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爲什麼很多皇帝信任舅舅,而排斥叔叔?只怪皇叔太“危險”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皇帝爲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這個就是古代“宗法制”和“家天下”相結合的特點了,這種制度,給了叔叔可以“篡位”的機會,但舅舅卻是不行。

若是論起我們古代最早成型的宗法制,那可以追溯到周公旦攝政時期,他爲了打造“小邦周”統治天下、被尊爲天下共主的新秩序,嚴格規定了同宗之內宗法制的尊卑先後,宗法制定義了宗族內部的繼承關係,但也誕生了新的繼承關係。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簡單地來說,宗法制構建了秩序,以前宗族內難以分尊卑,只以能力說話,可宗法制規定了“主脈”、“支脈”,所有的大頭財產,都將由主脈繼承,不看能力看血脈,但是宗法制也製造了一種繼承關係,那就是當主脈勢微視,主脈有“補位”的資格。

從倫理的關係上來說,皇帝就是“主脈”,皇帝的叔叔就是“支脈”,後者是有繼承大統的資格和可能性的,所以對於自己數數,歷代皇帝防了又防。

而先秦的歷史上,也有一個很經典的“叔叔篡位”的案例,這個案例堪稱是後世帝王“防火防盜防叔叔”的源頭:周孝王篡位。

周公旦當年因爲周成王年幼,於是便攝政大周,當時大周的最高實質統治者,就是周公旦,不過周公旦權力再大,他始終都沒有篡位,自身給“宗法制”做了一個好榜樣。

成康之治後,姬家的國庫充盈,足以控制天下諸侯,一切穩定,可他們沒想到的是,祖先有多努力,子孫就有多敗家,自西周第五代君主周穆王起,大手腳花錢的習慣就不曾收斂。

比如周穆王自己,花空國庫遠遊,還說自己見過西王母,而他的兒子周共王又愛面子,國庫已經被花完了,但爲了賞賜諸侯,他不得不開始“送地”,這就是周王室後來土地越來越少的濫觴。

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子必有其後,西周第七位君主周懿王上位後,直接就是王炸,他本來性格就軟弱,但卻愛享受,國庫根本禁不住搜刮,一空再空,他在位時還導致外敵西戎強行進攻周都城,讓西周的都城只能遷移。

說實話,當時已經有很多人看周懿王不順眼了,其中就有他的叔叔姬闢方。

別人看他不順眼不要緊,但姬闢方看他不順眼,那就有點危險了。

周懿王在位時,立的太子乃是姬燮(xie),按理說繼承王位的也是姬燮,可誰知道,在周懿王駕崩後,他的叔叔帶着一羣文臣武將發動政變,把姬燮給頂了下去,自己當上了周天子,所以第八任周天子,乃是第七任周天子的叔叔,第九任周天子的叔父。

從這裏來看,對於皇帝而言,叔叔危不危險?

那麼既然都有宗法制、嫡長子繼承製來保護周天子的王位,爲啥姬闢方還能成功?

根本原因就是“民心”、“人心”。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2張

其實宗法制也是有彈性的,因爲在討論宗法制的時候,還需要了解一個大前提,那就是“家天下”,假設一個統治者,他自己就沒有後嗣傳承,那麼嫡長子繼承製就用不上,此時就需要遵循家天下的原則,在自己的家裏找人。

親弟親哥,這些是家人。

那麼叔叔伯伯,堂弟堂哥呢?

同樣的,他們都是家人。

放在周懿王的情況上來講,他是有兒子的,甚至連傳位的太子都立好了,可問題是,他們這一脈,因爲犯錯太多被小瞧了,特別是周懿王,連都城都遷了,他自己的君德不夠,自然就造成兒子後來即位有困難,所以大家寧遠把周懿王當做沒兒子的情況來安排,效仿周公旦攝政,讓姬闢方上位。

姬闢方,也就是周孝王。

“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爲孝王。

只不過周孝王和周公旦的區別在於,周公旦大公無私,周孝王卻輔政輔到自己當週天子,這樣一搞,大家就不好說他是輔政還是篡位了,可在法理上,人家這樣做,外人還真的是不好去說的。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3張

而且不得不說,人家安排姬闢方上位這個決定還真是沒錯,姬闢方成周天子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回去找場子,屢克西戎,頗有一種周武王的風範,這也是因爲周孝王年紀本來就不小了,貪圖享樂什麼的早就忘卻了,能幹實事,的確是個好天子。

在不久後,周孝王就把西戎打得服服帖帖的,讓西戎自己跑來獻馬投降,俯首稱臣:

“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來獻馬。”

可惜的是,自西戎被打敗後,周孝王年紀大了,沒有生命支撐繼續完成他振興周王室的願望,而這位“叔祖”做人也厚道,他搶了姬燮的王位,沒有說就一直搶下去了,在他駕崩後,王位又給回了姬燮:

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爲夷王。”

這看似好像又可以包裝成一作美談,但問題是,人家姬燮自己,還有後世的帝王,他們真的這樣想嗎?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4張

在他們眼中看來,他們自己貪圖享樂,腐朽無能,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憑什麼叔叔跑來干預?

