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長平之戰時,趙括爲何突圍不出?真相是什麼

長平之戰時,趙括爲何突圍不出?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是幾千年中國古代史上規模首屈一指的戰役,是由春秋、戰國五百年列國林立、割據混戰,過渡到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決定性戰役。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爲了爭奪上黨地區,爆發大規模戰役,雙方皆投入數十萬部隊,最終結局秦軍大勝,白起俘虜了四十五萬趙軍士卒。

爲了防止趙軍再次反抗,白起一聲令下,坑殺了這四十五萬人。兵到一萬無邊無沿,兵到十萬扯地連天,四十五萬陸軍部隊,如果列開陣勢,也是相當恐怖的一股力量。按照當時境況來看,秦軍兵力不是很多,而趙軍有數量優勢,雖然趙軍被圍困,但主力仍在,那麼爲何趙括就是無法突圍呢?

秦軍戰術奏效

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人數多寡並非輸贏的決定性因素,以適當的策略去籌劃,以少勝多是可以實現的。

兵者詭道也,用兵打仗,除了真刀真槍的廝殺,還有各種花招和套路,一個不注意,就可能落入敵人的陷阱。秦軍爲了擊敗趙軍,已經謀劃了很久,並且耐心地一步步實施,直到將趙軍控制在股掌之中。

起初,進攻上黨的秦軍將領名爲王齕,對比白起的大名,王齕的聲譽要小很多。秦國先讓王齕出戰,也有麻痹趙軍的意思。趙將廉頗身經百戰,對秦軍的作戰方式也有一定了解,見秦軍兵勢強勁,便退守城中,等待時機。

史料記載:

“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秦軍的士兵單兵戰力很強,且擅於野戰,廉頗很清楚,此時不是出戰的最佳時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秦軍不可能一直保持強勁的士氣,等到秦軍兵勢放緩,或許才能出城迎戰。

趙軍龜縮不出,秦軍也不能在原地一直等着,所以他們必須想辦法,逼出趙軍主力。秦國宰相范雎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派人趙國去散播謠言,謠言的內容就是:

“秦軍最怕的是趙括,廉頗膽小,很快就要投降了。”

長平之戰時,趙括爲何突圍不出?真相是什麼

所謂衆口鑠金,積毀銷骨,口水仗一旦開啓,就連趙王也是不堪其擾。趙王得知傳言,也是十分懊惱,他怒的就是廉頗一直沒有出戰,將趙國的臉都丟盡了。

反間計很成功,不久之後,趙王就將廉頗換下,換成了毫無戰場經驗的趙括。在確定趙軍換帥之後,秦軍也立馬更替主帥,將王齕換成了戰神白起。這就好比籃球比賽,對方換上個了不太會打球的新手,而己方換上了一個經驗豐富、球技高超的高手,那麼勝利的天平就將發生偏移。

此消彼長之間,秦軍已經拿到了勝利的鑰匙。果不出所料,趙括一上任,馬上就命令趙軍發動進攻。魚已經上鉤,下一步就是吃掉趙軍主力,隨後秦軍假裝退卻,再次讓趙括放鬆了警惕,趙軍突進,再次陷入圈套。

趙括突圍是戰場的細節問題,而在整體戰略上,秦軍已經佔據了主動,網兜越收越緊,趙括要想翻盤,極其困難。整個長平之戰中,秦軍一直在牽制對方的鼻子走,在決策層面,秦軍完勝。

斷糧時間太長,軍兵戰力不足

要想一舉解決四十五萬的龐大軍團,並非易事。爲了麻痹對手,白起成爲主帥的消息被嚴格封鎖,直到戰爭結束。如果白起暴露,趙軍或將提高警惕,畢竟戰神白起的名號太大,任何人都不敢去小覷。

趙軍攻到秦軍營壘,無法攻克,秦軍隨後派出兩支精銳部隊,一支從後面斷掉趙軍的後路,另一種從中間截斷趙軍,令其首尾無法相顧。最最重要的,秦軍將趙軍的糧道給截斷了,四十五大軍,如果沒有了糧食,即便再精銳的士兵也會變得一文不值。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趙括剛剛出道就面臨巨大危機。

史料記載: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得知趙軍糧道被截,秦王親自到趕赴河內,發動當地百姓,截斷趙國的救兵,要將趙軍困死在包圍圈中。我們推斷,當時白起所部兵力不會太多,在數量上應比趙軍少,所以秦王需要更多的士兵上前線。

趙軍在這種情況下,被圍困了四十六天,直至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甚至開始以人相食。適當的飢餓可以激發人的鬥志,但如果到了快要被餓死的狀態,就不用提什麼戰鬥力了。四十多天,必定會有大量士兵被餓死,趙軍的戰力也會大幅度縮水,突圍不出去也在情理之中。

趙括經驗不足,能力不夠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如果是廉頗統兵必定不會犯這麼明顯的錯誤,可是廉頗已經被罷免,趙括纔是那個發號施令的人。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從小熟讀兵書戰策,喜歡誇誇其談,常常趾高氣昂,不將旁人放在眼中。趙括就是那種典型的紈絝子弟,不一定說紈絝子弟就不能統兵,好比明代的李如鬆,雖說是官二代,卻是個出色的將領,可是趙括不是個帶兵的料,對此他父親很有發言權。

長平之戰時,趙括爲何突圍不出?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帶兵需要天賦,需要勇武、威信,需要對戰場的準確把控和判斷。雖說趙括對兵書很有研究,但他並沒有實際的戰場經驗,且目中無人,讓他統兵絕對是胡鬧。

趙奢曾這樣評價兒子: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意思就是如果讓趙括統兵,趙軍必敗。

知子莫若父,趙括可以成爲一個優秀的軍事評論員,但他要真的走向戰場,就是另一番場景了。趙括上任後,還沒有摸清秦軍底細,就貿然出兵,知己知彼方百戰不殆,這已經暴露出他的弱點。

隨後趙軍輕易就被秦軍所困,四十五萬大軍,如果在廉頗手中,就算無法取勝,自保應該還是有把握的。可是趙括沒有突圍的良計,等到士兵們餓得要吃人了,才發動突圍,此時的趙軍也就成了強弩之末,沒有辦法,最後趙軍只能選擇投降。

也就是說,整個長平之戰,趙軍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且秦國發動了全國之兵,數量少不一定比趙軍少。再加上武器不行,糧草被斷,士氣低迷,指揮官又瞎指揮,根本就突圍不出去。

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巨大,一方面趙王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其次主要責任就在於趙括了。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從趙括當上主帥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趙軍會以慘敗收場。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