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一說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初治家,少時喪父,家貧,但胸懷大志,喜好讀書,曾出家爲道士。隋末參加李密的瓦崗軍起義,後隨李密歸唐,又爲竇建德俘獲,任起居舍人。

竇建德死後,他爲李淵太子李建成信重,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位,喜歡他的直率,擢爲諫議大夫。他爲太宗參謀國事,遇事進諫,所提意見貫穿一條“居安思危、節奢以儉”的主導精神,魏徵口無遮攔直諫領導,對太宗貞觀年間的政治清明大有裨益。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爲鑑,密切地注視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爲“貞觀之治”。

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爲鑑,密切地注視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

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爲“貞觀之治”。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第2張

但再開明的皇帝,畢竟身爲九五之尊, 有時對於違逆自己的人難免怒火中燒,恨不得殺之而後快。魏徵就曾因據理力爭而使唐太宗恨不得殺了他。一次罷朝後,太宗大罵:“會須殺此田舍翁。” 意思是, 有機會的話我一定要把這土地主給宰了。

長孫皇后一聽這話, 忙問是誰讓太宗如此氣憤。 太宗答道:“這個魏徵狗膽包天, 老是在朝廷上當着那麼多人的面跟我爭,簡直是羞辱我。”但是, 賢明的長孫皇后卻笑着向太宗道賀, 說道:“我聽說君主聖明大臣纔會直言,現在魏徵直言,恰恰是因爲您聖明的緣故。”

太宗聽了, 覺得“主明臣直”的確是有道理,而且長孫皇后言辭之間還把太宗給誇獎了一番,於是由怒而喜,不再對魏徵耿耿於懷了。

魏徵入朝爲官之後,始終秉性忠直,仗義執言,只要是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必定要站出來說話,甚至不惜犯顏進諫。唐太宗也擁有難得的氣量,敢於重用魏徵,先後提升他爲祕書監、侍中、宰相,並封爲魏國公。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仰慕魏徵的才華,召他入朝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第3張

面對太宗的怒斥,魏徵坦然說道:“太子如果早聽我的忠告,絕無今日!”這種直率的態度不但沒有讓魏徵獲罪,反而贏得了太宗的好感,使他成爲太宗的近臣魏徵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他們的關係,是君臣,也是朋友。當然也有不和諧的時候,但是,魏徵總能輕而易舉的把不和諧變爲和諧。就連太宗自己都說:魏徵,朕所畏懼者也。

魏徵一生進諫無數,深得李世民信任,魏徵死後,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其墓碑更是李世民親自書寫

“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出自於唐朝名相魏徵,多次頂撞皇帝卻大有裨益 第4張

貞觀十六年(642),魏徵染病臥牀,唐太宗派人探望。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唐太宗立即下令把爲自己修建小殿的建築材料,全部爲魏徵建造大屋。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家中。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並親書碑文。魏徵葬禮按其遺願,極其簡單。魏徵去世後,因魏徵曾經舉薦過先後被黜戮的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稱讚他們有宰相之才,李世民便懷疑魏徵私結朋黨。加之又有傳聞,說魏徵生前曾自錄下給皇帝的諫詞,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李世民更加火冒三丈。他不僅取消了衡山公主許配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而且在魏徵死後半年屍骨未寒之際,下令推到了魏徵的墓碑。

貞觀十八年初,李世民君臣在商議是否對高麗用兵時,再次提到已經去世一年多的魏徵。李世民自負地說,魏徵生前勸他不要東征高麗是個錯誤,事後他很快後悔了。之所以沒有再提這件事,主要是怕堵塞進言渠道。

李世民東征高麗失敗後,耳邊重又響起自己大言不慚地批評魏徵的話,不得不對羣臣說出了“如果魏徵在,決不會讓我有今天”的反省話,一邊承認錯誤,一邊又下令重修魏徵墓,並且讓魏徵的兒子承襲了國公的爵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