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代奇人鬼谷子門下有兩位得意門生,此二人便是魏人龐涓與齊人孫臏。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人世間最狠的恐怕還不是敵人,而是朋友,甚至是親人。比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哥哥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後,還砍下他們的腦袋。龐涓對孫臏使用了臏刑和黥刑,後來,孫臏在馬陵之戰中試圖讓龐涓亂箭穿心。這一對同學互相之間所使用的手段,可以說也是狠到了極致。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龐涓和孫臏是同學,他們的老師究竟是誰?歷史上並沒有記載。後世的演義小說,給他們的老師改了一個名字,叫鬼谷子。後世的演義小說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爲鬼谷子曾經教出過蘇秦和張儀這兩位了不起的人物。不過,蘇秦和張儀學的是縱橫家,龐涓和孫臏學的是兵家,實際上這兩家雖然有一定的聯繫,但明顯是兩派學說,因此,他們不可能是同一個老師。再說了,龐涓和孫臏至少比蘇秦和張儀晚出生半個世紀,如果他們的老師真的都是鬼谷子的話,鬼谷子也是活得夠長的。

龐涓學成進入社會以後,立刻就受到了魏王的重視和重用。龐涓知道孫臏的才能比他強,因此他要能夠發揮作用,就不能讓孫臏存在。拋開同學之情,單從軍事謀略來說,龐涓的這個做法,其實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如果孫臏和龐涓同朝爲官,孫臏肯定在風頭上蓋過龐涓;如果兩個人成了敵人,龐涓和孫臏作戰的時候,肯定不是孫臏的對手。龐涓提早除掉孫臏,無論是對他本人的發展,還是對他所服務的魏國的發展,都是極爲有利的。也因此,龐涓陷害孫臏,讓孫臏受了臏刑和黥刑。

需要特別提到的是,這裏的臏刑不是剜去膝蓋骨,而是砍斷雙足。在夏朝的時候是剜去膝蓋骨。但是到了周朝,就變成了砍斷雙足了。

有人可能會說,龐涓的心還是不夠狠。他要是夠狠的話,一刀把孫臏殺掉,就沒有此後的事情了。而他只是砍了孫臏的兩條腿,在孫臏的臉上刺字,讓孫臏活着,這就給自己留下了隱患。

但實際上,龐涓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心非常狠毒的表現。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孫臏不能夠發揮作用,成爲一個廢人,但是又要讓他活着。這樣就可以讓孫臏看到自己呼風喚雨,吃香喝辣,讓孫臏心裏飽受煎熬,並以此來折磨孫臏。

可以說,當有人指責後來孫臏報復龐涓,手段過於狠毒的時候,其實首先要想到的是,龐涓用這種方式對孫臏,做法本身就是非常狠毒的。

龐涓爲什麼那麼恨孫臏?可能與他們在讀書的時候,孫臏總是受到老師的表揚,而龐涓總是受到老師的批評有關;也可能與孫臏總是得到同學們的讚美,而龐涓得到的都是同學們的輕視有關。也就是說,龐涓在讀書的時候,積下太多的怨氣,有太多對孫臏的不滿。

後來我們知道,孫臏在出使魏國的齊國使者的幫助下,逃出了魏國,到了齊國。然後他又通過幫助田忌賽馬,成爲田忌最重要的謀士。

然後就有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這兩場戰役,都是與龐涓交鋒,直到把龐涓殺死。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第2張

殺死龐涓後,孫臏就幾乎沒有在歷史上出現過了,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過他還指揮過其他什麼戰役。甚至後來孫臏是什麼時候死的,都沒有記載。這大約與田忌和鄒忌不和有很大的關係。由於 田忌和鄒忌不和,田忌在朝廷中飽受打擊。因此,孫臏給田忌出主意說,如果你想幹大事兒,咱們可以想辦法攻進朝廷。那樣的話,整個齊國都會到你的手裏。而且怎麼攻進朝廷,孫臏都把辦法想好了。但是田忌沒有聽孫臏的,後來受到鄒忌對他的陷害和打擊加重,他逃到楚國去了。

田忌逃到楚國,孫臏不大可能和他一起去,因爲孫臏如果去的話,歷史上必然有記載。再說了,田忌逃走得很匆忙,孫臏是一個沒腿的殘疾人,走起來很不方便,因此不太可能和田忌一起走。

孫臏沒有去楚國,那麼他的結局又可能有兩種,一種可能是被殺掉,尤其是被鄒忌殺掉,還有一種是和他的祖上孫武一樣,歸隱田園。因爲後來孫臏還寫了一部《孫臏兵法》。因此當場被殺的可能性不大,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歸隱田園。

回過頭來咱們再說說孫臏指揮的這兩場戰鬥。

從這兩場戰鬥中,我們可以看出,孫臏可以說對龐涓的性格瞭如指掌。這兩場戰鬥,幾乎都是孫臏針對龐涓的性格特徵,量體裁衣設計的戰鬥。龐涓打仗是一把好手,在戰場上能夠不斷取得勝利。但是龐涓有性格弱點,一是他很貪功,二是他輕率急躁。孫臏正是利用龐涓的這兩個性格弱點,打敗並殺死了龐涓。