或許仁君對此還表示理解,但那些控制慾強的君主,或許還真的不會理解,他們只知道如何先保住君位,這是第一原則,對外雖說家天下,可在家族內部,叔父輔政,看起來又何曾不是一種種存在着潛在危機的“禪讓”。

侄子幹不好,那就讓位讓叔叔來,試問哪個侄子願意?

如果自古以來的帝王都有讓賢的覺悟,哪裏來的昏君?

所以咱們再從“法理”角度去看“外戚”(皇帝的舅舅),那麼就能發現外戚的安全和方便了。

皇帝的舅舅,就是被歸類爲外戚這個關係裏面的,跟皇帝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在宗法制、家天下這兩個維度上來講,二者沒有任何可以連結的利益關係,說通俗點就是,皇位跟舅舅沒有關係。

皇帝可以昏庸,舅舅只能勸,但不能有其他的動作,也是因此,皇帝的舅舅自古以來大多數不僅僅扮演一個皇帝重臣的角色,還是皇帝對抗“宗族”勢力的重要依仗。

先秦時期,最經典的外戚就是秦宣太后羋八子的弟弟魏冉。

當年秦武王在周王都閱兵,舉鼎示威,誰知道卻樂極生悲,自己被大鼎壓死,這導致秦國王位空缺,羋八子帶着兒子秦昭襄王匆匆進場搶奪,而羋八子當時沒有什麼勢力可以藉助,只能讓弟弟魏冉參與進來。

拿下了王位後,羋八子和弟弟魏冉幾乎是攝政秦國,就連白起都是魏冉扶持起來的,可是外戚攝政,他最多也只能是攝政,等到秦昭襄王長大,一樣能把權力給拿回來,這個道理,是秦昭襄王、羋八子、魏冉都懂的道理。

後來事實也是這樣,秦昭襄王只以范雎之計,便架空了母親宣太后還有舅舅魏冉,爲什麼會如此容易,難道是范雎的計太厲害了嗎?

范雎的計,也只是普通的計,真正讓二人放手的,是宗法制、家天下對王權的保護,他們可以幫助年幼的秦昭襄王攝政,但是要想取而代之,卻是沒有一點可能性以及可以支撐的理由,這是人的能力無法跨越的鴻溝。

以魏冉爲例,自此之後,凡是擅長心術的皇帝,都喜歡重用外戚,特別是舅舅的角色。

在漢文帝登基前後,其舅舅薄昭作爲和長安朝堂的聯絡人,出了很大的力,而漢文帝登基之後,朝政大事也是由舅舅出面代言,看漢文帝對舅舅那麼好,想必也以爲漢文帝對自己劉氏族人也不會差。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5張

可事實卻是,在漢文帝來到長安之前,陳平和周勃爲了消滅覆滅呂氏的後患,把漢惠帝還在世的、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兒子全部以“非親生”爲由殺掉,可謂是十分殘忍,而這個過程中,漢文帝壓根沒有出面阻止。

到了後來,薄昭和漢文帝的“蜜月期”也過了,隨着漢文帝越來越熟悉朝政,他才和薄昭發生了政治上的衝突,而薄昭這個人的確也是有些飄飄然了,在朝中作威作福,無視朝綱,甚至擅自殺害了朝廷的使者,讓漢文帝十分憤怒。

可漢文帝這個人的脾氣很好,他不知道怎麼讓舅舅伏罪,最後竟然想出組織大臣們給舅舅“哭喪”,這才把薄昭逼得沒轍了,看到漢文帝來這一出,薄昭面色黯然,知道避無可避,最終還是決定自殺了事。

從漢文帝針對薄昭,再到卸掉薄昭權力,逼其自盡,這整一個過程,薄昭根本沒有反抗之力,即便他是曾經幫助漢文帝上位,權傾朝野的皇帝舅舅,但只要是皇帝卸他的權力,他是一點抵抗都不可能存在。

就連漢文帝如此性格懦弱的皇帝都能拿捏外戚,這一套方法,誰不喜歡?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6張

