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光砸缸講的是什麼故事?司馬光救的是誰?

司馬光砸缸講的是什麼故事?司馬光救的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光是中國北宋思想家、歷史學家。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司馬光砸缸》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這個故事一度還被現代人改編成了兒歌。故事裏的有兩個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司馬光,一個是被救的孩童。

沒錯,司馬光就是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作者。不過比起他所寫的這本史書而言,可能很多人更爲熟悉的是發生在他身上的那個美麗的故事,那就是砸缸救人。

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那麼你有沒有想過被他救下的孩童後來怎樣,爲什麼老師只提司馬光而不提那個孩童呢?

據記載,司馬光出生於1019年,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其父親司馬池在光山當縣令。在這個官宦之家,司馬光從小耳濡目染,在父親的督促下,7歲的司馬光不但能背誦《左氏春秋》全文,而且還能領悟其要義,堪稱“神童”。

還是在這一年,發生的一件事讓司馬光迅速成了家喻戶曉的流量人物。《宋史·卷336列傳第九十五》記載:

司馬溫公童稚時,與羣兒戲於庭。庭有大甕,一兒登之,偶墮甕水中。羣兒皆棄去,公則以石擊甕,水因穴而迸,兒得不死。蓋其活人手段已見於齠齔中,至今京洛間多爲小兒擊甕圖。

有一次,司馬光和一羣孩童在院子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個大缸,有個孩子爬了上去,結果一個不小心,失足掉進了水缸裏。孩子們看到夥伴掉進水裏,都嚇得跑開了,只有司馬光拿起一塊大石頭向水缸砸去,結果這個孩童得救了。

一個七歲的孩子臨危不亂,沉着冷靜,在極短的時間裏想起解決辦法,這有時候連大人都未必能做到,大家都對司馬光的智慧大加讚賞。後來,這件事被京城洛陽的很多畫師畫成了畫四處宣傳。

不過也有人認爲這則故事是虛構的。著名的文物收藏家馬未都先生就質疑“司馬光砸缸”故事的真實性,因宋代沒有燒製大水缸的技術,所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就存疑了。

但宋史很嚴謹,且邵伯溫在《邵氏聞見錄》裏的記載:“司馬溫公幼與羣兒戲,一兒墮大水甕中,已沒。羣兒驚走不能救,公取石破其甕,兒得出。”可見司馬光即便砸的不是缸,而是“擊甕”,也能看出這則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只不過,故事裏的兩個主人公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尤其是水缸裏的孩童,爲什麼自明清以來的國文老師都不曾提起呢?

司馬光砸缸講的是什麼故事?司馬光救的是誰?

司馬光與王安石的分歧

先說說故事主人公之一的司馬光。

司馬光自幼聰明,自20歲考中進士後,一路青雲直上。不過後來因爲雙親接連病亡,司馬光索性辭官回鄉。幾年後,因爲父親友人龐籍的舉薦,司馬光奉旨來到京城爲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此期間,司馬光閱讀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也對國家的發展思考了很多。

因龐籍是皇帝面前的紅人,司馬光投在龐籍門下時,也成了他的謀臣。而皇帝的很多治國方略皆出自龐籍之手。不過,“人無千日好”,由於宋朝重文輕武,在跟西夏軍對戰的過程中一敗塗地,皇帝一怒之下,龐籍獲罪。而司馬光也被牽連而歸隱,好在後來沒有再被追責。

神宗繼位之後,銳意革新,作爲變法的先鋒,王安石受到皇帝的重用。本來王安石跟司馬光是一對好朋友,不過因兩人政見不合而產生廟堂之爭。

王安石主張開拓財路,圖強革新,不過司馬光覺得應該穩紮穩打,全國上下縮減開支,百姓需要休養生息。

畢竟自己曾經有罪加身,而在面對皇帝支持的王安石,司馬光顯得底氣不足,他在看了朝廷的風向標之後,果斷提出到地方上任職,打算遠離廟堂。避開朝廷風雨,他也可以安心寫他的《資治通鑑》。

完成這部史詩鉅著時,司馬光65歲。因爲著書有功,神宗皇帝對其大肆褒獎。神宗死後,王安石變法戛然而止,司馬光重新迴歸權力核心。

莫聽穿林打葉聲……一蓑煙雨任平生。一生的起起伏伏,潮起潮落,再回到朝廷之後的司馬光風光無限,爲了歌頌他的品格,他小時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又被重提,甚至很多人也將故事裏的另外一個主人公——落水的孩童,也給搜索了出來。

你不知道的上官尚光

史書上關於司馬光砸缸獲救的孩童究竟是誰,提之甚少,而且沒有特別清晰的說法。不過,在河南的一個縣城中,卻找到了這個人的蛛絲馬跡。

這個孩子複姓上官,因爲被司馬光救了以後,爲表感恩,改名爲上官尚光。根縣誌記載,上官尚光被救以後,發奮讀書參加科舉,最終金榜高中,最後官至宰相。不過這個說法莫衷一是,沒有相關的史料依據。

很明顯,如果官至宰相,因爲司馬光和那個孩童兩人年齡應該差不了太多,換句話說,上官尚光當宰相,司馬光不可能不認識,而且後來的史官爲了巴結司馬光,一定會將這件事大寫特寫。然而讓人意外的時,野史一大把,正史無處尋。

司馬光砸缸講的是什麼故事?司馬光救的是誰? 第2張

但是,雖然沒有相關記錄,並不影響民間對司馬光救人品格的讚頌。人們爲司馬光的勇敢、冷靜和處事果斷而叫好。

而上官尚光的後人爲了紀念司馬光的救命之恩,還在城西龍堤南坡建了一個“感恩亭”。多年以來,龍堤南坡也被世人稱爲“上官崗”或“尚光崗”。來到此處的人,尤其是很多孩子們,都以學習司馬光爲榜樣。

上官尚光這個孩子究竟是誰,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那麼老師爲何不提呢?學問應該嚴謹,歷史更應該嚴謹,在沒有弄清“上官尚光”究竟是誰,而他到底是不是跌落缸裏的孩子,甚至上官尚光究竟有沒有這個人,在處處存疑的情況下,我們的老師當然不會臆造歷史。

缺憾也是一種美,正如“司馬光砸缸”,我們的確不知道這件事的真實性,但卻不影響這個故事背後透露的美好品格。司馬光勇敢行爲,一直在激勵着很多孩子,並一直會影響下去,發光發熱。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