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樂毅帶領五國聯軍,攻下齊國70多城,爲何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戰國有很多名將,四大名將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裏的一家之言罷了。《千字文》中是這麼寫的: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

簡單的意思就是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這四位戰國的將軍,打仗老牛掰了。自古以來都在宣揚他們的軍事才能。

不過我們仔細看,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戰國長達200多年,怎麼可能只有4位名將呢?其實這4位名將,主要生活在戰國末期,因此,準確來說,戰國四大名將應該改稱爲戰國末期四大名將。

樂毅和白起、廉頗生活的時代相當,爲啥也沒能入選呢?他可是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的猛將啊!除了戰國四大名將是一家之言之外,我認爲還有一些其他原因。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一、樂毅帶領的是五國聯軍伐齊,以多欺少。

樂毅不僅是一名優秀的軍事家,其實也是一名優秀的外交家。燕昭王金臺招賢,樂毅成了他的亞卿。

當年燕王噲把大位禪讓給了大臣子之,結果引發了燕國內亂。齊國趁着這個機會殺入燕國,攻城略地,還殺了燕王噲和子之。所以說,燕國對齊國,那是恨之入骨啊!

燕昭王作爲燕王噲的兒子,被趙武靈王送回來繼位。此後他便立下志願,一定要爲燕國報仇雪恨。要想強國,首先得有人才,這纔有了金臺招賢的美名。

樂毅爲了完成燕昭王的志願,主動出使趙王,得到了趙惠文王的信任,甚至拿到了趙國的相印。此後魏國、韓國、秦國等國都加入了討伐齊國的序列當中。

這個時候燕昭王便將樂毅任命爲上將軍,帶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這才創造了攻滅齊國70多座城池的偉績。有點兒以多欺少的嫌疑。

也就是說,如果樂毅只帶領燕國這一個國家的兵馬,很可能辦不到這件事。而戰國四大名將們,卻只帶領本國兵馬,所以說,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第2張

二、五國聯軍解散後,樂毅沒能滅亡齊國。

打下齊國70多座城池以後,齊國只剩下了莒和即墨這兩個地方了。這個時候五國聯軍的目的基本也就達到了,因此各自瓜分了一下戰利品,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

剩下的兩座城池,樂毅表示要帶着燕國的軍隊親自蕩平。結果在這裏樂毅耽誤了很長時間,愣是沒能搞定這兩座城池。

這就奇了怪了,過去打得那麼順,爲啥現在就不行了呢?不排除齊國這邊背水一戰的決心有一定作用,我認爲五國聯軍解散,也是問題的關鍵。

樂毅的確很強,但也沒有強到僅憑燕國那點人馬就能擊敗強齊的地步。所以說,五國聯軍在的時候,樂毅能百戰百勝。五國聯軍解散以後,樂毅立馬就吃虧了。

圍攻即墨多日,樂毅不僅沒能啃下這座城池,反而讓城中的田單,順利實行反間計,導致自己被燕惠王給撤職了。所以說,樂毅並沒有完成滅亡齊國的重任。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第3張

三、樂毅一生只有這一次戰績。

要想證明自己是真正的名將,必須要有豐富的戰爭經歷才行,否則人家會覺得你在碰運氣。你看,由於樂毅只留下了攻打齊國的戰績,這使得我覺得他有碰運氣的嫌疑,自古以來,跟我想法差不多的人,也不會少。

雖然樂毅很牛,可沒法子啊,你沒有更多證據可以證明他很牛,你說尷尬不?我也想替他說兩句好話,可不能憑藉《三國演義》裏,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說樂毅很牛吧?這沒道理。

我們看戰國四大名將們就不同了。

白起一輩子打了太多仗了,楚國、韓國、魏國、趙國,哪個沒有被他欺負過?據統計,他這輩子斬殺的敵軍,達到了100多萬人。而且百戰百勝,沒有打過敗仗,有點兒可怕。

王翦,那就更出名了,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過程中,有5個國家就是王翦和他兒子王賁父子倆打下來的。尤其是滅楚一戰,基本可以封神。

李牧也是老牌名將,過去長期在北方抗擊匈奴,多次擊退匈奴。後來對付秦國時,也能以孱弱的趙軍,多次擊敗強秦,這就是本事!

廉頗,額,說實話,廉頗有點湊數的嫌疑,可能純粹是爲了押韻吧。因爲廉頗的戰績也不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廉頗擅長防守。長平之戰中擋住了白起的多次進攻。能擋住白起的,還真不多。長平之戰戰敗後,廉頗帶着爲數不多的趙軍,大敗趁虛而入的燕軍,也非常風光。

再回過頭來看看樂毅,雖然樂毅名氣大,可留下來的戰績是真心不多啊!所以說,讓他入選戰國四大名將,沒什麼根據。

樂毅一口氣攻下齊國70多座城池 戰國四大名將爲何沒有他的位置 第4張

結局:樂毅功敗垂成。

樂毅伐齊,這是他唯一的戰績。可就算是這種戰績,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因爲伐齊的結果是以失敗而告終的。

樂毅打了5年時間,攻下了齊國70多座城池,卻始終沒能完成滅亡齊國的重任。就剩下莒和即墨這兩座城池,愣是啃不下來。

這本身已經夠遺憾的了,沒想到很多猜測又冒了出來。

有人認爲,樂毅這是在養寇自重。畢竟打下了齊國以後,樂毅在燕王面前,還有什麼價值呢?無非是鳥盡弓藏罷了,甚至還會遭到猜忌。

也有人認爲,樂毅之所以不滅了齊國,是打算在齊國稱王。因爲樂毅在打下的地盤中,廣施仁義,記住哦,不是以燕王的名義,而是以樂毅本人的名義,其目的可想而知。

還有人認爲,樂毅和新任的燕惠王關係不好,留在齊國是爲了防止被燕惠王清算。

不管哪種懷疑,都把樂毅推向了萬丈深淵。君臣不和,這仗基本就沒法打了。燕惠王果然懷疑起了樂毅,再加上過去他倆有仇,因此燕惠王果斷讓樂毅回國,把他給撤了。

樂毅也不是吃素的啊,他意識到自己回到燕國肯定會被清算,因此索性就跑到趙國去了。這麼一來,田單可就逮到機會了,一口氣收復了齊國70多座城池,樂毅打了5年的成果,頃刻間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