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商鞅變法之後爲何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揭祕:商鞅變法之後爲何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商鞅改革中對於法律責任的追究,固然規定了重刑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但是更重要的其實是法網之嚴密。相比刑法的重刑主義,法律責任的嚴密可能更能起到警戒作用。商鞅改革的另一個啓示,就是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須讓社會的上中下層都予以信服,形成改革的合力。回顧商鞅改革的歷史,其立法思想有的值得借鑑,如立法引導改革和注重法律實效,有的則應予以反思並修正,如重刑主義思想。

立法引導改革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具體立法主要是九個方面內容。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爲根本的聚糧之道。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爲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裏、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爲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衆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應該說商鞅變法是典型的通過立法引領改革的成功案例。通過具有國家強制力的法律推動改革,無疑具有自上而下的改革優勢。

揭祕:商鞅變法之後爲何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的。《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商鞅改革過程中,注重通過強調法律責任的規定來強制老百姓遵守法律。實際上這與當時百家爭鳴有關。商鞅治理秦國十分重視刑法的懲罰作用,並且主張用重典來推行自己的政策。這種治亂世用重典的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歷次的嚴打刑事政策雖然不是治亂世,但是是這種思想的延續。今天來看,商鞅改革中對於法律責任的追究,固然規定了重刑來實現自己的主張,但是更重要的其實是法網之嚴密。相比刑法的重刑主義,法律責任的嚴密可能更能起到警戒作用。

商鞅變法從一開始就表現出注重實效不尚空談的特徵,與傳統的儒家大相徑庭。通過取信於君主、貴族和平民,取得社會各層的支持,共同推動改革進行下去。首先是取信於君主。從三次會面來看,商鞅在與秦孝公進行對話的時候,採取了以退爲進、不斷試探、步步爲營的策略。也有可能在當時的情形下,士在面對君主的時候並無太多選擇餘地,而是要根據君主的喜好來看碟下菜。只有當孝公明確對王道和儒家禮治思想沒有興趣之後,商鞅纔好拋出自己最擅長的法家治國思想。其次是說服貴族同意。商鞅的變法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就遭到了舊貴族的強烈反對。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他們認爲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商鞅的意思是治國的方略不能一概而論,國家的治理要根據當時的情形來制定。但是有一點比較明確,商鞅提出改革必須要立法,而不是無法而行。

再次是取信於民,具體說來採取了立木爲信的做法。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着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結果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羣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着,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立木爲信的故事,用現代的觀念來看,其實就是法律的實施效力問題。如果國家頒佈的法律沒有發生實際效果,那麼意味着國家的信用度下降,法律本身缺乏權威,立法也是徒然。所以這裏涉及改革與立法之間關係的一個深層次問題。如果國家制定出來的法律規則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那麼制定再多的法律規則也沒有意義。

揭祕:商鞅變法之後爲何會取得如此好的效果? 第2張

商鞅在第三次會面時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思想和具體法律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法律規則比較切合人的實際,對於老百姓建功立業產生了最大的激勵,相當於最大程度地鼓勵全民創業,爲出身下層的老百姓打開了向社會上層流動的通道。從經濟學的視野來看,商鞅是制度經濟學的運用大家。通過制度的改變來最大程度地激勵老百姓去建功立業。另外,商鞅的九論的規定特別富於操作性。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其實質就是國傢俱有較強的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