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楊貴妃之死的主謀到底是誰?背後有何原因?

楊貴妃之死的主謀到底是誰?背後有何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楊貴妃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使楊貴妃之死的畫面猶如電影般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當安祿山在漁陽的戰鼓響起,李隆基帶着朝臣美眷向蜀中倉皇逃亡。然而西出長安不過百餘里,六軍便發生了譁變,要求處死楊貴妃。楊貴妃縊死之後,李隆基掩面而泣,看到的只有楊玉環慘死後滿頭的飾品拋撒滿地而無人收拾。

楊貴妃之死的主謀到底是誰?背後有何原因?

關於馬嵬驛兵變,《資治通鑑》中也寫道:

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

那麼,馬嵬驛兵變真的只是禁軍由於沒吃的,而將憤怒發在了楊國忠和楊貴妃身上嗎?事實的真相恐怕沒那麼簡單。

1、李隆基的逃亡是有準備的

關於李隆基的逃亡,《資治通鑑》中記載:

上移仗北內,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厚賜錢帛,選閒廄馬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

可見,李隆基在逃亡之前既選了良馬,又賜給六軍豐厚的錢帛,顯然不可能只走出100餘里便沒有了吃的。

事實上,將楊國忠和楊貴妃殺死之後,這些禁軍們依然安全的將李隆基護送到了蜀中。次年長安和洛陽收復之後,仍然是這些人將李隆基又護送回了關中。

如果這些禁軍將士真的僅僅走了100裏就譁變,那麼軍心必然渙散,怎麼可能只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便能平息一場軍變?

2、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是直接指揮者

既然不是譁變,那麼殺楊國忠只能是一場有預謀、有指揮的政變。禁軍的最高長官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舊唐書·玄宗紀》中對陳玄禮在馬嵬驛之變中的作用描述的很詳細: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闕,以誅國忠爲名,然中外羣情,不無嫌怨。今國步艱阻,乘輿震盪,陛下宜徇羣情,爲社稷大計,國忠之徒,可置之於法。”乃誅楊國忠······回奏曰:“諸將既誅國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命高力士賜貴妃自盡。玄禮等見上請罪,命釋之。

可見,這場政變的直接指揮者就是陳玄禮,他要殺的是楊國忠,殺楊貴妃只不過爲了斬草除根,以絕後患。關於陳玄禮,《舊唐書》中還曾寫到:

及祿山反,玄禮欲於城中誅楊國忠,事不果,竟於馬嵬斬之。

也就是說,安史亂起,陳玄禮在長安就想殺楊國忠,只不過沒殺掉,最終在馬嵬驛斬殺之。那麼,陳玄禮爲何要殺楊國忠,楊國忠是宰相,陳玄禮只是禁軍首領,殺了楊國忠,也輪不到陳玄禮做宰相,他一定有後臺。

楊貴妃之死的主謀到底是誰?背後有何原因? 第2張

3、陳玄禮的後臺是誰?會是太子李亨嗎?

《舊唐書·后妃傳》中記載:

及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啓太子,誅國忠父子。

那麼,太子李亨會是陳玄禮的後臺嗎?其實我們從馬嵬驛兵變之後陳玄禮的動向便能找出答案。

誅殺楊國忠和楊貴妃之後,陳玄禮依然保護李隆基到了成都。如果太子李亨是陳玄禮的後臺,那麼,正常情況下陳玄禮應當跟隨李亨去靈武,然後成爲從龍功臣。再退一步,當陳玄禮跟隨李隆基返回長安後,李亨也應當對陳玄禮進行獎賞。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陳玄禮不僅被李亨解除了保衛李隆基的兵權,還被李亨勒令退休。

顯然,陳玄禮不是太子李亨的人。李亨與其父李隆基確實有矛盾,但那是在李亨稱帝之後,由於“天無二日”導致的權力之爭,李亨要北上靈武稱帝,殺楊國忠並非當務之急。

4、陳玄禮的後臺另有其人

高力士,一生追隨李隆基,因功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唐軍收復二都後,高力士隨李隆基返回長安,之後被李亨流放巫州。公元762年,高力士在得知李隆基駕崩之後,痛苦吐血而亡,被譽爲“千古賢宦第一人”。

也就是說,與一般的太監相比,高力士在歷史的名聲很好,但高力士依然開唐朝內廷宦官干政的先河,且在唐玄宗一朝便形成了內廷與外朝的對立之局。

唐玄宗後期,內廷的首領當然是高力士,而與之對立的外朝宰相先是李林甫,後是楊國忠。高力士之所以能與外朝對抗,除了李隆基本人的信任,還在於他通過陳玄禮掌控了禁軍,陳玄禮本就是高力士所提拔的將領。

當年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李林甫想立壽王李瑁,而高力士則要立忠王李亨,最終李隆基採納了高力士的建議。此外,高力士一直反對李隆基將軍國大事全部交給李林甫,之後更是反對能力不足的楊國忠。

高公伏奏曰:“開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職,不敢失墜,邊將承恩,更相勠力。自陛下威權假於宰相,法令不行,災眚備於歲時,陰陽失度,縱爲軫慮,難以獲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上久而不答。

高力士這裏說的宰相正是楊國忠,他認爲楊國忠沒有宰相之能,想讓李隆基換了楊國忠,但李隆基聽了之後“久而不答”。

應當說天寶年間的高力士始終是一個清醒之人,對於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跋扈,他一直都在提醒李隆基。而對於李隆基來說,他需要內廷和外朝的平衡,再加上晚年的疏於朝政,確實沒有高力士清醒。

於是,在六軍向蜀中逃亡途中,正是高力士指揮統帥六軍的陳玄禮斬殺了楊國忠。至於楊貴妃之死,其實是政治的犧牲品,雖然她不參與朝政,但她是楊國忠的妹妹,殺楊國忠則楊貴妃必死。

最後,李隆基爲何會同意殺楊國忠呢?

其實也簡單,安祿山造反打的旗號便是“討伐楊國忠”,那麼殺了楊國忠其實便堵了安祿山的嘴。這與漢朝“七國之亂”時漢景帝殺晁錯是一樣的,“丟車保帥”而已。

同樣,縊死楊貴妃也是如此,在保命、保李唐江山和保美人之間,李隆基還是有決斷力的。我們知道,殺了楊貴妃之後,李隆基、高力士、陳玄禮之間依然融洽,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殺楊國忠和楊貴妃是經過李隆基同意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