制比較富庶的齊國,沒想着制齊厲王於死地,但主父偃到齊國後,擺出強硬姿態,拒絕和齊厲王見面溝通,導致齊厲王畏懼自殺,他死後因爲無後,齊國被除名收歸中央管轄。

齊厲王和親姐姐亂倫並非是什麼滔天大罪,再怎麼說也不會是死罪,但主父偃一到齊國就逼死齊厲王就讓其餘的諸侯王們相當害怕了,誰知道他什麼時候又整死誰?

《推恩令》只是削弱他們,但富貴日子總歸還是有的,不會有生命之憂,可死人了就必須反抗,諸侯王之一的趙王劉彭祖忍不住了,上書揭發主父偃收取諸侯王子弟的賄賂,在《推恩令》的實施過程中幫助送賄的諸侯王子弟得到比較好的封地。

漢武帝爲此大怒,將主父偃給抓起來,但他對是否殺掉主父偃還在猶豫不決。其實當時漢武帝心裏已經有殺掉主父偃的想法,不是因爲主父偃收受諸侯王子弟的賄賂的原因想殺他,再怎麼收賄賂幫助諸侯王子弟挑選封地,也還是在《推恩令》的大框架下面實行,對朝廷沒什麼損失。

漢武帝惱怒的是主父偃試圖和齊厲王聯姻,如果他信任的臣子和他要對付的政敵成爲了親戚,以後還怎麼忠心幫他辦事?主父偃或許是想給後代找一條退路,但他的屁股坐歪了椅子,被漢武帝視爲背叛。

可漢武帝爲什麼猶豫不決呢?因爲主父偃是被諸侯王告發的,天下人都知道主父偃是在幫助漢武帝對付諸侯王和勳貴,如果諸侯王一告發就處死主父偃,那麼會被人看成是對諸侯王和勳貴們妥協,政治上極其不利。因此,即便漢武帝已經起了殺心,也要找合適的藉口。漢武帝猶豫,主父偃的政敵可不猶豫,御史大夫公孫弘在這時進諫:

公孫弘曰:“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爲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偃,無以謝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主父偃到底是怎麼死的?背後有何政治因素? 第3張

主父偃就這麼被漢武帝幹掉,爲什麼公孫弘一進諫,漢武帝就把猶豫不決變成毫不猶豫?是因爲公孫弘代表的利益團體不是如諸侯王和勳貴們一樣是漢武帝要削弱的對象,反而是漢武帝要竭力拉攏的對象。

公孫弘在當時是儒家在朝堂的代表人之一,自從董仲舒給漢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認可了儒家學說對皇權統治的好處,儒家學派逐漸做大。但儒家內部也有老大之爭,公孫弘和董仲舒就是在爭當儒家朝堂代言人的位置。

公孫弘這個時候出面給主父偃最後一擊,不但代表了儒家對漢武帝的支持,還可以獲得衆多諸侯王、勳貴、豪強們的好感,有利於儒家在朝堂上佔據主導位置,更有利於公孫弘得到其在儒家學派的主導地位。

對於漢武帝來說,主父偃想和諸侯王聯姻視同反叛,必須要殺,但不管主父偃是因爲什麼罪名被幹掉,也絕不能因爲是諸侯王的告發而殺他,諸侯王建議殺主父偃和公孫弘建議殺主父偃,在政治上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性質,一個是妥協性質,另一個就是順應民心、士意。

因此,公孫弘和漢武帝一拍即合,漢武帝有了名分剷除背叛者,有儒家爲他背書,不用背上刻薄寡恩的名義,儒家因支持殺非儒家學派的主父偃得到豪族們的認同,公孫弘後來也順利的成爲丞相,替代董仲舒成爲儒家在朝堂上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