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隔河兩宰相”——明朝能臣胡廣與解縉的軼事

“隔河兩宰相”——明朝能臣胡廣與解縉的軼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明朝的胡廣與解縉應該算是名人,尤其是解縉號稱“大明奇才”。他們二位有着非同一般的關係,可謂同庚、同鄉、同學、同僚、兒女親家,演繹了許許多多是是非非的故事,至今爲故鄉人津津樂道。

“隔河兩宰相”——明朝能臣胡廣與解縉的軼事

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639年),素有“人文淵源之地、文章節義之邦”之稱的吉水縣,恩江兩岸先後曾有兩個嬰兒誕生,猶如兩顆冉冉東昇的“文曲星”,爲廬陵大地爭光添彩。

恩江與贛江交匯的東岸是古老的吉水縣城,太平山下,鑑湖側畔有一家破落的“書香門第”,男主人解開曾是元末進士,二魁胄監,五知貢舉,以父死節贈官參政知事不拜。後兵荒馬亂,回鄉一心從事著述、辦學,培養人才。明初曾授以官,他又不授,家道中落,生活拮据,兼業作豆腐賣貼補家用開銷。女主人姓高,名妙瑩,字淑婉,也出身於書香門第,賢良淑慧,從小博覽羣書,不僅自經史、傳記、天文、地理、醫學之書,皆能論析,而且善小楷,曉音律,是解縉的啓蒙老師。解縉出生於有着濃郁文化氛圍的家庭裏,從小受到良好教育,更兼穎悟過人,出口成章,應口成對,素有“神童”之稱。

恩江西岸再沿着贛江東岸往上行十公里,有個山清水秀、樹木蔥鬱的村莊———胡家邊。是年,胡家邊“長林書屋”誕生了一位小主人,姓胡名廣,字光大。

胡廣的故里胡家邊村可謂風水寶地,地處吉水與吉州交界點,面臨清澈逶迤的贛江,前面有孤兀青翠的螺子山,文風深厚的白鷺洲;背靠天玉名山,後面有銅壺滴漏瀑布,佛教聖地青原山淨居寺。正如胡廣與解縉後來的好友,同僚楊士奇(今泰和縣人)到訪讚語:“前有金螺、白鷺之勝,後有青原、石壠之奇,芙蓉、天獄諸峯,截然相望於左右,實江南勝處。”胡廣也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實乃南宋名臣胡銓之後裔。胡廣的高祖胡敬之系胡銓七世孫,仕南宋末修職朗,率家族由廬陵薌城(今青原區值夏鎮)遷居吉水縣大洲上(今青原區天玉鎮胡家邊村)開基興業。胡廣的曾祖父胡彌高、祖父胡鼎享,父親胡壽昌皆業儒,以德行稱鄉里。胡壽昌在明初洪武年間,列文學之選,被任命爲御史,出任廣西按察僉事,後改任彭州知府,官終延平府知府。他爲官清廉,風紀秉正,愛國恤民,深得黎民百姓稱頌。胡廣從小長相端莊,生性聰慧,好學上進。

胡廣與解縉同年(1639年)出生于吉水縣恩江兩畔,同出身於書香門第,可謂同庚、同鄉、同出身,初見二人的緣分。

“隔河兩宰相”——明朝能臣胡廣與解縉的軼事 第2張

解縉的“學前教育”得益於慈母高妙瑩。高氏是位才女,更是賢妻良母,一面體諒丈夫在外教館辛苦,操持家務,作豆腐賣貼補家用;一面做女紅,兼做解縉啓蒙老師,督促小兒識字讀書,對課吟詩。解縉稍長,拜師於街坊鄰居,解開的好友徐泰先生。徐先生是吉水縣平湖村徐家人(今青原區天玉鎮平湖村)是個舉人。他欣賞解縉的正直品格和敏銳才華,將小女素嬌許配給他,成爲解縉的泰山老岳父,這是後話。後來,解縉直接受教於父親解開,並與胡廣同學。原來,胡廣八歲喪父,由他的叔祖父鬍子貞調教,少長,胡廣師從鴻儒黃仲器,後慕解開的才學和名氣,又有遠房姑表老親的關係,拜教於解開老先生,與解縉有了直接的交集,同窗切磋,友情日深。

解開老先生才學淵博,可惜一生不甚得志,年長後辭官不授,專心致志辦學,碩果累累,甚可了得!

