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禎爲什麼不南遷?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禎爲什麼不南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回看歷史,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自縊於煤山,在讚歎崇禎君王死社稷,死守氣節之餘,不免扼腕痛惜,感嘆崇禎爲什麼不學宋朝南遷,再續大明王朝幾百年壽命。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禎爲什麼不南遷?

網絡配圖

   其實,相比於宋朝,明朝有更佳的南遷條件。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本來就是定都南京,後來燕王篡位,才遷都北京,但是南京作爲“留都”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朝廷建制,六部內閣一應俱全。所以明末大廈將傾之時,如果崇禎南遷南京,有現成的朝廷,養精蓄銳,再圖北伐,恢復江山還是很有可能的。那麼,崇禎至死未南遷,其中有什麼不得已的原因呢?

崇禎十七年,清軍接連攻陷山東、河北等地;張獻忠沿湖北、湖南奪關佔地,直擊四川;李自成更是進潼關、佔西安,控制了西北,劍指北京。大明王朝四面楚歌,風雨飄搖,崇禎陷入兩難境地:如果死守北京,可能會失政於寇,亡國受辱;如果棄京南遷,又怕落下個忍辱偷生、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崇禎深知南遷求存是良計,但他又一心要做一個名垂青史的明君聖主,不願揹負罵名,因此他很希望大臣們紛紛決意南遷,他先是“寧死不遷”,再在“衆意難違”下“屈從”南遷之計,“名”、“利”雙收。於是,在此危急之時,崇禎召見羣臣緊急議事,聽取建議。可是這些大臣們也都知道崇禎的算盤,不願意接崇禎踢過來的皮球,無一人站出來表態。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禎爲什麼不南遷? 第2張

網絡配圖

   大臣們爲什麼不願順着崇禎的意願,給皇帝個臺階,提議南遷呢?其中原因不過是各懷心事,擔心個人利益受損。如果皇帝南遷,太子監國,北京城會更加空虛,留在北京輔佐太子的大臣們就很有可能在城破之時成了“陪葬品”;而隨駕南遷的大臣一方面不捨得多年積攢的房舍家財,另一方面也不願揹負力主南遷的罵名。總之,這個雷,誰都不願頂。

待到正月初九,終於有左中允李明睿訴說其中厲害,獻上南遷之策。崇禎心裏是很贊同的,但卻沒有得到羣臣響應,還遭到了反對,左都御史李邦華更是提出:皇帝留守北京,讓太子下江南。這個看似“兩全”的計策,徹底打碎了崇禎的如意算盤。無奈之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崇禎只好下了個號召“入京勤王”的聖旨,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京城外的“忠臣賢將”身上。可惜,崇禎沒等到勤王的軍隊,倒是告急奏摺不斷,窮途末路之下,崇禎自縊於煤山,做了亡國之君。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禎爲什麼不南遷? 第3張

網絡配圖

   崇禎也算是勤政的皇帝,有復興大明王朝的雄心壯志,但同時他也生性多疑,刻薄寡恩,不得人心,這也是關鍵時刻,羣臣不願替他背鍋的原因。當然,與此同時,崇禎的那句“大臣皆可殺”也不是完全沒道理,明末的大臣們比起南宋末的大臣們,那可是差之千里。南宋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揹着小皇帝跳海守節的陸秀夫,有以身殉國的十萬軍民,而崇禎身邊卻多是一幫在李自成棍棒下俯首稱臣、蠅營狗苟的敗類。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