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貞觀名臣的憤青之路:布衣宰相馬周有何過人之處

貞觀名臣的憤青之路:布衣宰相馬周有何過人之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時期的名臣馬周是苦孩子出身,史載他“少孤,家窶狹”,就是說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家中窮得一塌糊塗。不過從他“嗜學,善《詩》、《春秋》”來看,他父母健在時的家境大約還是不錯的,否則的話他父母拿什麼去供他“嗜學”?

馬周是博州茌平(今山東茌平縣馬莊)人,生於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父母雙亡時,馬周還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其孤苦和悽慘無助就不用說了,但這卻沒有影響他的好學向上,他的學問和見識也在一天天增長。不過由於缺少親人照顧,他經常是渾身髒兮兮的,偶爾餓極了,還會去鄰居家蹭吃蹭喝。這種形象和行爲,當然不受衆人歡迎,所以“鄉人以無細謹,薄之”。

因爲父母早死,自己動不動就要捱餓,馬周的心中免不了充滿怨恨,對他所處的環境抱着一種仇視的心態。但馬周讀過很多書,怎麼說也是個知識青年,自然不屑於去幹偷雞摸狗、坑蒙拐騙這種勾當。不過他心中的怨氣還是要發泄的,做不成混混可以做“憤青”,於是馬周便行爲散漫,肆意酗酒,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在勤勞樸實的鄉人眼裏,馬周無疑就是一個敗家的玩意兒,大夥背地裏都叫他“酒鬼”、“窮馬周”。

貞觀名臣的憤青之路:布衣宰相馬周有何過人之處

但錐在囊中,早晚會有出頭的一天,馬周的博學和才華還是漸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唐高祖武德年間,博州刺史達奚恕聽說馬周精通經史,學識淵博,才思過人,就聘請他出任本州助教之職。自此馬周也算是步入仕途,穿上了官衣。但這個傢伙的職業道德顯然有問題,“日飲醇酎,不以講授爲事”,拿了工資卻不好好幹活,只知道喝酒,整天一副醉醺醺的樣子

貞觀元年(627年)的一天,馬周又喝多了,醉臥博州街頭,攔住了一頂官轎討要酒錢。坐在轎中的縣令怒火中燒,掀開轎簾,正待發作,一看原來是滿腹才華的博州助教馬周,縣令也算是敬重知識分子,一改怒容,掏出一把碎銀子塞到馬周手上,走了。

但博州刺史達奚恕當然理解不了馬周的這種行爲,他把馬周提攜上來,是指望他好好做事。貞觀初年的唐朝還很貧窮,博州的財政當然也不會寬裕,他不能拿國家的錢去養活一個酒鬼,何況這馬周身爲助教卻不好好教書,簡直是誤人子弟嘛,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一天,馬周又一次喝酒誤事,達奚恕怒不可遏,再次斥責了他。

這一次的責罵應該是很重的,馬周的面子當場就掛不住,於是一怒之下,脫下官服,交給門生,託他代還刺史,然後仰天大笑,離開博州。

離開博州,馬周先到曹州(今山東菏澤)晃了一圈,跟着又到了汴州(今河南開封)。在汴州浚儀縣,擔任浚儀縣令的崔賢狠狠地侮辱了馬周。

在汴州受了一肚子氣後,馬周又跑到了密州(今山東諸城),在這裏,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貴人趙仁本。趙仁本是個有錢的主兒,他見馬周才華出衆,不知是出自慈善的考慮,還是出於投資的意圖,總之他資助了馬週一大筆錢財,幫助馬周西入關中,到京城長安謀取仕途。

這當然是個好選擇,貨雖好還要找對買家,馬周通讀經、史、子、集,釀的是安邦定國策,自然要貨賣帝王家。多年來,他一直沒有找對“銷售渠道”,只在州縣間轉悠,哪裏能賣到什麼好價錢。

馬周攜資西行。“憤青”就此變成了“奮青”。他千里迢迢來到了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投宿於一家旅店,旅店生意比較好,旅店掌櫃王老漢忙着招呼一羣商販,不免怠慢了馬周。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像程咬金那樣的粗人,大概就要一掀桌子,大叫“店家怎麼還不拿酒?”馬周是個文化人,掀桌子有失體面,但他此時不過二十六七歲,正處於年輕氣盛的年齡。怎麼着也要做出一些舉動表示一下心中的不滿。順便也吸引吸引眼球。於是,馬周便要了一斗八升酒,就着幾碟菜,自斟自飲,旁若無人,引得旁人驚異不已。這一段故事,後來被小說家發揚光大,在馮夢龍的《喻世明言》中,馬周所要的酒已漲至五斗,三鬥用來洗胃,二斗用來洗腳。據說岑文本還曾就此畫過一幅《馬周濯足圖》,寫過“西塞山前白鷺飛”的唐代詩人張志和又在畫上題詩稱讚。

