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王朗算是被《三國演義》黑慘了,都說讀書人最看重臉面,而王朗堂堂經學大家,一代儒宗,卻被諸葛亮一頓臭罵,最終怒火攻心,墜馬而亡。

而在94版《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唐國強那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更是讓王朗成了一個笑話。

不過,諸葛亮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的橋段僅僅只是小說杜撰,正史中根本就沒這回事兒,人家王司徒根本就沒和諸葛亮在陣前打過嘴仗。至於被諸葛亮罵死,那更是無稽之談。《三國演義》之所以要這麼安排王朗,主要是因爲書中“尊劉貶曹”的這麼一個主觀傾向。

“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

此外,王朗一家在三國魏晉歷史上都是有着很大分量的,其子王肅,乃是著名經學家,位列文廟七十二子。其孫女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昭,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生母,更是一代賢后。正所謂大將手下從來不斬無名小卒,諸葛亮作爲小說中超級嘴炮,罵死一個普通人算不得什麼,只有王朗這種級別的才能當他的對手。

歷史上的王朗其實人挺不錯的,德才兼備,尊師重道,愛護百姓。

王朗是太尉楊賜的學生,正所謂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楊賜死後,王朗不惜棄官爲老師服喪。後來,王朗被漢獻帝任命爲會稽太守。王朗在任期間,愛護百姓,好施仁政,所以王朗頗受愛戴。在江東那一塊,算得上是德高望重。

會稽舊祀秦始皇,刻木爲像,與夏禹同廟。朗到官,以爲無德之君,不應見祀,於是除之。居郡四年,惠愛在民。

衆所周知,江東乃是孫家的地牌兒,所以王朗在那裏待不長。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當初小霸王孫策率軍橫掃江東,所向披靡,許多人都被孫策嚇破了膽。比如豫章太守華歆根本就沒打,直接投降。而身爲會稽太守的王朗,自覺身負皇恩,有爲朝廷守土的責任,於是孤軍迎戰孫策。要知道當時孫策已經拿下大半江東,聲勢浩大。王朗則是孤軍奮戰,劣勢巨大,但是王朗依舊堅持抵抗。

孫策擊敗王朗之後,看重王朗的名氣,想召他當賬下做事。但是王朗沒答應,畢竟自己乃是漢獻帝親封的太守,沒能給朝廷守住城池已經是失職,怎可還爲軍閥效力。況且之前孫策可沒跟他客氣,從會稽出來,一路上窮追不捨,最後自己都出海逃亡了,孫策依然沒有放過他。走投無路之下,王朗這才投的降。所以,對於孫策這個人,王朗是沒什麼好印象的,更不要說爲他效力了。

因爲被孫策打破了產,自己又不願爲孫策效力,所以王朗過了一段苦日子。不過,這期間,王朗依舊不忘幫助親舅,這人品絕對是沒的說了。

“雖流移窮困,朝不謀夕,而收恤親舊,分多割少,行義甚著。”

後來,曹操徵召王朗,王朗便去了許都做官,並由此成爲了曹操麾下的一員。那麼肯定有人會說,同樣是軍閥,王朗因爲忠於漢室而不爲孫策效力,怎麼爲曹操效力就可以了。事實上,孫策和曹操不一樣,當時的孫策就是一個地方割據勢力,名不正言不順。

而曹操的手上可是有着漢獻帝這張王牌,他徵召王朗用的乃是漢獻帝的名義。換句話講,在當時爲曹操做事兒,其實就是在爲朝廷做事。所以,王朗的這種行爲,並沒有任何不妥之處。

被諸葛亮罵死的王司徒,在歷史上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至於後面曹丕稱帝,立魏代漢,那同樣也是漢獻帝禪讓而來的,法理上算是漢朝的延續,屬於天下正統之所在。王朗爲曹丕效力,自然沒有什麼問題。事實上,相對而言,諸葛亮所在的蜀漢,則更像是一個非正統的割據政權。站在王朗的角度而言,諸葛亮纔是所謂的亂臣賊子。

正是這個原因,王朗曾和華歆、陳羣他們,多次寫信規勸一些蜀漢大臣投降曹魏,從而惹上了諸葛亮,被諸葛亮以一篇《正議》回懟。這應該就是《三國演義》關於“武鄉侯罵死王司徒”這一橋段的歷史原型。但這種勸降蜀漢,只是各爲其主,立場不同罷了,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再者說,王司徒也是爲天下蒼生着想。要是諸葛亮真的接受了,那國家早點歸於一統,也能讓百姓免於兵戈之苦。

所以,王朗並不是什麼貳臣,他的忠義人品是沒有問題的。

此外,王朗在曹魏當官,做的都是於民有利的好事兒,是一個好官。和當初在會稽當太守時一樣,王朗在曹魏同樣是致力於體恤民生。他曾多次進言,勸曹丕減輕刑獄,轉以扶助幼弱,幫助人民休養生息。

祖述堯舜之際,割奢務儉之政,除繁崇省之令,詳刑慎罰之教

所以,單從做官來講,王朗也是一個爲國爲民的好官。

總結來講,歷史上的王朗,完全就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老好人。首先他是高才博雅的一代大儒,可謂是德高望重。其次,他恭儉節約,樂善好施,不僅能嚴於律己,還能幫助他人,人品高尚。

總之,無論做官還是做人,王朗都算得上是當世之典範。

朗高才博雅,而性嚴整慷慨,多威儀,恭儉節約,自婚姻中表禮贄無所受。常譏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恤窮賤,故用財以周急爲先。

然而,這樣一個德行高尚的歷史人物,卻成了大家口中的“厚顏無恥之人”,實在是有些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