洪武廿年(1387年),小兒解縉參加洪都鄉試,名列榜首,一舉成了江西解元。

洪武廿一年(1388年),金陵會試,解開的兩個兒子解綸、解縉及女婿黃金華三人同科考取進士。江西吉水“一門三進士”的消息轟動了南京城,傳遍了大江南北,實在太厲害了,解開老先生教育真是有方!

好戲還在後頭。歷時十一年後,明建文一年(1399年),解開先生曾經的學生胡廣在鄉試中榮獲第二名。翌年,他參加京城會試奪得了第八名。殿試對策以“親蕃陸梁,人心搖動”等語攫取帝心,甚合帝意,建文帝遂親擢其爲第一名。胡廣高中狀元,走出了故里。

解縉與胡廣兩位同學先後科考進士。胡廣高中狀元,解縉本來也是狀元人選。據說他的文章氣勢磅礴,文筆犀利,主考官本來點他爲“一甲”,擬爲狀元人選。但其他考官認爲解縉文章的言論過於尖銳,怕招惹是非,便有意將解縉名次往後排列,屈居第七名。解縉雖然與狀元擦肩而過,但絲毫遮掩不住他的才華和名氣。

建文四年(1402年),“靖難事變”燕王朱棣兵臨金陵城下,惠帝朱允炆玩失蹤,同朝爲官的解縉偕胡廣附之。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登基,重用瞭解縉、胡廣等一批舊朝名臣。

明朝自胡惟庸案後,廢置丞相一職。朱棣組建文淵閣替代丞相參與國家的和戰、立儲、用人、徵調、賦役等軍政決策,直接聽命於皇上,利於朱棣掌控朝政。文淵閣如此重要,能被朱棣挑選進內閣的人當然非同一般。他們有解縉、胡廣、黃淮、楊士奇、金幼孜、胡儼、楊榮,內閣七人解縉首輔。解縉與胡廣兩位吉水老鄉、老庚、老同學再次成爲新朝同僚,當然還有泰和縣的楊士奇,新干縣的金幼孜,可見吉安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稀世罕見。

“隔河兩宰相”——明朝能臣胡廣與解縉的軼事 第3張

永樂元年到永樂五年(1403年至1407年),這是解縉爲官最輝煌的時期,他擔任文淵閣首輔,主持政務,制命典策,總裁《太祖實錄》,主編《永樂大典》,築起中國文化史上一座金字塔,光耀史冊,流芳千古。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解縉因“立儲之爭”遭奸臣讒害被朱皇帝革職。胡廣進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接替解縉爲內閣首輔。胡廣心思細密,行事謹慎,多次隨成祖朱棣北征或出巡,從其左右,出謀劃策,每每建功立業,勒石立碑,帝必命善書的胡廣書之,深得朱棣信任。胡廣還阻止了成祖封禪意圖,並進言停止了在民間追查建文帝舊臣及家眷,平息諸多冤獄,關注百姓疾苦,成爲永樂盛世重要締造者之一。至今,吉水流傳“隔河兩宰相”指的就是吉水恩江兩岸的解縉和胡廣。

胡廣和解縉同在文淵閣共事。有一次朱棣賜宴他倆。席間,朱棣說:“你們生同裏、長同學、仕同官。解縉有個兒子,胡廣可把女兒嫁給他。”胡廣回答:“我妻剛剛懷孕,尚不知男女。”朱棣說:“一定是個女兒。”後來胡妻果然生了個女兒,應了朱皇帝的“金口玉言”。朱皇帝指腹爲媒,解縉與胡廣成了兒女親家。

據傳,解縉被革職後,胡廣悔婚,其女寧死不悔,最終與解禎亮完婚。此事遭人非議,實際上胡廣一生謹慎,居官縝密,屏絕私情,能“講政治”,故始終得到成祖信任。胡廣從永樂五年(1407年)接替解縉任內閣首輔,歷時十一年,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病逝。朱棣深爲之悼惜,贈禮部尚書,諡號“文穆”,成爲明朝首位封諡號的文臣。

永樂十三年(1415年)解縉冤死後,直到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鎮下詔赦還所抄家產。成化元年(1465年)明憲宗朱見深下詔爲五十年前屈死的解縉平反昭雪,恢復官職,贈朝議大夫,諡號“文毅”。

胡文穆廣公、解文毅縉公,這兩位廬陵賢達都爲明朝永樂盛世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沒有忘記他們,故鄉人民爲他們備感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