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皇帝爲什麼大多重用舅舅?皇帝重用自己的叔伯兄弟不是更好嗎?

古代皇帝的確大多數都更願意重用舅舅,而不願意重用叔伯兄弟。皇帝這麼做,主要是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漢文帝

第一,同姓本家的叔伯兄弟,往往是帝位皇權的最大威脅。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這個“家”的定義決定了,只要是開國皇帝的子子孫孫都天然有繼承帝位的權力。這也就意味着,只要是同姓本家的叔伯和兄弟,往往都是皇權的最大威脅。

如果在位的皇帝英明神武,他們雖然覬覦皇權,卻也不敢動作;但如果在位的皇帝稍微軟弱無能一些,他們就可能會蠢蠢欲動,伺機竊取皇權。

比如,呂后死後,陳平、周勃等一批忠於劉邦的老臣,聯手齊王劉襄及劉姓諸王,剷除呂氏外戚集團,廢掉呂后所立的後少帝,擁戴劉恆即位,爲漢文帝。

當時,就有不少劉姓宗室認爲漢文帝是典型的“摘桃派”,也就是說,漢文帝的一些叔伯兄弟認爲他撿便宜了,按理,這帝位不應該輪到他。

漢文帝是英明之主,他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問題,很快就採取措施鞏固自己的帝位,通過任用自己的親信,把大軍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通過封賞功臣而贏得更多實力派大臣的擁戴。

但漢文帝即便是由一幫德高望重的實力派老臣擁戴而坐上帝位,他本人即便算是英明之主,通過一系列措施牢牢鞏固了帝位,依然有劉姓宗室圖謀他的帝位。

比如,濟北王劉興居率先發動叛亂,開啓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朝廷的先例。漢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土崩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

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也就是說,不論在哪個朝代,同姓本家的叔伯和兄弟,往往是皇權的最大威脅。所以,皇帝爲了鞏固皇權,一定會嚴加防範這些同姓本家的叔伯兄弟。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2張

薄姬

第二,舅舅屬於外戚,從法理上說無權染指皇權。

從法理上來說,如果是皇帝的同姓宗室奪取在位皇帝的皇權,雖然不算光彩,但人們還是普遍能接受,因爲大家心裏都會認爲“肥水不流外人田”,終究是“肉爛在鍋裏”。

但如果是在位皇帝的舅舅膽敢奪取皇權,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就屬於標準的“犯上作亂”,罪當誅滅九族,人們都會認爲這是大逆不道的謀反行爲。

這種觀念在封建王朝是根深蒂固的,不管是皇族和貴族、重臣,還是普通百姓,都抱有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所以,封建王朝那些皇帝的舅舅們,都瞭解這種事情千萬別做,做了就是死無葬身之地。

還以漢文帝爲例。漢文帝的母親薄姬得到漢高祖劉邦寵幸,生下劉恆,但此後很少有機會再見到高祖劉邦,劉恆被封爲代王后,薄姬跟隨兒子劉恆到了封地做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着來到封地。

陳平、周勃等一干忠心與劉邦的老臣剷除呂氏外戚集團,考慮到呂后之禍,就選擇了母家仁善且勢力相對單薄的劉恆即位。

這其中,也有劉恆舅舅薄昭的一份功勞,他冒着生命危險,幫着外甥進京打探消息。劉恆即位爲漢文帝后,薄昭被封爲軹侯。

薄昭自恃有功,又是漢文帝的親舅舅,慢慢地,就變得奢靡無度、驕縱不法。甚至膽子大到安插親信,干涉朝政,逐漸引起漢文帝的不滿。

漢文帝十年,薄昭殺朝廷使者犯了罪,文帝不忍心殺他,讓其他大臣陪他喝酒,想讓他醒悟自殺,但薄昭不肯。文帝只得令羣臣爲其哭喪,薄昭無可奈何自殺。

薄昭雖然驕縱,但他也不敢輕易冒出篡奪帝位的想法。因爲他了解,驕縱犯法也不至於怎麼樣,但如果膽敢謀朝篡位,那就死無葬身之地,也會被天下人唾罵,永世不得安生。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3張

司馬炎

但凡事都有例外,歷史上既有忠心耿耿的叔叔,也有心懷不軌的舅舅。

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中,大多數情況下,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力量的確是來自於同姓宗室的叔伯兄弟,而大多數舅舅則都會盡心盡力扶持和幫助外甥當上皇帝。

但也有例外,歷史上既有忠心耿耿的叔伯兄弟,也有心懷不軌的舅舅。

司馬炎的親弟弟司馬攸,小時候被父親司馬昭把他過繼給了伯父司馬師。司馬攸比司馬炎小10歲,自幼聰慧無比,而且性格溫和,親近賢人而樂善好施。才能和威望都超過了哥哥司馬炎。

司馬昭對司馬攸深爲喜愛,本來想要立他爲王,但遭到羣臣反對,哥哥司馬炎被冊封爲太子,後司馬炎即位爲帝,司馬攸被封爲齊王。

司馬攸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不管在哪個職位,都頗有建樹。司馬攸總領軍事,安撫內外,非常得人心,爲司馬炎安定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司馬炎功勞卓著,爲人處事卻極爲謹慎、低調,可以說是忠心耿耿了。但即便如此,還是引起司馬炎的猜忌與防範,最終逼迫重病在身的司馬攸返回封地,司馬攸又氣又怒,嘔血而亡。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4張

司馬攸

至於心懷不軌的舅舅,僅以東漢時和帝的舅舅竇憲爲例,就可以說明問題。

竇憲因爲妹妹成爲漢章帝的皇后而得以顯赫。漢章帝時期,竇憲因爲強佔公主田園而被章帝嚴厲譴責,章帝也削去他的實權,讓他消停了一會兒。

但章帝駕崩,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憲再次獲得機會平步青雲,一時權傾中外,朝中大臣爭相巴結。竇憲因爲胡作非爲惹怒竇太后,他爲將功贖罪,請求出兵匈奴。

竇憲自恃征討匈奴有功,更加囂張跋扈,甚至想利用太后以謀逆謀朝篡位。被漢和帝察覺,遭到漢和帝精心部署剿滅,竇憲兄弟等人被逼自殺。

古代皇帝爲什麼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兄弟 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5張

竇憲

結語

在漫長的封建王朝,對皇帝來說,帝位皇權是他的命根子,誰敢打帝位皇權的主意,誰就是大逆不道的反賊,就必須死無葬身之地。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皇帝心裏,其實任何人都可能對他造成威脅,不管是同室宗親的叔伯兄弟還是外戚的舅舅,只要侵犯了帝位皇權,皇帝都會想方設法弄死他。

皇帝的帝位皇權如果還不至於受到侵犯,那麼,皇帝對同室宗親的叔伯兄弟的防範之心更強得多,因爲他們始終是皇帝的心腹之患;而作爲外戚的舅舅,通常要通過和利用皇帝才能得到榮華富貴,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和皇帝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通常他們更能得到皇帝的信賴和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