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龐涓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兵者詭道也!”自古以來兩兵交戰,並不是以哪方人數衆多來決定勝負的,無論是天時、地利、人和還是用兵者的謀略都是決定最終勝負的必要因素,所以出現了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甚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例子,正所謂兵不厭詐。

春秋戰國時期,堪稱是我國曆史上最混亂的時代,羣雄並起,諸侯爭霸,戰爭頻頻發生。雖然這是一個戰亂的時代,卻促進了軍事的發展,很多軍事家橫空出現。

兵聖的後人

說到軍事家,可能人們首先會想到的是兵聖孫武,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後人孫臏。

而在衆多的軍事家中,蘇秦和張儀也是非常有名,他們的老師鬼谷子在他們出山時就感嘆過:“此二人出山,天下必大亂”,而孫臏和龐涓同樣也是鬼谷子的徒弟。

孫臏如同孫武一樣,在軍事上的造詣非常高,而孫臏平生最爲人所知的是,他被同門師兄弟龐涓廢掉了雙腿,並在他臉上刺字。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據《史記》記載:孫臏與龐涓曾是同窗,二人一起學習過兵法,同爲鬼谷子門下。二人同窗期間,孫臏因爲是孫武的後人,無論從天賦上、造詣上都要超過龐涓。

有一次,鬼谷子讓他們上山砍“百擔之柴”,龐涓從第1天開始就勤勤懇懇地砍柴,幾天之後發現孫臏居然每天都在房間讀書,並沒有去砍柴,於是替孫臏着急,龐涓勸說道:“還不快去砍柴的話,到期日你怎麼把交給師父?”孫臏說:“我自有辦法”

第2天龐涓看見孫臏還在房裏讀書,於是便按耐不住,拉着他一起上山砍柴,孫臏犟不過他,於是只好和他一起去了,上山之後,孫臏也只砍了一擔柴,龐涓看後說道:“看來你免不了要受罰了”

交柴的日子到了,龐涓拿着砍好的“百擔之柴”交給了鬼谷子,非常得意,以爲鬼谷子會表揚他,結果鬼谷子看了看他砍的柴,又看了看孫臏,對孫臏說:“爲什麼你只砍了一擔柴?”孫臏說道:“我砍的也是百擔,因爲我是用柏木扁擔(百擔)挑的,而筐是榆樹條編的(餘數),所以是百擔餘數之柴”。鬼谷子聽後無言以對,所以並沒有責備孫臏。

龐涓學成後去了魏國,替魏王效力,他雖然在能力上比不過孫臏,但頂着師父鬼谷子的金字頭銜,再加上求學期間的刻苦,很快憑藉着自己的學識就當上了魏國的將軍,但孫臏那時卻還沒有一個合適的君主。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第2張

被暗算致殘

龐涓深知孫臏的才能,他害怕更加優秀的孫臏會超過自己,便誘騙孫臏來魏國發展,受到邀請的孫臏一點也沒有懷疑,隻身就前往了魏國。

卻沒想到,到了魏國非但沒有受到重用,反而還被安上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孫臏在牢中飽受折磨,雙腿被廢,膝蓋骨被挖,臉上還被刺字,讓他被世人視作罪犯,龐涓想使他埋沒於世。

好在齊國使者在接觸了孫臏後,覺得此人非比尋常,於是偷偷地用車把孫臏載回了齊國,到了齊國的孫臏,由於過人的學識,很快就成了將軍田忌的門客。

後來田忌賽馬孫臏替他出謀劃策,當時孫臏所使用的“策對論”讓齊威王注意到了孫臏的才能,於是孫臏就成爲了齊國的軍師。

殺人誅心

既然龐涓如此殘忍地對待孫臏,那麼如今有了一席之地的孫臏報仇的機會來了,而孫臏又是怎樣向龐涓復仇的呢?由於當時龐涓效力的是魏國,所以他要從魏國開始下手。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第3張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打趙國,還包圍了趙國國都,趙國向齊國求助,精通兵法的孫臏反其道而行之,沒有直接向趙國援兵,孫臏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戰略,讓趙國轉危爲安,齊軍在這場戰役中大勝魏軍。

而他“圍魏救趙”這一經典策略也被記錄在《三十六計》當中,並且在這一戰當中,孫臏生擒了龐涓。

按理來說,孫臏報仇的機會來了,但他並沒有殺龐涓,反而將龐涓放走。而孫臏之所以這麼做是爲了在精神上摧毀他,因爲他知道龐涓好勝心極強,所以要讓他輸得心服口服,殺人誅心。

13年後,魏國攻打韓國,孫臏再次用了“圍魏救趙”的戰略,而龐涓得知消息後,立馬撤軍並返回魏國,途中孫臏營造了齊軍士兵畏戰逃散的假象,將埋鍋做飯的坑一天天的減少,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加以殲滅。

龐涓日夜的追擊,卻不知自己早已自投羅網。孫臏提前根據地形佈置好了一處埋伏,讓一棵巨樹擋住了龐涓的去路,龐涓隨衆將士近身一看,上面寫着“龐涓命喪於此”,此時突然萬箭齊發。

而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所以拔劍自刎,羣龍無首的魏軍也不敵齊軍,被殲滅了10萬餘人,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從此失去了霸主地位,而齊國則在亂世中稱霸。

龐涓爲什麼要暗算孫臏?孫臏後來是如何報復的? 第4張

假如說龐涓當初不被嫉妒所矇蔽雙眼,那麼在戰國時期留下濃墨重彩的,想必也有魏國了吧。

小結:

“爭強好勝”能令一個人變得強大,但同時也可能成爲這個人的軟肋,讓他在嫉妒中變得自卑,變得渺小。

三國的時期的周瑜,本應和與孫吳建立同盟的蜀漢謀士諸葛亮精誠團結,共同抗曹,卻因爲自己的好勝之心把諸葛亮當成了假想敵,進行了很多無畏的意氣之爭,不但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臨終前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

龐涓在對待孫臏的態度上,也展現了這一人性的弱點,如果對方比自己強大,他不想着如何努力去趕超對方,反而是想毀滅對方來成全自己。在他們彼此間的鬥爭中,沒有誰是贏家,他們都成了對方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