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最早起兵反元的那些人結局卻並不好,唯獨方國珍是個例外。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由於部分讀者對元末的農民起義不太熟悉,筆者在這裏贅述一下。

元朝末年,苛政如虎,民不聊生,百姓不堪壓迫,只得反抗暴政。公元1351年,潁州人韓山童發動黃河民工起義,天下頓時大亂,由於起義者頭戴紅巾,因此稱之爲“紅巾軍起義”。三個月後,蘄州人徐壽輝在天堂寨也發動了一場大規模起義,徐壽輝的義軍也頭戴紅巾,後人爲了區分兩支義軍,把韓山童那一支稱作“北方紅巾軍”,把徐壽輝的這一支稱作“南方紅巾軍”。南北紅巾軍名字相同,但互不統屬。

後來,韓山童被元軍所殺,他的兒子韓林兒(小明王)繼續帶領北方紅巾軍抗元,北方紅巾軍經過大浪淘沙,最後僅剩朱元璋這一支獨苗。

徐壽輝的南方紅巾軍本來擁兵百萬,實力強勁,但徐壽輝被部下陳友諒弒殺,他的另一個部下明玉珍佔據巴蜀稱帝。因此,南方紅巾軍實際上衍生了陳友諒和明玉珍兩支。

在韓山童、徐壽輝發動紅巾軍起義的兩年後,也就是1353年,張士誠在泰州白駒場帶領鹽民發動“十八條扁擔起義”,攻佔高郵,後來又佔領蘇州,成爲一方霸主。

這麼算來,朱元璋、陳友諒、明玉珍等人算是反抗元朝的第二梯隊了。韓山童、徐壽輝、張士誠纔算反元的第一批義士,但是,他們都不是最早的,被稱爲“反元首義”之人,是浙東沿海的方國珍。

方國珍是台州黃岩人,他兄弟五人,靠販運海鹽爲生。史載,方國珍“長身黑麪,體白如瓠,力逐奔馬”,他身材魁梧,三五個大漢不能近身。

方國珍在販賣海鹽的過程中,有一個叫蔡亂頭的仇家。後來,蔡亂頭在海上搶劫,被官府懸賞通緝。方國珍大喜,要召集兄弟們活捉蔡亂頭,好到官府領賞金。

不料,蔡亂頭見無路可退,投降官府,並賄賂元朝官員,不僅豁免了自己的罪責,還藉着官府的力量來對付方國珍。方國珍大怒,對兄弟們說:

“蔡能爲盜,我顧不能耶!”

意思是,姓蔡的能當盜賊,我爲何不能?於是,方國珍便帶着一幫兄弟搶了幾艘朝廷的船隻。元廷派人來捉拿方國珍的時候,方國珍正在吃飯。《新元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三》記載:

遣巡檢往捕之,國珍方食,左執食案,右持梃,格殺巡檢,遂與其兄弟亡入海,劫糧艘,梗運道。時至正八年十一月也。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方國珍正在吃飯時,官府來人捉拿他,他左手拿起桌子當盾牌,右手拿起棍棒便和官府打了起來。最後,他殺了官兵,帶着兄弟幾人逃到海上,打劫官府的糧食,堵塞漕運,正式起義。

方國珍造反的時候,是元順帝至正八年,也就是1348年。

以方國珍起義爲起始點,3年後,韓山童、徐壽輝才發動北、南紅巾軍起義;5年後,張士誠才正式反元;7年後,陳友諒才進入徐壽輝的隊伍。

因此,史學上說方國珍是“反元首義”,是很有道理的。

筆者此前曾寫過張士誠,方國珍和張士誠的境遇很像,都屬於“鹽民”,都因爲被朝廷所逼才奮起反抗。嚴格意義上說,方國珍屬於反抗暴政的勇者,是那個時代義軍的先驅。

二、降而復叛,起義三次

方國珍起義後,元朝浙江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軍五千前來討伐方國珍,他認爲,方國珍不過是一幫土匪海盜,和元朝的正規軍根本沒法比。事實證明,元廷小瞧了方國珍,方國珍只用一個上午,就把朵兒只班生擒了。

