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和親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和親政策自古爭議頗多,文人們認爲一個國家的存亡怎麼只能靠一個女人來決定,可和親的背後,牽扯的是軍事,政治上的博弈。戰爭是政治上的延續,對於歷代中央朝廷,和親政策是對外政治軍事上的的紐帶,和親政策被看作國家對外謀劃的依據。

中原王朝面對周邊少數民族自古就有各種對策,孔子曾雲:"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臧文仲認爲:"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漢代和親的伊始就是漢初劉邦力量的不足,而採取劉敬的和親政策,來實現日後的力量轉化。對於和親這一政策,歷來看法都存在着爭議。而漢唐時代的和親政策在整個封建王朝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一、 敵強我弱下和親的重要程度

1、漢代初和親的由來和作用

和親一詞曾見於先秦典籍《禮記禮察》中:"禮儀積而民和親",在漢之前就曾有和親例子,但真正上升爲國家政策的應是在漢代。《漢書·匈奴傳》說:"昔和親之論發於劉敬"。劉邦建立漢朝初期對匈奴用兵,但因爲政策失誤和力量差距,纔有了劉邦"白登之圍"的恥辱,但爲了保住漢朝剛剛穩定的局面,

劉邦只能採取劉敬的"和親"政策,希望通過時間等待雙方實力的調換,先穩定國家政治局勢,恢復生產,以圖來日對匈奴的進攻。至此,和親政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爲歷代封建王朝安撫邊疆國家的政治手段。

漢武帝前期和親多是爲了保障實力,穩定生產,因而和親公主往往攜帶大量財物,公主是漢匈的政治鈕釦,是雙方聯繫的紐帶,然而 ,漢王朝並未因此獲得真正的和平,其時匈奴仍舊頻繁侵盜北方邊境 ,文帝不得不大量增加戍邊軍隊,致使軍備緊張。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第2張

至十四年冬,匈奴單于率十四萬騎兵入侵邊境,連續攻破多地,侯騎直抵雍甘泉。皇帝震怒 ,想要御駕親征。匈奴在邊塞大肆擄掠足有月餘 ,才被前來作戰的漢軍擊退。到了文帝后元二年六月文帝再次與匈奴和親 ,這是再一次屈辱的"城下之盟"。《通鑑·文帝后元二年》雲: "匈奴連歲入邊 ,殺掠人民,畜產甚多;而云中、遼東最甚 ,郡萬餘人。 上患之 ,乃使使遺匈奴書。 單于亦使當戶報謝,復與匈奴和親。"

匈奴的的騎兵機動性強,而中原軍隊多以步兵爲主,因而匈奴軍隊就是打了就跑,打不過換個地方,無論如何,漢朝軍隊難以應對。因此,在沒有絕對實力的情況下,和親,只能是漢朝唯一的辦法。

2、唐代藉助匈奴力量獲得幫助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相當於現在的坦克,是一種重型機動部隊,在平坦地區百人的騎兵部隊可以衝破千人的步兵隊伍,採用的打法也是機動靈活,因此騎兵重要不言而喻。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第3張

唐代開國皇帝李淵在太原起兵初期曾向突厥提出過和親之議。斡旋於李淵與突厥之間的劉文靜向始畢可汗允諾: "願與可汗兵馬共入京師 ,人衆土地予唐公 ,財帛金寶入突厥。"可汗心動 ,欣然同意 ,於是迅速遣發兵士和馬匹前來作此"交易"。李淵畢竟相當瞭解突厥的秉性 ,只是有限度地接納了突厥的軍隊與馬匹 ,因此沒有讓突厥人過分肆虐於中原大地。 即使如此 ,李淵爲爭霸天下而藉助於域外武裝的客觀事實卻十分明顯。

利用和親換得自身力量的提升,爲李淵提供了起兵初期提供快速積累。

二、 實力互換和親成爲政治上的博弈

1、利用和親離間各國

離間計時常有,而利用和親來使多國之間發生戰爭不可不說是一種高明手段。漢武帝時期就曾派遣使者和烏孫國和親,烏孫國是匈奴統治下的國家,在和匈奴發生矛盾時,武帝派人與之商議,通過策反烏孫實現對匈奴後方的來實現對匈奴的有力牽制。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第4張

烏孫和漢的的和親在更多上是對匈奴無形牽制,然而在事實上,雖然雙方聯合確實削弱了匈奴力量但是在戰爭之後,中國爲此大動干戈 ,調發大軍十餘萬,分兵五路,深入敵後千里 ,其代價也是很大;至於烏孫方面 ,付出代價少可獲利巨大。與其說是漢廷與烏孫聯手合擊匈奴,倒不如說是漢朝庇護烏孫,不但使之免遭匈奴侵犯 ,還讓烏孫獲利。這一效果與當初武帝實施和親時的目的相去甚遠。

一方面漢和匈奴時常對抗,另一方面還要還要維護烏孫國友誼,時常送去大量金銀財寶,對於漢來說其中收益很可能是甚微的。但和親的政治作用仍舊不可忽視。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第5張

2、雙方表示友誼的和親

兩國交好,互爲聯姻,昭宣時代漢匈友誼下的昭君出塞就是典型事例。昭君出塞延續了漢匈兩地友誼,推動了雙方聯繫的緊密,從而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而同樣的,爲了表達兩國之間友誼,和親就成爲一個政治前提,在古人觀念裏,相互嫁娶好友的親戚是代表雙方友誼的一種表示,到了國家層面,只有兩個國家有了共同的利益目標,有了一定的政治聯繫雙方纔可相互信任,因此和親在當時看來更像是簽訂了一種友誼關係的契約,一旦和親,契約生成,雙方就要相互扶持。

雙方相互的連接本身是國家利益的體現,和親對於雙方來說實質上只是一種附屬品,但在於雙方關係上,和親不是根本,只能算作前提,因此和親本身在不同時間下和情形下也是有着不同的影響。

古代和親背後的到底是什麼樣的 這背後牽扯到軍事和政治 第6張

三、結語

面對和親政策的利弊我們不能僅僅侷限於作用大小,我們還應關注的是在當時的時代下,和親政策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和親促進了血緣的融合,促進了多民族的統一,但很多人也認爲國家安危不能僅僅依靠女子,國家間的聯繫也不能靠女子來維持,諸般說法皆有道理,但我們面對和親的利弊,我們不僅要從主客觀上看,還要分析不同情況下,和親帶來的不同問題,以此分析,纔是對和親利弊問題最好的判斷。

參考文獻:

1、《禮記禮察》

2、《漢書·匈奴傳》

3、《通鑑·文帝后元二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