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時期文人評明崇禎帝:剛愎自用 不能辭亡國之咎

乾隆時期文人評明崇禎帝:剛愎自用 不能辭亡國之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但是明朝確實亡在他手上,他有責任,不能辭其咎。

朱允炆是自焚而死,還是出宮逃亡,其生死之謎何解?如何評價“貳臣”洪承疇?近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樊樹志做客澎湃?問吧,爲讀者解答相關疑惑。摘要部分精彩回答,以饗讀者。

13信高宣傳委員:樊教授你好,請問從客觀來講崇禎皇帝的性格是不是導致明朝滅國的一項原因呢?如果是就一位帝王來說是什麼養成了這樣一種可以說偏執的性格?(對於性格的解讀來自《羅輯思維》不知道正不正確),謝謝您。

樊樹志:崇禎皇帝不是亡國之君,但是明朝確實亡在他手上,他有責任,不能辭其咎。一個來說,崇禎存在用人不當的問題,啓用溫體仁做內閣首輔,使得朝綱日壞。所以有崇禎皇帝“遭瘟”一說。“瘟”,就是指溫體仁。這個問題,我在《明代文人的命運》一書中有詳細的闡述。另外,崇禎有很多內堂,就是小金庫,但是他不拿出來。遼東的軍隊發不出軍餉,兵士們沒有鬥志,所以打不過清軍。明朝滅亡,崇禎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乾隆時期文人評明崇禎帝:剛愎自用 不能辭亡國之咎

網絡配圖

金皇色葡萄球君:如何評價崇禎?

樊樹志:看到有很多讀者都在問關於崇禎的問題,我就在這裏一併說說我對崇禎的看法,諸君也可以參看我的兩本書——《崇禎傳》和《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崇禎皇帝朱由檢在位十七年,以身殉國時年僅三十五歲。他受命於危難之際,力挽狂瀾,清查魏忠賢閹黨逆案,撥亂反正,營造新政,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從萬曆到天啓,幾十年積累下來的弊政,壓垮了明朝的統治架構,內憂與外患同時襲來。朱由檢企圖挽狂瀾於既倒,無奈時運不濟,在攘外與安內的兩難選擇中,王朝走向了末路。闖王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演出了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乾隆年間在文壇頗有聲望的歷史學家全祖望,寫了一篇《明莊烈帝論》,基調是:“莊烈(朱由檢)之明察濟以憂勤,其不可以謂之亡國之君固也,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則亦有不能辭亡國之咎者。”乾隆時編纂完成的《明史》,對朱由檢的評價似乎同情多於譴責,說他繼承萬曆、天啓之後,“慨然有爲,即位之初,沉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場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

文中未提及:樊老師,近期在看《晚明大變局》,收穫匪淺。但其中有個小細節還望您解惑。在您提到胡宗憲時,說他人品極差,請問這個論點有何根據,是否因其依附嚴黨?還望您說下對胡宗憲此人的見解,謝謝。

樊樹志:胡宗憲頗有才幹,卻心術不正。萬斯同《明史?胡宗憲傳》說:“宗憲爲人多權術,喜功名,因文華結嚴嵩父子,歲遺金帛子女珍奇淫巧無數。嵩父子德甚。”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評價他:“才望頗隆,氣節小貶,側身嚴趙,卵翼成功。”此處所說的“嚴趙”,是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以及他們的黨羽趙文華。嘉靖皇帝任命工部侍郎趙文華前往浙江“督察軍務”,胡宗憲對他死心塌地,通過他巴結嚴氏父子,平步青雲,由巡撫晉升爲總督。嘉靖三十九年,趙文華因貪贓枉法被革職,在回鄉途中自殺而死。失去了趙文華這個“內援”,機敏過人的胡宗憲改變策略——“思自媚於上”,把“走權門”改變爲直接“通天”,討好皇帝。他深知皇帝癡迷於道教,修煉長生不老之術,於是不斷向皇帝進獻祥瑞,盡溜鬚拍馬之能事。

除掉王直、徐海,是胡宗憲引以爲自傲的事功,其間充滿着陰謀詭計。胡宗憲利用同鄉關係,招安從事海上走私貿易的徽商王直,把他的母親從金華監獄釋放,派人前往日本遊說。王直企盼朝廷在浙江定海等港口,仿照廣東事例“通關納稅”,使走私貿易合法化,決意歸順。胡宗憲又派人拿着王直養子王滶的書信,誘降徐海,徐海以爲王直已經歸順,自己也想“內附”。孰料,胡宗憲策動徐海和同夥陳東內訌,然後乘其不備,發兵圍困,迫使徐海投水而死。王直投降後,胡宗憲拋棄先前的承諾,把他斬首於杭州官巷口鬧市。這就是“餌王、徐諸虜,用間鉤致”。

乾隆時期文人評明崇禎帝:剛愎自用 不能辭亡國之咎 第2張

網絡配圖

宇文蘭妮:怎樣評價鄭芝龍?還有洪承疇?

