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爲何修築長城而不是徹底殲滅匈奴

秦始皇爲何修築長城而不是徹底殲滅匈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發動對匈奴的戰爭,取得勝利後纔開始修築長城,主要是爲了針對攻守形勢轉變的戰爭需求,在當時看來,這一決策的正確性是勿庸置疑的。

  

秦始皇爲何修築長城而不是徹底殲滅匈奴

網絡配圖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對於匈奴的戰爭非常重視,派遣大將蒙恬率領軍隊遠征,最後大敗匈奴,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可謂是戰果豐碩,所以關於秦始皇不打擊匈奴的說法是絕對錯誤的。

我國北方的土地非常廣袤,人口稀少,國境線綿延數千裏,對於防守方來說具有十分巨大的壓力。而且匈奴雖然被打敗,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在這附近遊蕩,他們利用騎兵優勢四處劫掠,騷擾邊境安寧,想要利用以步兵爲主的軍隊,對這些騎兵進行圍剿,難度非常大。所以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有必要建立較長的邊境防線,纔可以保證阻止遊牧民族的入侵。

另外長城的作用不僅僅是爲了用來防禦,還可以加強進攻。即便到了現代戰爭,後勤保障也是保證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在古代時期,物資運輸十分艱難,在運輸過程中,很容易遭到敵方軍隊的打擊,如果戰爭物資不能夠及時送到前線部隊,很容易造成軍心的浮動,甚至導致戰爭的潰敗。所以長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對外戰爭的前進基地,既能夠有效防禦敵人衝擊,又能夠儲備大量的戰爭物資,在必要時直接對敵人進行軍事打擊。

 

秦始皇爲何修築長城而不是徹底殲滅匈奴 第2張
 

網絡配圖

   秦始皇的軍隊在一統六國之後威勢赫赫,北伐匈奴南征百越,雖然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是都取得了戰爭的最終勝利,對於一支百戰雄師來說,防守肯定不是他的主要戰略。所以將常常看成是一個簡單的防守工具,這一點也是錯誤的,只有在中原政權衰落的時期,長城才成爲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前線,這是戰爭形式改變導致的。

防守與進攻永遠都是戰爭的主題,古代戰爭不可能快速取得戰果,往往一戰就要打上十幾年,所以有一個穩固的堡壘,對於保證戰爭的勝利是非常重要的。長城在進攻優勢時,可以作爲資源儲備基地,在防守時期可以作爲軍事依託,作用十分巨大,所以歷朝歷代都在不斷的修築長城,一起達到保衛國家安全的目的。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耕種爲主的國家,所以在對外戰爭方面處於弱勢,即便有少數朝代戰爭能力較強,但是大多數時期我們都是以步兵爲主。步兵缺少較強的機動性,在防禦力方面也略有不足,很容易成爲對方騎兵屠戮的目標,只有堅厚的城牆才能夠保證步兵作戰能力的提升,所以我國各個地區都會有歷史城牆遺留,這是古代先賢戰爭智慧的體現,我們並沒有那麼強的侵略性,所以大多時期是以防守爲主。

 

秦始皇爲何修築長城而不是徹底殲滅匈奴 第3張
 

網絡配圖

   現在我們看到的長城主要是明長城,秦長城早就已經洇滅在歷史之中,即便有少部分殘留,也無法發揮當時的軍事目的。秦始皇是我國的一代雄主,他的軍事思想和政治思想對於歷朝歷代都有較大的影響,他不可能只是修築長城,而不打擊敵人,在這樣一位千古一帝的眼中,沒有什麼敵人是不可以被摧毀的,長城的出現只是爲了滿足發動對外戰爭的需求,而不是固步自封以求安穩。

有不少人認爲長城是中華民族的恥辱,一直依託長城進行被動防禦,限制了中國對外的擴張。但事實並不是這樣,中國發展過程中,一直遵循着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平穩發展,有限度的擴張。這種發展模式,是保證中華民族文化數千年傳承的基礎,盲目的對外擴張,只會造成國力衰弱,對於國家發展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