漢武帝也學着爺爺來這些招,在漢武帝登基早期,他的祖母竇太皇太后、生母王太后就分別安排外戚進來參政,竇王兩家勢力幾乎分割了朝廷,代替兩宮太后的意志執政,漢武帝很苦惱,不過也在隱忍,蓄勢待發。

後來漢武帝使了一點小計,讓竇嬰和田蚡(漢武帝舅舅)互相死鬥,最終以不費吹灰之力除掉了兩宮安排的外戚,但是這兩位外戚打下的好局面都被漢武帝所享受了,對於皇帝來說,就沒有比這個代價更小的“免費勞動力”了。

所以爲什麼有漢一朝,外戚問題是個大問題,可外戚問題再大,卻永遠篡奪不了江山(王莽是個例外),真正讓漢朝覆滅的,反而是來自於其他外力的干涉,而且對於漢獻帝而言,他的“皇叔”劉備,實際上也是覆滅他的本質之一。

雖然劉備自稱“皇叔”這個事情一直都被懷疑真實性,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人,後世的人都會因爲劉備是劉氏宗族從而被認爲有繼承大統的資格,這個便是“家天下”的可怕,只要你是這個血脈網裏面的,那就有資格。

而且再拿西漢的“削藩”來比較,這些皇帝們一方面重用舅舅,一方面又把叔叔伯伯,堂哥堂弟的封地、勢力一削再削,恨不得他們流落街頭,這根本的原因,不就是因爲“資格”的問題嗎,若是這些姓劉的都沒有資格繼承大統,又何必削藩,何必怕他們做大呢?

最後,再說一說外戚對於“造反”天然的“不可能性”。

以東漢爲例,拿走大漢劉家江山的,乃是曹家人,以曹魏爲例,拿走曹家江山的,是司馬家人,再後來的唐、宋、元、明,他們的江山覆滅,都跟外戚沒有關係,全是被異姓起義者和權臣拿走了江山。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這些異姓者都能拿走他們的江山,爲什麼外戚不更快點下手?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一種歷史弔詭。

外戚者,有能力的不少,可他們的崛起身份,卻給了他們一種“枷鎖”和“義務”,假如他們不成爲外戚,說不定還可以成爲權臣,最終篡位之時,毫無心理、道德負擔,順其自然就篡位了,但一旦成爲了外戚,因爲是皇帝“外戚”的身份,他們反而有了包袱。

這就是他們的“天然不可能篡位性”。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7張

比起權臣得到權力,這些外戚不需要打拼,只需要靠身份就能一步登天,因爲他們和皇帝是親密無間的,但越是這樣的關係,他們就越容易爲皇帝着想,越不可能生出二心,還有一點更重要的,那就是他們家族的“靠山”,乃是當朝太后。

對於外戚而言,你說他們造反吧,這好像造的也是自己家的反,因爲當朝太后就是他們家人,但你說他們不造反吧,只要還沒被皇帝過河拆橋,這種身份和權力的忽然拔高,又的確讓他們挺享受的,甚至是感恩皇帝的。

正是因爲外戚大多數都是“一步登天”,相當於政治暴發戶,這讓他們沒有足夠的主觀沉澱,看似身居高位,實際上就是皇帝的政治傀儡,這種拔苗助長,讓他們根本沒有心思反應過來去造反。

這也是帝王心術裏的一種奧妙。

結語:

在封建時代,宗法制保護了一些人,但也給一些人造成了隱患,其實對於“祖宗”而言,後人不管是誰當皇帝,對他們來說,真的不太重要,他們確實需要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標準,但如果是庶出優於嫡出,爲了江山傳承,他們自己都會選擇最優秀那個。

畢竟都是自己的血脈,是誰其實差別不大。

古代皇帝爲何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只能說皇叔太危險了 第8張

所以沒有一位皇帝立下只能他的嫡長子一脈繼承皇位的遺詔,更沒有說其他兒子的後代一旦拿走了皇位就要被處死、羣起而攻之,這種“不限制”,就是自古以來皇帝防叔叔的原因,叔叔本身不危險,就怕叔叔太勤奮,也怕叔叔朋友太多。

而外戚則是不被一切禮法保護的了,甭說篡位了,要是越界了,皇帝不加以庇護,一樣得遭殃,因此,自古以來只有外戚“作威作福”、“欺橫霸市”,但要說他們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之心,那是想都別想了。

所以舅舅們,都是心裏苦啊,但是舅舅們說了也沒用,而叔叔們永遠在蠢蠢欲動,只要侄子犯錯,那麼江山就得輪到他們家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