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漢宣帝和漢武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西漢的全盛時期,出現在漢宣帝劉詢(即位前名叫劉病已)在位期間,這一點是公認的;但如果說在歷史上的知名度,兩漢的代表毫無疑問是漢武帝。所謂“秦皇漢武”,即使縱觀兩千多年封建史,漢武帝劉徹也是頂流的帝王;在一定程度上來説,“文治武功”這一評價,會讓人們第一個想到他。(千古一帝的標籤,當然首先對應秦始皇)

但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並不奇怪。有一種成功,得益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對於漢宣帝而言,曾祖父漢武帝就是他的巨人。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咱們先看看漢宣帝的成就與特點。

從治國成就來看,漢宣帝幾乎是完美的。他在位26年間,西漢王朝對內對外均達到了巔峯狀態

對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對外四夷賓服,與漢朝鏖戰百年的匈奴被徹底降服,呼韓邪單于親自來到長安俯首稱臣; 西域都護府設立,西域正式成爲大漢直接管轄的領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宣之治”。在背後支撐這一成果的,是漢宣帝最令人稱道的特點——“賢”,這跟他的經歷有關。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2張

漢宣帝有個獨一無二的經歷:他是唯一一個在監獄中度過童年的皇帝。

雖貴爲漢武帝的曾孫,但在劉病已出生後不久,就因祖父劉據的“巫蠱之案”,導致全家死於非命,這麼一個仍在襁褓中的嬰兒由此成了孤兒,被扔進了監獄,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僥倖存活。後來在漢武帝悔悟之後,年幼的劉病已雖走出了監獄,但在18歲之前,他一直生活在民間。

童年的苦難,並沒有對劉病已的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反而讓他深刻領悟了民間的艱辛、百姓的哀樂,以及大漢帝國在基層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最爲突出的就是官吏德不配位、欺壓人民的現象。

這一經歷對漢宣帝的執政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也許是歷史上最爲重視吏治、並且取得了卓越成效的皇帝。他主張各級統治者要關愛、感化百姓,而非用權勢欺壓;爲了建立起一個官民和諧的高效政府,他甚至親自參與基層官吏的選拔;嚴抓官員的考覈工作,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杜絕徇私舞弊現象。

《漢書》稱,漢宣帝執政期間,朝廷的所有官員,都做到了人盡其才、稱職盡責,這一現象史上罕見。因此,在那個時期,西漢政權極爲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幸福指數極高。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3張

相比較之下,漢武帝在以上方面彷彿處於下風,甚至在一些領域頗遭人詬病。

比如史書稱他爲了建功立業,不惜窮兵黷武、對外各個方向都大規模用兵,與匈奴更是血戰了幾十年,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巨大傷害:“師出三十餘年,天下戶口減半”;

他的吏治頗遭人非議:一方面起用有才幹的儒生參與國政;另一方面卻重用大量酷吏輔助自己,這些人執法殘酷,其中固然有鐵面無私、廉潔耿直的,但也不乏經常羅織罪狀、草菅人命之輩。這種外儒內法之道,有效加強了皇權,但良莠不齊的官員隊伍,也給百姓帶了來苦難。

除了四處征戰之外,他還喜好大興土木、四處巡遊,給帝國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導致百姓疲憊不堪。當然,還有因親信寵臣片面之詞導致的“巫蠱之案”,這一事件禍及衆多無辜,還引發了令人心驚的人倫悲劇。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到了漢武帝晚年,漢帝國飽受內憂外患的侵蝕,統治危機已呼之欲出。好在漢武帝幡然悔悟,及時發佈罪己詔、改弦易張,給了西漢王朝喘息的機會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4張

因此,若從執政結果完美與否來看,漢宣帝彷彿超過了漢武帝,那我們能說漢宣帝的文治武功更高嗎?

答案是否定的。漢武帝獨一無二的歷史地位,可以從他跟太子劉據間的一次對話管窺一斑。

公元前93年,時任太子劉據勸說父親不要過於執著於對外征伐四夷,漢武帝笑着回答:“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即:由我來擔當艱苦重任,而將安逸留給你,不也挺好嗎!

封建歷史的發展,客觀上需要漢武帝這樣一位政治家站出來承擔艱鉅的責任。他是繼孔子、秦始皇之後,又一位對中國歷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孔子讓中國人有了統一的思想文明,秦始皇是奠定中國大一統政治框架的第一人,漢武帝則首次成功地把思想與制度整合起來、爲大一統王朝的運行建立起了可以落實的方案。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5張

“雄才大略”這個詞,最早就是漢武帝專有的。他的一生都在厲行改革,在各個領域進行着開天闢地的工作:

在思想領域,他用儒家取代黃老之術。漢初黃老之學盛極一時,帝王、文武大臣都是這一思想體系的擁躉;但與此同時,朝廷的禮儀制度、社會日常生活,還是沿用了儒家倫理,帝王的宮廷教育也涵蓋了儒、道、法。

