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皇帝爲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經常看古裝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皇親國戚”這個概念,它代表着一個王朝處在社會頂層上的那一批人。“皇親”是指皇帝的叔伯、侄兒,也稱“宗室”。“國戚”是指皇帝母親與正妃(皇后)的家族,也稱“外戚”。

“外戚”中的一個“外”字,就已經表明他們與皇帝的親屬關係,是遠遠比不上宗室成員的。

然而在中國古代,皇帝大多要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重用“外人”而疏遠“血親”,這是什麼奇怪的操作呢?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在秦朝統一天下之前,各國的國君更喜歡重用叔伯,例如你讀史書,經常看見某大官的名字叫“公子某”,這種現像很普遍,幾乎每個國家都有一批叫“公子某”的權臣。

“公子”在後世,是對男性的尊稱,但在那個時代,是專指國君之子的,就像是後世的“王子”、“皇子”。

春秋、戰國,沿用周朝的禮制,按照周禮的爵位,諸侯爵位最高的是“公”(周朝爵位:公、侯、伯、子、男)。所以這兩個時代,就沿用了周禮,尊稱國君的兒子爲“公子”。

春秋、戰國時的君主,更喜歡重用自家的“宗室”成員,然而其導致的後果,就是篡權、專權之事頻發。

瞭解孔子經歷的人,都知道魯國有“三桓”,三桓就是魯桓公三位兒子的後代,他們世代蠶食魯君的權力,導致魯君幾乎沒有太多實權,而權力都分散在三桓手中,魯國也因此孱弱不堪。

例如齊國有田文(孟嘗君),魏國有魏無忌(信陵君),趙國有趙勝(平原君),他們都是自己國家的宗室成員,都得到國君的重用,都是名聞天下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戰國四公子的卡通形象

然而天下人都只知道齊國有孟嘗君,而不知道有齊王;只知道魏國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只知道趙國有平原君,而不知道有趙王。

國君重用宗室成員的後果,就是被他們分走權力和威望,不僅如此,那些野心大的人還會篡奪君位。

春秋、戰國時期,經常出現國君被自家人趕下臺,而逃去其他國家避難的事情。國君更換,不僅會導致國內政治動盪,出逃的國君還會被外部勢力利用,成爲外部勢力插手本國內政的禍源。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第2張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重用宗室成員,而導致篡位、篡齊之事頻發,這不只是一個國君個人遭受的悲劇,還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混亂的開端。

古代皇帝重用外戚的傳統,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的。

幫助皇帝治理國家的大臣,大多是一些“外姓人”,皇帝並不能無保留地信任他們,總是要找個親戚制約他們的。

既然宗室成員實在不可以信任,何不重用外戚呢?

於是漢武帝統治的中期,就設立了“大司馬”一職,這個職位權力極大,地位也僅此於皇帝,在丞相之上。大司馬統管全國軍政大權。

第一任大司馬,是漢武帝皇后的弟弟衛青,第二任是皇后的外甥霍去病。

本來在漢武帝時期,大司馬的權力並不是很大,但漢武帝死前又設立了大司馬執政而皇帝不親政的傳統。

因爲漢武帝死前立的繼承人劉弗陵,當時只有9歲,需要別人的輔佐。漢武帝留給他的輔政大臣,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他封霍光爲“大司馬”,還讓他總領“尚書檯”的一切事務,等於是將所有的權力交給了他。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第3張

霍光歷侍漢昭帝、漢宣帝兩位皇帝,統領國政長達24年,在這期間,漢昭帝、漢宣帝形同傀儡,兩位皇帝所需要做的,就是同意霍光的所有決策,走個過場罷了。

霍光就開啓了漢朝大司馬治國和古代外戚治國的傳統,也開啓了皇帝舅舅執政的傳統,除非出現強力的皇帝,古代王朝的權力,大多掌握在外戚或權臣的手中。

爲何外戚比宗室好?

事實上,外戚治國出現篡權、篡位的事件,遠遠低於宗室治國,比例可能是1比20。

霍光的家族最終被漢宣帝yi'mie

因爲從漢朝開始,就出現了所有皇子都會被封爲親王的傳統,他們擁有廣袤的封地,所以宗室成員生下來就擁有強大的權力。

而且他們一輩子都是一個王朝最顯貴的那批人,他們從出生開始,就得到了無數大臣的支持,一生之中能積累下來的勢力實在是太過強大了。

而外戚呢?他們只有在自家的那個女子被立爲皇后以後,才成爲了王朝中最顯貴的那批人。就像是暴發戶一樣,突然擁有極其強大的權勢和地位,但並沒有根深蒂固的勢力。

所以皇帝就算是重用外戚,那些被重用的,也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就積累強大的權勢。而且有宗室成員的牽制,外戚豈敢輕舉妄動?

古代皇帝重用舅舅而提防叔伯,這是爲何? 第4張

如果皇帝不想重用那個外戚了,只需要用一封詔書就能剝奪他們所有的權勢。因爲外戚的權力直接來源於皇帝,所以皇帝可以很輕易地廢掉他們。

相比於權力直接來源於血統的宗室,外戚的勢力實在是太薄弱了。宗室就相當於從幼苗時開始就長在那片土地的大樹,幾十年的生長讓它根深蒂固;外戚就相當於剛栽下去的大樹,來不及立刻在土地裏紮根,所以會被輕鬆地連根拔起。

況且叔伯本就是父輩的親戚,等皇位傳到兒子那一代,就與當權的叔伯成了爺爺那輩的親戚,關係會一代代疏遠,隔閡會一代代增多。但隨着他們一步步發展勢力,想更換他們的難度就越來越大。

如果把政權交給舅舅,等到下一代皇帝即位,與舅爺的關係已經疏遠,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把自己親舅舅換上去。這樣就能保證每一代掌權者與皇帝都有很親近的血緣,舅舅們對自己親妹妹的兒子,也大多會保持忠心。

所以相比較而言,舅舅比叔伯更值得信任,所以皇帝都喜歡重用舅舅,而不願把權力交給叔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