樊樹志:鄭芝龍是明末東南沿海的海上霸主,海商集團的首領,明朝政府把他看作海盜。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他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安平鎮。他的舅舅黃程是海商,從事澳門與日本、澳門與馬尼拉的遠程貿易,他前往澳門投奔舅舅,開始漫長的海商生涯。當時澳門已經成爲葡萄牙的殖民地,鄭芝龍接受基督教的洗禮,教名尼古拉,外商稱他尼古拉?一官。海商李丹把臺灣作爲與日本、澳門、馬尼拉、巴達維亞貿易的中轉港。李丹去世後,鄭芝龍繼承了他的事業,成爲中國沿海可以和外商抗衡的海商集團領袖。大約1621年或1622年,抵達日本平戶不久,鄭芝龍和姓田川的日本女子結婚,生下了兒子鄭森,也就是日後鼎鼎大名的鄭成功。

洪承疇與鄭芝龍是同鄉,也是泉州府南安縣人。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兩浙提學道僉事。崇禎三年出任陝西巡撫,上任伊始就給造反者一個下馬威。以後又出任陝西三邊總督,對農民軍由招撫轉爲圍剿,戰績卓著。當時的明朝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之中,既要對付中原的農民起義軍,又要對付山海關外的滿洲軍隊。崇禎十二年,皇帝任命他爲薊遼總督,把他從“安內”戰場調到“攘外”戰場。久經沙場的大帥對於滿洲軍隊“圍點打援”的戰略瞭如指掌,故而採取謹慎的對策,主張打一場持久戰,不爭一時一地的得失。但是兵部尚書陳新甲固執己見,要求洪承疇速戰速決。結果數萬大軍不戰而潰,困守松山的洪承疇戰敗被俘。經不住皇太極的勸降,終於變節,成爲清軍入關、南下的急先鋒,爲清軍統一南方立下汗馬功勞。但是,他死了以後,清朝官方還是把他看作“貳臣”,以爲朝秦暮楚,不足爲訓。倘若當初他堅貞不屈,決不投降,身後的評價也許大不一樣了。

秦禹:據說明朝的朱允炆的生死也是明代一不解之謎,有人說他真的死了,也有說他逃出出家,特別好奇這個,現代是否有相關考察?

樊樹志:建文四年(1402年)七月,燕王朱棣率軍打進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的說自焚而死,有的說出宮逃亡,撲朔迷離。朱棣表面上說起兵是爲了“清君側”,其實是自己想當皇帝。爲了奪取帝位,必須宣稱建文帝已經死亡,否則他就不可能稱帝。登上皇帝寶座的朱棣爲了粉飾篡位的合法性,指使臣下掩蓋歷史真相,《明成祖實錄》寫道:“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唯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這並非事實真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朱棣自己也不相信朱允炆自焚而死。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張邋遢(張三丰)爲幌子,暗中偵查朱允炆的蹤跡,達十四年之久。他派遣鄭和下西洋,最初也有尋找建文帝的動機,後來得知建文帝流亡西南地區,纔打消了這個念頭。孟森《建文遜國考》說:“果如橫雲所言,成祖(朱棣)命中使(太監)出其屍於火,已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於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二十餘年之久?”邏輯嚴謹的反問,直指朱棣內心深處:公開宣稱建文帝自焚而死是爲了奪取帝位,暗中派人偵查他的下落是爲了防止他東山再起。

乾隆時期文人評明崇禎帝:剛愎自用 不能辭亡國之咎 第3張

網絡配圖

祝允明《野記》,史仲彬《致身錄》,程濟《從亡隨筆》,鄭曉《建文遜國記》等,都寫到建文帝朱允炆逃亡而又復出的事蹟。萬曆皇帝還向內閣首輔張居正詢問建文帝的下落,張居正告訴他:“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之道。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爲建文也。御史以聞(報告朝廷),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張居正還把建文帝流亡時所寫的詩句“淪落江湖數十秋,歸來白髮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念給他聽。英宗皇帝把他接回宮中養老,人們稱他“老佛”。“老佛”壽終正寢後,葬於西山,不樹不封——成爲一座無名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