到長安後。馬周做了中郎將常何的門客。常何本是玄武門的守將,因爲在“玄武門事變”中,幫助李世民奪位有功。所以官升到中郎將,雖只是四品,但以他的才能來看,已算是重用了。

貞觀三年,關中大旱。六月,李世民詔令京中五品以上官員都要上書,暢言爲政得失。而馬周也在這一年開始正式登上初唐的政治舞臺。

貞觀名臣的憤青之路:布衣宰相馬周有何過人之處 第2張

常何是一介武夫,大字也許識得幾個,但文章卻寫不來,於是接到皇帝的詔令後,就找來馬周,讓他代寫一篇。馬周胸有成竹,洋洋灑灑地替常何寫了一篇包含20多條建議的奏章。

李世民處理奏章時,正爲那一大堆觀點平庸、歌功頌德的官樣文章皺眉不已。忽然,一篇文辭優美、建議有根有據、觀點切中時弊的奏章映入眼簾。李世民不由得驚喜萬分。又一看落款人是常何,他知道常何的老底。斷不會有此等神來之筆和此等政治眼光,於是立即召常何入朝。問奏章是何人所寫。

那常何倒也誠實,立即據實回答:“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爲臣具革耳。”

李世民立即命常何回府,請馬周入宮見駕。李世民前後派了四批使者,方纔把馬周尋着,於是領入宮中。“及謁見,與語甚悅。令值門下省”。

這一趟長安之行,馬周果然沒有白跑。

因官有定額,門下省編制已滿,馬周初到時無官職可任,李世民就專門爲他設置了一個“監察御史裏行”的官職。

“銷售渠道”終於打開,馬周從此不再憤怒,開始踏踏實實地經營起來。在此後的時間裏,馬周宦途平坦,步步高昇,令人稱羨不已。所謂“平步青雲”的成語,就是給他這種人準備的。

這樣的境遇當然需要出衆的政績做支撐。馬周是個卓越的政治家,他不但明於大勢,而且亦擅實務,既明白應該如何做,又知道怎麼做才能收到效果。《新唐書》裏記載:“先是,京師晨暮傳呼以警衆,後置鼓代之,俗日‘鼕鼕鼓’;品官舊服止黃紫,於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綠,八品九品青;城門入由左,出由右;飛驛以達警急;納居人地租;宿衛大小番直;……皆周建白。”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城門入由左,出由右”,這應該是交通史上的一大創舉,與現在交通法中的行人車輛靠右走有異曲同工之妙。

貞觀一朝。人才濟濟,馬周官能升得這麼快,除了確有才能外,在爲人處世上也有他的過人之處。

馬周是個聰明人,他在進諫時比較講究藝術,不像魏徵那樣直來直去。貞觀六年,他上疏反對李世民去九成宮避暑,但他不直接說你就知道跑去圖涼快,政事交給皇太子,分內工作不好好幹。太不像話了。他以“孝”的名義勸阻李世民:“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宣朝夕視膳。今九成宮去京師三百餘里,太上皇或時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最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請李世民立即頒佈回朝之期,“以解衆感”。馬周要求李世民盡孝,李世民總不能因爲這個而處罰他吧,所以只能是一點脾氣沒有,“深納之”。

貞觀名臣的憤青之路:布衣宰相馬周有何過人之處 第3張

馬周的聰明還表現在他對李世民心思的揣摩上。李世民徵遼東時,下旨命馬周等人輔佐皇太子李治,留在定州(今河北定州)監察國事。等到李世民徵遼東歸來,李治安排留在定州的平日裏很受父皇恩寵的嬪妃前去迎接。李世民自然非常高興,問李治怎麼想起來這麼做,李治說:“這都是馬周教導兒臣這麼做的。”李世民道:“這個山東人總能窺知我的心意。”

如果說馬周那些治國的策略屬於大智慧,那麼這些瑣碎的細節也許只能算是小聰明,但正是這種小聰明潤滑了他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關係,所以李世民對他始終很好。貞觀十二年,馬周遷爲中書合人,要調到中書省去辦公,李世民對左右的侍臣說:“我一會兒見不到馬周就想他。”貞觀十八年。李世民曾品評朝中重臣,他這樣評價馬周:“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爲了表彰馬周勤勞國事,李世民還用飛白書題寫了16個大字“鸞鳳沖霄,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賜予馬周,足見其對馬周的倚重之深。

貞觀二十二年年正月,“中書令兼右庶子馬周病,上親爲調藥,使太子臨問”。但終因病情嚴重,醫治無效,幾天後馬周就離開了這個他曾憤懣的世界。

馬周病重前,曾命家人把他這十幾年來給皇帝上的奏章取來,親手燒掉,並說:“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不爲也!”

他這樣爲李世民考慮,李世民自然不忘他的情。馬周死後,李世民非常悲痛,親自爲馬周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即位後,又恩賜馬周之位配享高宗廟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