元朝浙江行省大驚,連忙派使者去招安,方國珍覺得招安也好,不料,元廷竟然食言而肥,答應給方國珍的糧米竟然沒有兌現,方國珍大怒,又率軍起義,這是方國珍第二次起義。方國珍的大軍來勢洶洶,竟一舉攻下了浙東重鎮溫州。

這下事情鬧大了,當地官員只得上報給朝廷,元順帝派大將孛羅帖木兒率軍10萬前來鎮壓方國珍。元朝兵馬雖強,但方國珍更擅長水戰,方國珍將敵人引入水面,採取火攻,把孛羅帖木兒的戰船燒了個乾淨,最後生擒了孛羅帖木兒。元順帝見大將被擒,只得派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前來招降方國珍。方國珍見元朝給的條件優厚(封方國珍爲樞密院判官),於是答應元朝的招安。

方國珍反元,有兩件事不得不提:

第一,他一介豪強,爲何有這麼多人甘願投奔?《明史·方國珍傳》記載:

海濱壯士多應募立功。所司邀重賄,不輒與,有一家數人死事卒不得官者。而國珍之徒,一再招諭,皆至大官。由是民慕爲盜,從國珍者益衆。

意思是說,當時,沿海百姓有的爲朝廷立下大功,但因爲沒有金錢賄賂上司,因此得不到半點封賞。而方國珍麾下的衆人,靠着朝廷的招安政策,個個都被封爲大官。因此,那些江湖豪俠、草莽漢子紛紛投奔方國珍,希望在他麾下謀個出路。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方國珍到處搶掠,是不得民心的,他更像是一個海盜頭目,麾下聚集了大量的江湖人士,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不快活。至於百姓深受的苦難,他全然不管。

第二,方國珍和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劉基)是老冤家。方國珍起義的時候,劉伯溫還是元朝官員(浙江行省都事)。劉伯溫認爲,方國珍這樣的人不可信,曾建議元朝不要招降方國珍,要徹底將他剿滅。《明史》記載:

有司憚於用兵,一意招撫。惟都事劉基以國珍首逆,數降數叛,不可赦,朝議不聽。

結果,朝廷沒有采納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憤然辭官。

冤家路窄,劉伯溫絕對沒有想到,若干年後,他和方國珍會再次成爲同僚,不過,那是在朱元璋的麾下了。

就在方國珍享受着元朝高官厚祿的時候,韓山童在潁州發動了紅巾軍起義,元順帝爲了鎮壓紅巾軍,派蒙古大軍蜂擁南下,方國珍驚懼不已,認爲元朝會連帶自己一起收拾,於是率領部下再一次反叛。

這是方國珍第三次反元,他殺掉了元朝台州路的主官達魯花赤泰不華。然後帶着部下逃到海上。元順帝當時一門心思要剿滅紅巾軍,便派人繼續招降方國珍,承諾封賞方國珍爲“徽州路治中”。方國珍不同意,率兵攻下了太倉。元順帝沒有辦法,只得任由方國珍逍遙快活。

兩年後,張士誠起兵,元順帝想借助方國珍的力量來對付張士誠,於是派人南下,承諾封賞方國珍爲浙江行省參政。封疆大吏,這個職位讓方國珍心動,於是,方國珍第三次答應朝廷的招安。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第2張

既然吃了朝廷的俸祿,就得給朝廷辦事,元廷命方國珍討伐張士誠。1354年,張士誠派大將呂珍、史文炳率兵七萬攻打崑山,方國珍親率大軍迎戰。當時,元朝派遣的督軍也在方國珍營中,督軍看到張士誠兵強馬壯,“旌旗數十里不絕”,心虛不已。沒想到,方國珍卻說:

“瀕海之地,非通衢可比,士誠參用步騎,兵雖盛,不足畏也。”

方國珍根本看不上張士誠的7萬大軍。事實證明,方國珍果然不是吹牛,他靠着一片蘆葦沼澤地,僅僅用了5萬兵馬,就完勝張士誠。結果是:

文炳、珍皆棄馬而遁。明日以戰,七戰七捷,直至平江城下。

方國珍七戰七捷,把呂珍和史文炳打得丟盔棄甲,直接打到了蘇州城下。最後,張士誠不得不和元朝交好,方國珍這才撤兵。因此,方國珍被元順帝封爲太尉、兼任浙江行省左丞,風光一時無兩。

