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襄公:始終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能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宋襄公:始終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能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春秋時期宋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14年。他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史記》雖然把他列爲春秋五霸之一,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真正得到過諸侯霸主之位。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齊桓公之後,宋襄公也想像齊桓公一樣成就霸業但是楚國是他成就霸業上的攔路虎,而且楚國實力強大,宋襄公在與楚國決戰的時候還想着想原來周朝打仗時一樣雙方擺好陣勢,等雙方都準備好之後才進行決戰,但是戰機不等人,就因爲他的這種仁義最後宋國被楚國大敗,他本人也受重傷,最後命喪黃泉。

襄公出世

宋襄公是宋桓公的第二個兒子但他是正室所出,所以其實宋襄公其實是嫡子。周惠王十七年,狄人討伐衛國,攻入衛國首都,從衛國逃出來的衛國公民被宋桓公安置在了曹邑,但不知什麼原因宋桓公夫妻倆不知道爲什麼鬧起了矛盾,宋桓公就把老婆也就是宋襄公他媽休回家衛國了。

宋桓公病重想把王位給宋襄公因爲他是嫡長子,但是宋襄公說:“目夷(宋襄公的庶子大哥)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還是讓目夷當王把。”

宋桓公把這話說給目夷聽,目夷不受,爲了不當王還逃到了衛國,最後還是宋襄公當了宋國國王。這件事有些人覺得其實宋襄公就是假惺惺因爲如果目夷真的接受了王位,名聲不好聽而且也不是嫡長子朝中的臣子不一定會服他,而且宋襄公還有衛國的支持,說讓給目夷不僅名聲好聽,而且在宋桓公心中的地位也更加好。

宋襄公:始終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能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襄公即位

宋襄公繼位後就封庶兄目夷爲相,主管軍政大權,輔佐自己處理朝政。還沒等宋桓公下葬,齊桓公就約各路諸侯王在葵丘相會結盟,於是宋襄公前去相會。

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不僅接受了葵丘會盟的盟約:不準把水禍引向別國;不準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準更換太子;不準以妾代妻;不準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還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齊國太子昭(後來的齊孝公)的囑託,答應將來對太子昭予以照應。

平定齊亂

齊桓公死後,幾個兒子爭權奪利,齊國太子昭逃到宋國,因爲齊桓公先前的拜託,雖然當時宋國還很弱,宋襄公還是收留了太子昭並且幫助他回到齊國即位。

宋襄公爲了幫助太子昭繼位,號召各國諸侯幫忙護送太子昭回國,但是因爲人弱沒人理只有衛國、曹國、邾國三個小國派了一些人馬來。因爲齊國的貴族對太子昭好有好感而且不清楚宋軍的實力,就把就把無虧與豎刁殺了,趕走了易牙,迎回了太子昭,成爲了齊孝公。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宋襄公是個信守承諾之人,雖然宋國還很弱但還是爲了答應齊桓公的諾言幫助了太子昭。

圖謀稱霸失敗反被擒

齊桓公讓春秋時期的人看到了原來自己可以擺脫周天子稱霸,但是當時有很多國君都想稱霸,最後形成了以楚、齊、鄭、陳、蔡等國爲一大集團和宋襄公這邊衛、邾、曹、滑等幾個小國。

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在鹿地首次會合諸侯,齊國,楚國國君相聚在一起,並且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齊君和楚王的不滿,後來又自做主張,沒有經過齊國,楚國的同意就約定當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會合諸侯。

目夷看到宋襄公這中做法之後對他說,宋是小國,小國要爭當霸主會招來災禍的,但襄公不聽。在到盂地前,公子目夷又勸他要帶上軍隊,以防有變,楚國人是不講信用的。

宋襄公說:"是我自己提出來不帶軍隊的,與楚人已約好,怎能不守信用呢?"於是,宋襄公不帶軍隊赴會。

到了約定之日,楚、陳、蔡、許、曹、鄭等六國之君都來了,楚國早埋伏好了軍隊。宋襄公和楚成王因爲爭當諸侯霸主而發生爭議,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帶回楚國囚禁起來,想借以攻取宋國,直到同年冬季,諸侯在薄地會見時,在魯僖公的調停下,襄公才被釋放。

其實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宋襄公有些天真,想靠着幾個小國聯合起來就想當霸主,爲人也有些自以爲是,聽不進去勸,也許他遵守了仁義覺得各個諸侯也都是遵循仁義的人,但這種仁義也確定了他接下來的命運。

宋襄公:始終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能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第2張

泓水之戰失敗受重傷

宋襄公回國後,聽說鄭國支持楚成王做諸侯霸主,就決定攻打鄭國。目夷勸他,襄公不聽。

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宋襄公擔心國內有失,只好從鄭國撤退,雙方的軍隊在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約在今河南省柘城縣西北)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過來。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打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失敗以後,撤退到宋國襄邑的行宮裏養傷。這時候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宋國,宋襄公想得到晉國的軍事援助,就聽從公孫固的意見,送給重耳八十匹馬。

第二年宋襄公傷痛發作,不治身亡。

宋襄公:始終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能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第3張

宋襄公因爲仁義治國,使得國力提升,但是也因爲仁義使宋國在泓水之戰吃了敗仗,損失慘重,自己也被重傷。

在周禮已廢的春秋戰國時期,還在堅持所謂的仁義,不僅沒有能夠成就霸業,自己也命喪黃泉。

有人說宋襄公這是仁義有信,具有貴族精神;也有認爲他虛僞殘暴,是假道學的典型,我們現在看泓水之戰宋襄公的做法覺得可笑,但也許正是他的這種精神纔會在他沒有真正成爲霸主的情況下,司馬遷纔會在《史記》裏把他列爲春秋五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