漢武帝精通《老子》與儒家經典,在他看來,道家的“小國寡民”思想只適合休養生息,並不符合立志於打造“德澤四海”、“化及羣生”大一統國家的自己;而儒家思想帶有積極入世的色彩,涵蓋宗教、哲學、政治、經濟、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是一個完整的國家治理理論體系。因此,他經過多年的努力,期間雖屢遭竇太后打壓、元老的反對,最終還是扭轉了封建政治的主導思想,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封建帝國的統治思想。

至於漢武帝爲什麼選擇儒家,其實並不難理解。當時的主流學術思想無外乎儒、道、法、墨:

道家的無爲、放任主張,用來恢復生產可以,但隨之帶來的豪強肆意擴充、貧富差距拉大、對外庸碌無爲等弊端也很明顯,不利於大一統王朝的鞏固、發展;

法家的威力已經被證明,西漢初期實際上也延續了秦朝的法制體系;但秦朝滅亡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很多人將其歸結爲法家的刻薄、寡恩,即賈誼所言“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導致那時的法家思想一邊被統治者使用、一邊被輿論抨擊,即使本着“政治正確”的原則,也不能純粹使用法家思想;

墨家則過於超前,它反對奢侈享受、提倡艱苦樸素;反對天子世襲、主張全天下推舉賢人爲主;反對倚強凌弱、以大欺小,主張對所有人不分親疏遠近、一視同仁愛護......對於統治集團來看,這種理論顯然不可能採用。

相比較之下,儒家成了唯一的選擇。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6張

在思想確立後,漢武帝隨即開展了自己的全面改革。但從具體執行措施來看,並非拘泥於儒家思想,而像是在“獨尊儒術”的旗幟下,以務實、有效爲指導原則。

他以教爲先,開辦太學、設置《五經》博士,當初孟子“設爲庠序”、將教育普及到平民階層的理想,終於成爲了現實,在歷史上首次建立起系統、制度化的教育體系;

教育制度與選官渠道相結合,建立、健全察舉制,“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創建了影響後世、領先世界的文官制度;同時他求賢若渴,任人以才,一手培養、提拔了衛青、霍去病等英雄將領;

創立樂府官署,收集民間的歌辭,協音律,行“詩教”;重用文人賢士、重視文化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首次設立國家圖書館,建立系統性保存文化遺產的制度;

吸收“五德”思想,首次設置年號,改正朔、易服色;制定、頒佈了計算精準的太初曆,實現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全面的歷法改革;

以推恩令徹底消除分封制對大一統王朝的負面影響;徙豪強入邊,施行《刺史六條》,被視爲打擊貴戚、豪族的“二千年良法”;

經濟上,發行新的貨幣,施行鹽、鐵、酒專賣,推行均輸、平準制度,在沒有加重百姓負擔的前提下,從商人、豪族手中奪取利益,緩解了浩大的軍事開支。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7張

以上都是“文治”,漢武帝的“武功”更令人津津樂道:他四面出擊,南收兩越、東定朝鮮、北逐匈奴,同時還平西羌、撫西南夷,開通西域。通過數十年的戰爭,中原王朝的直接統治區首次突破了傳統的黃河、長江流域,奠定了後世兩千年封建帝國的基本疆域框架;中華農耕文明戰勝了以匈奴爲代表的草原文明,華夏文化向四面八方傳播,“強漢”的形象正式確立,多民族的漢王朝,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大一統國家(沒有之一)。

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漢匈戰爭。從結果來看,直到漢武帝去世,漢朝付出了巨大代價、仍未徹底解決匈奴問題。但我們要明白,在漢武帝即位前,匈奴幾乎統一了北方所有馬背上的民族,強盛的武力令歷代西漢統治者毫無抵抗之力;若沒有軍事力量爲支撐,任何經濟、文化都是極其脆弱的,當時的遊牧文明已經呈現出與華夏文明分庭抗禮之勢。

而漢武帝發動的漢匈戰爭,即使縱觀古代整個歐亞大陸,也是破天荒的頭一遭。他以超常的眼界與格局,外交、軍事兩手抓,對匈奴人展開了數十年的絞殺。在陸續奪回河朔、拿下隴右、控制西域後,匈奴的經濟命脈、生存空間已經被腰斬,成了完全龜縮在草原上的遊牧組織,已經無法再被視爲一支有競爭力的“文明”。他們雖憑藉機動優勢暫時苟延,但徹底敗亡已成定局。隨着漢武帝晚年謝罪悔過、實行“富民”政策,再加上漢昭帝時期的繼續休養生息,漢宣帝徹底征服匈奴,也就顯得水到渠成。

漢宣帝將西漢推向巔峯 漢宣帝的聲望爲何比漢武帝還低 第8張

漢武帝雖爲帶有歷史侷限性的封建帝王,但他在位期間創立起了全新的秩序,涉及到教育、學術、文化,到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曆法的所有方面,奠定了後世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基本格局,也爲中華文明的優勢地位夯實了基礎。當然,這種格局恢弘的創舉,自然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但以發展的歷史觀來看,漢武帝不愧爲後世廣泛讚譽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之帝王。

“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征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後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說的正是漢武帝。也許這就是他被公認爲兩漢第一帝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