筆者讀元史發現,在元末衆多起義的梟雄中,方國珍是最“能屈能伸”的一個。他雖然起義最早,但他骨子裏並沒有那種“一定要推翻元朝”的種子。這是他和朱元璋、陳友諒等人不同的地方。

換句話說,方國珍始終是一個利己主義者,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反抗壓迫和民族大義,而是淺顯的利益。這也是方國珍最後失敗的原因之一。

儘管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方國珍的歷史貢獻,畢竟,他在反元的歷程中,也是出過大力氣的。

三、首鼠兩端,猶豫不決

隨着紅巾軍起義愈演愈烈,江淮大地戰火延綿,方國珍卻靠着元朝的庇護,不斷壯大自己。當時,慶元、溫州、台州都是方國珍的地盤。元朝失去江淮大地之後,爲了保證南北物資的暢通,更加依賴被方國珍控制的海運要道,所以,當時方國珍的小日子非常快活。

實際上,方國珍雖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他並沒有野心。方國珍麾下有一位謀士叫張子善,他曾向方國珍建議,趁元朝和紅巾軍酣戰之時,沿江而上,佔領江東諸地,再圖中原。

可是,方國珍卻回答說:“吾始志不及此。”

原來,方國珍根本沒有奪取天下的志向。他適合當一個富庶的山大王,每天帶着兄弟喝酒吃肉。或者說,他更適合當一個無憂無慮的富家翁,只要別人不侵犯他的利益,他不在意誰當天子。

張子善的建議,方國珍沒有聽取,在遙遠的金陵,另一位梟雄卻對江左之地誌在必得,他就是朱元璋。趁着元朝在鎮壓韓林兒和徐壽輝之際,朱元璋迅速奪下金陵,然後派徐達、鄧愈、胡大海等驍將一路擴張,朱元璋的大軍奪皖南,攻浙江,佔蘇北,勢不可擋。

1358年,朱元璋派猛將胡大海攻下婺州,與方國珍的勢力接壤,朱元璋派使者聯繫方國珍。方國珍便和兄弟們私下商議:

“江左號令嚴明,恐不能與抗。況爲我敵者,西有吳,南有閩。莫若姑示順從,藉爲聲援以觀變。”

方國珍的意思是,朱元璋的軍隊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我現在西有張士誠,南有陳友定,不宜再和朱元璋爲敵。不如先放低姿態,靜觀天下大勢。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第3張

於是,方國珍派人給朱元璋送了黃金五百兩,白銀上千兩,表示願意“歸降”朱元璋。朱元璋大喜,他知道方國珍雖然委身於元朝,其實並非真正爲元朝賣命,便命胡大海不可攻打方國珍,於是,方國珍所在的慶元、溫州、台州三鎮,名義上是朱元璋的地盤了。

我上文已經說了,方國珍是個利己主義者。他表面上投降朱元璋,私底下仍首鼠兩端,當朱元璋派人來封賞方國珍官職的時候,方國珍卻稱病不出,不肯接受朱元璋所賜的官印和官服。

與此同時,元朝爲了拉攏方國珍,封方國珍爲衢國公,方國珍也欣然答應,派使者私底下去向元朝表忠心。

1363年,朱元璋打贏了鄱陽湖之戰,陳友諒身死,朱元璋收復武昌之後,開始掉頭向東攻打張士誠。方國珍見朱元璋勢大,十分惶恐。不久之後,朱元璋麾下大將胡深攻入溫州,方國珍大急,連忙派人向朱元璋進獻“白金三萬兩”,並且向朱元璋承諾,待朱元璋從張士誠手裏攻下杭州之後,他就帶着人馬前來歸降。

1367年,徐達、常遇春將張士誠圍困在了蘇州,方國珍自知處境堪憂,立即派人聯繫元朝大將王保保,又派人給福建的陳友定送禮,希望和陳友定互爲犄角。朱元璋聽聞後,大怒不已,寫信給方國珍,命方國珍火速交納軍糧二十萬石,否則必派大軍攻打。方國珍接到朱元璋的信後,連忙和部下商量。部下們七嘴八舌,一時拿不定主意。有一個叫丘楠的謀士對方國珍說:

“主公盤踞浙東十餘年,遇事總是猶豫不決。朱元璋要攻打我們,那是因爲我們失信在先。如今之際,不如趁早歸附朱元璋。”