第一場戰役桂陵之戰,齊國在朝廷中設計作戰方案的時候,目的是同時削弱趙國和魏國,並不是針對龐涓來打。當時朝中大臣段幹朋提建議,齊國派出兩支軍隊,一支軍隊前去拿下魏國的襄陵,另一支軍隊由田忌帶領,去邯鄲救趙國。

不過,等田忌帶着孫臏出發以後,孫臏就把這場戰爭,打成了爲了殺掉龐涓的戰爭。

他的第一個步驟,就是引誘龐涓上當。怎麼引誘龐涓上當呢?就是要故意示弱,既表明自己排兵佈陣不行,又表明自己打仗不行。

如何體現排兵佈陣不行呢?孫臏讓田忌打平陵。平陵這個地方,城池小,但是人口多,城防還很堅固。同時,如果齊軍去攻打平陵,很容易就被魏軍截斷糧道。總之,這樣去打,讓魏軍覺得齊國是在貪小便宜,就像打襄陵那樣,只是想趁火打劫,撈到一點好處。這樣一來,就可以體現齊軍排兵佈陣不行。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第3張

那麼,又如何體現齊國軍隊打仗也不行呢?孫臏建議田忌,派臨淄和高唐兩個地方的都大夫帶軍隊去打。這兩個都大夫不知道孫臏的計謀,以爲真的是派他們去打平陵。因此就拼命打,完全沒有保留。但是由於他們軍事實力比較弱,同時平陵的城防確實非常堅固,因此肯定打不下來。這樣的話,就起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也確實表現了齊國軍隊作戰能力不行。

可以說,孫臏的心思細如髮絲,他完全是站在龐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知道龐涓智力程度到了哪一步,他把這個火候把握得極好。

接着,孫臏讓田忌帶着主力部隊,前去攻打魏國的都城大梁。

由於前面有一系列的鋪墊,讓龐涓覺得齊國的軍隊確實排兵佈陣和作戰能力都有限,因此放心大膽丟掉輜重,輕車簡從,快速回援魏國都城大梁。接着,孫臏在桂陵設下埋伏,把毫無防備的龐涓誘進了埋伏圈,從而打敗龐涓。

按照《史記》記載,龐涓在這一場戰爭中被孫臏擒獲。不過後來龐涓又出現在馬陵之戰中,顯然龐涓是沒有被擒獲的,應該是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沒有注意前後文的連貫,出現了一個失誤。

馬陵之戰,孫臏幾乎複製了桂陵之戰的做法,讓龐涓在同一塊石頭上,跌倒了兩次。

故事的前半段,也和桂陵之戰是一樣的,當時魏國圍攻韓國,韓國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國並沒有馬上就派軍隊前往援救,而是等魏國把韓國給打得實在招架不住的情況下,才讓田忌率兵營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既消耗了韓國,也消耗了魏國,最終讓齊國成爲獲利最大的一方。

(龐涓之死)

田忌和孫臏率軍進入魏國境內以後,依然採用前往攻打魏國都城大梁的辦法,迫使龐涓不得不率軍回援。然後孫臏就採用減竈的辦法,第一天用十萬竈做飯,第二天用五萬竈做飯,第三天用三萬竈做飯。孫臏知道,龐涓一定會去數竈,以此來判斷齊軍的情況。

歷史上孫臏與龐涓之間有何故事?他們二人是什麼結局 第4張

不過,這裏有一個大前提,就是齊國軍隊戰鬥力不行,經常打敗仗,所以軍隊在行軍過程中,數量纔會越來越少。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實際上齊國當時並沒有很好的將領,如果不是孫臏謀略得法,齊國當時是很難在國際上發揮作用的。當然了,由於孫臏是一個廢人,他不可能在軍隊中擔任什麼職務,因此也不可能對軍隊做出什麼改造,這實在是一大遺憾。

一切都按照孫臏設計的過程進行着。最後,孫臏計算着龐涓在天黑的時候,能夠跑到一個峽谷之中。因此在峽谷下面的樹上,剝光一塊樹皮,在樹皮上寫字。

好奇害死貓。孫臏知道龐涓肯定好奇,肯定會點火看字。孫臏下令,一看見火光,所有的弓箭手,立刻對着火光放箭。這樣的話,龐涓就會被萬箭穿心,魏軍必然會打敗。

龐涓果然就這樣死了,魏國也從此一蹶不振。

《史記》上說,龐涓在死時說了一句“遂使豎子成名”,因而自殺。又說孫臏在樹上寫的字是“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兩種說法,都有着極大的快意恩仇的味道,體現着孫臏對龐涓進行着怎樣的摧毀性的心理折磨。

孫臏確實因爲這兩個戰役揚名立萬,成爲了後世非常推崇的軍事家,也讓他光輝燭照千秋萬代,龐涓說的“遂使豎子成名”,不幸而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