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何承矩是什麼人?他修築水長城的原因是什麼?

何承矩是什麼人?他修築水長城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承矩字正則,是宋代官員。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何承矩是將門虎子,智勇雙全,幼隨其父何繼筠在軍中,磨練了膽識與視野,爲棣州衙內指揮使,少年時隨父討伐北漢劉崇,兩軍陣前勇擒其將胡澄而揚名軍中。

其父何繼筠去世,何承矩任閒廄使,又知河南府,隨後到潭州任職六年,得到宋太宗趙光義的嘉獎,米信知滄州,沒有治理的才能,就命何承矩知節度副使,到滄州。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太宗召集羣臣,詢問如何有效地抵禦契丹鐵騎,朝臣宋琪提出兩個策略:其一,掘開黃河北側堤壩,黃河水氾濫已設防;其二,在沿邊滄州到定州之間修築長城。

但這兩條建議都存在很弊端:如掘開黃河,會失去千里沃土,令老百姓流離失所,失去民心;修長城,不切實際,這一線全是一馬平川,沒有起伏的山巒優勢,於是,宋太宗都否定了這兩個建議。

何承矩是什麼人?他修築水長城的原因是什麼?

二、何承矩獻策“水長城”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宋太宗又令衆臣各陳“備邊御戎”之策,於是,衆說紛紜,右拾遺王禹偁獻御戎十策。

何承矩上疏建議將河北中部一些河道加以疏浚連接,築堤挖塘儲水,開水田,種榆樹,充分利用當地水塘交錯的地理特點,以遏制契丹騎兵的馳騁奔衝:

臣幼年即侍從先臣於關南居行,熟知北邊道路與川河之勢。如若於順安砦(今河北高陽東)西打開易河蒲口,導引河水東注於海,東西三百餘里,南北五、七十里,築堤貯水,以爲屯田,即可阻敵騎兵之奔馳。待滿一年後,關南諸蕩泊悉壅塞乾涸,即播種爲稻田,其緣邊州軍頻臨塘水者,止留城守軍士,不煩勞發兵增加戍卒,而收其地利以充實邊儲,設置險固以爲要塞。春夏時務農,秋冬時習武,休養民力,以便國用。如此數年,則將見彼弱我強,彼勞我逸。此乃御邊之要策也。

宋太宗採納了何承矩的建議,任命他爲制置河北沿邊屯田使,調發諸州鎮兵18000人,於雄州、霸州、莫州、平戎軍、順安軍等地興修堤堰六百里,設置斗門,引澱水灌溉,並且溝通沿邊河道連爲一體,自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沉遠泊,東達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附近),東西屈曲九百餘里,築堤貯水,遍佈塘泊;沉遠泊以西到太行山東麓則種植榆柳林木,設置寨鋪,派兵戍守,由此構建了一條有效遏制契丹鐵騎的防線,初步穩定了河北邊境。

爲此,宋太宗十分滿意。

三、“水長城”的作用

在“水長城”有效地限制下,契丹鐵騎只能選擇從雁門關一帶進入河北,或者選擇東西官道(東官道也就是從幽州經雄縣或霸州,走高陽或任邱;西官道也是從幽州經徐水、滿城),這樣北宋可以有針對性地佈置兵力,對契丹人馬給予有效的打擊與防衛。

並且這“水長城”推動了河北地區農業的發展,屯田以資軍用。

何承矩是什麼人?他修築水長城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鼓勵邊境老百姓開墾荒地,“每戶十丁者,給田百五十畝;七丁者,百畝;五丁者,七十畝;三丁者,五十畝,不及三丁,三十畝”,沒有耕牛或種子,可以找官府借,五年以內不收租稅,並首倡利用水資源種植水稻,改變了過去北方農民以谷麥爲主的種植習慣。

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水長城開通後,深處可行船,淺處栽葦,田地種水稻,水泊植蓮藕、養魚蟹,多種經營給當地老百姓帶來實惠,促進了經濟發展,也帶動了當地工商業的繁榮。

因“水長城”的功績,何承矩徙知雄州,皇帝在御書中表其功,彰其績,賜尚方寶劍,然而何承矩把功勞都讓給部下,由之深得部下的擁戴,當地老百姓更是擁戴這樣的好官,老百姓發現了可疑情況或契丹人動向,都主動第一時間來向他彙報,他都會謙恭地款待邊民,愛民如子。

當何承矩去世,河北邊境軍民揮淚哀惜,史載:“何熟悉邊事,遼畏服其名”,可以說何承矩是當時文武雙全的守邊將領。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