這番話雖然犀利,但仍沒有打動方國珍。方國珍連夜讓親信運走金銀財寶,準備船隻,打算逃到海上,和朱元璋周旋到底。

四、末路降明,稱病七年

1367年九月,朱元璋攻入蘇州城,張士誠被俘後絕食而亡。朱元璋沒等大軍休整,就派朱亮祖奪走方國珍的據點台州。然後命湯和爲徵南將軍,出兵剿滅方國珍。考慮到方國珍擅長水戰,朱元璋命廖永忠爲副將軍,隨湯和一同南下。廖永忠出自巢湖水軍,是當時朱元璋麾下水軍第一人,他和湯和約定,由水陸兩路合圍方國珍。湯和一路拿下,勢如破竹,方國珍逃到海上,又被廖永忠擊敗。最終,方國珍請湯和轉給朱元璋一封信,表示願意投降。

在投降信中,方國珍言辭懇切,他說:

臣荷主上覆載之德舊矣,不敢自絕於天地,故一陳愚衷。臣本庸才,遭時多故,起身海島,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爲之心……

方國珍首先對自己辜負朱元璋而懊悔,然後又陳述自己不過是一介庸才,從來沒有稱帝之心,如今走投無路,希望朱元璋能夠留他一命。

朱元璋接到方國珍的投降信,考慮到徐達等人還在北伐元朝,南方不宜過度殺伐,於是告訴方國珍:“你之前投降於我,然後又和元朝苟且。我派湯和去招降你,你卻逃到了海上。你辜負我的次數實在太多。如今,你既然誠心歸降,我便以誠心接納你,之前的事情,一筆勾銷!”

1367年底,方國珍來到南京,負荊請罪,朱元璋責問方國珍:“你來得是不是有點晚啊?”方國珍驚懼,不住地磕頭拜謝。

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是如何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第4張

一個月後,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朱元璋賜了方國珍一座宅邸,封方國珍爲廣西行省左丞,讓他到廣西去上任。

到了上任之期,方國珍卻拒絕啓程。吏部多次催促,方國珍乾脆裝病,每天請郎中爲自己看病。朱元璋最終批准方國珍在京城“養病”,讓他“食祿不之官”,意思是,他可以不去上任,但照樣給他發放俸祿。

方國珍在明朝生活了七年,這七年,除了朱元璋的召見,他基本上都閉門不出。他昔日的部下來登門探望,也被方國珍擋在門外。

朱元璋讓方國珍去廣西,他爲何不去呢?廣西天高皇帝遠,娶了豈不更快活,方國珍爲何裝病呢?

其實,方國珍雖然出身草莽,但他知道,像他這樣最後一刻才投降明朝的人,朱元璋是不可能完全放心的。他若遠離京城,難免會引起朱元璋的種種猜忌。不如就待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不參與政事,不交往權貴,讓朱元璋挑不出毛病,這樣才能善終。

事實證明,方國珍果然是智慧之人,他在明朝生活了7年,雖然低調,但他起義時積攢了大量的財寶和美姬,他關起門來生活,好不愜意。當然,這也是方國珍一心想當個富家翁心態的體現。

洪武七年,方國珍生了一場大病,不治身亡。朱元璋親自去祭奠方國珍,並承認了他的抗元之功,封賞了他的兒子。

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裏回眸往昔,當初反元的第一批義士,韓山童被元軍所殺,徐壽輝被陳友諒所弒,張士誠兵敗絕食而亡。方國珍第一個起兵反元,同時,他也是最後一個去世,善終而亡,不可爲不幸運。

其實,若不考慮朱元璋這個皇帝,當初抗元的第二批義士中,陳友諒命喪鄱陽湖,韓林兒被廖永忠沉入江底,李思齊被王保保砍下手臂,和他們比,方國珍的結局,仍是最好的。

筆者認爲,作爲“反元首義”,方國珍雖有小智,在大義方面卻是欠缺的。在衆多抗元先驅中,方國珍的精神是最不值得提倡的,他起義雖然是因爲抗擊暴政,但他起義之後,卻沒有把反抗封建壓迫放在第一位。相反,他把自己“投機”的特性展現無遺,這是極不可取的。我們在肯定方國珍“反元首義”的同時,更應該吸取他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