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鄭成功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公元1699年,鄭成功去世三十多年後,康熙皇帝親筆題寫了一副輓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這份來自對手的肯定,充分體現了清廷對鄭成功忠君行爲的讚美,清廷攻佔臺灣後,允許臺灣民間建立"開山王廟"祭祀鄭成功,連日本人也把鄭成功當做本國英雄,在佔領臺灣時期,將"開山王廟"改爲"開山神社",把鄭成功作爲神道教的神祗來供奉,恐怕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政治人物能夠得到如此多方面的肯定

作爲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自然擔得起這些肯定,但是作爲一個抗清的軍事將領,在他十六年的抗清生涯中,似乎並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稱頌的戰績,相反,他的抗清鬥爭可以說很不成功,這又是爲什麼呢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鄭氏集團起家之路

說起鄭成功,不得不提到他的父親鄭芝龍,鄭芝龍出生於福建泉州,少年時投奔舅舅黃程,黃程派他去日本平戶經營海外貿易,在日本期間,他娶了一個日本女子田川氏爲妻,並生下了鄭成功,幾年後,他接管了一位大富商李旦的遺產,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艦隊,開始大力發展海商和海盜事業

天啓七年,明軍對鄭芝龍實施打擊,但是遭到了失敗,到了崇禎元年,鄭芝龍已經擁有海船千餘艘,而且武器裝備十分先進,廣東官員給朝廷的奏章中提到:

其船器則皆制自外番,朦幢高大堅緻,入水不沒,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銃炮一發,數十里當之立碎

可見鄭氏集團實力之強,崇禎下令招撫,鄭芝龍向福建巡撫熊文燦投降,但雙方其實各有目的,明朝希望藉助鄭芝龍海上力量剿滅其他海盜勢力,而鄭芝龍則想利用合法身份擴大自己的商業帝國,雙方相互利用,最終都達到了目的

從崇禎元年開始,在明廷的支持下,鄭芝龍先後滅掉了海盜李芝奇、李魁奇、鍾斌、劉香等武裝集團,甚至還在料羅灣海戰中擊敗了荷蘭艦隊,基本控制了東南地區的海外貿易,成爲東亞的海上霸主,當時的外國商船在東亞海域經商都要向鄭芝龍交納保護費,史載:

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來往。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2張

鄭芝龍的生活穩定後,便將七歲的鄭成功(當時名爲鄭森)從日本接回中國,後來明朝滅亡,清軍南下,鄭芝龍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登基,延續明朝國祚,並將田川氏接到安平居住

在隆武政權中,鄭芝龍是掌握實權的核心人物,他雖然擁立了隆武帝,但是對於這位賢明有爲、矢志抗清的君王並不放心,鄭芝龍"乃令子鄭森入侍",讓鄭森監視隆武帝的一舉一動,"隆武每意有所向,成功輒先得之,以告芝龍",隆武帝手中並未掌握軍權,爲了拉攏鄭氏父子,他對鄭森"賜國姓,改名成功",這就是鄭成功和"國姓爺"的由來,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鄭氏父子對隆武政權並非真心擁護,只是爲了利用這個南明政權來保存鄭氏集團的利益而已

鄭成功起起伏伏的軍事鬥爭生涯

鄭成功的軍事抗清過程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整合軍事資源,逐漸發展壯大隆武二年,清軍南下進攻福建,鄭成功對隆武帝說:"臣受國恩,義無反顧,定以死報效陛下", 隆武帝大悅,令其掛招討大將軍印,鎮守仙霞關,自此,鄭成功開始獨自領兵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3張

由於鄭芝龍無意全力抗清,隆武政權只存在了兩年就被清軍消滅,鄭芝龍降清,沒想到清軍南下時血洗了安平,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蒙難,鄭成功悲憤不已,立誓抗清復明,這時桂王在肇慶繼位,是爲永曆帝,鄭成功上表稱賀,不久又遙奉永曆爲南明正朔,被永曆帝冊封爲延平公

鄭成功在福建沿海不斷招兵買馬,但由於力量弱小,在海澄、同安、泉州之戰中數次敗於清軍之手,不得不退回海上,這時東南沿海除了明軍和清軍外,還有不少豪強、小股軍閥佔山爲王,十分混亂,鄭成功爲了壯大實力,取得穩固的根據地,不斷向這些割據勢力用兵

永曆三年,鄭氏部將施琅攻克漳浦、雲霄,平定揭陽、潮陽等地

永曆四年八月,回師廈門,用計兼併族兄鄭聯的軍隊,十一月,清軍大舉南進,永曆詔令勤王,鄭成功大敗清軍於揭陽

永曆五年,清軍攻打廈門,守將鄭芝莞不戰而逃,鄭鴻逵救援不及,廈門失陷,清軍撤出廈門後,鄭成功斬堂叔鄭芝莞,迫使鄭鴻逵交出水師兵權,兵力擴充至六萬人

至此,鄭成功完成了東南沿海多股軍事力量的整合,控制了閩南粵東一帶,並開設商行溝通內地與海外貿易,建立了以金、廈爲基本盤的後勤基地,爲大規模抗清打下了基礎

第二階段 迅速發展,軍事力量達到鼎盛永曆六年,清朝閩浙總督陳錦與鄭軍戰於江東橋,不敵被殺,鄭成功乘勝圍困漳州,清軍使出圍魏救趙之計,派艦隊攻打廈門,被鄭成功援軍擊敗,但鄭成功圍困漳州八個月,遲遲不能攻下,清將金礪兵犯泉州,鄭成功之好撤漳州之圍,退保海澄

永曆七年,金礪進攻海澄,被鄭成功用計擊退,雙方形成相持局面,此後兩年,順治帝數次派遣使者與鄭成功講和,鄭成功一邊和談,不斷提高價碼,一邊四處出擊,擴大地盤

永曆八年,漳州協守投降,鄭成功收復漳州,同時拿下了周邊永春、同安、南安等縣城,佔領了閩南沿海地區

永曆九年,鄭成功改廈門爲"思明州",永曆帝準鄭成功置六官三司,清廷見鄭成功勢大,連續兩年進攻廈門,均被鄭成功打退,雙方再度進入長期相持局面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4張

這一階段的鄭成功在政治上尊奉永曆帝,實際開府治事,在廈門置儲賢館,吸納人才,分軍隊爲七十二鎮,每鎮五協,嚴格訓練管理,擁兵二十萬,軍事力量達到頂峯,"海外諸國唯日本最富強,聞鄭氏兵精,頗憚之",使金廈地區成爲東南沿海的抗清中心,東南抗清鬥爭達到高潮

第三階段 功敗垂成 收復臺灣徐圖後舉永曆十二年,鄭成功被永曆帝加封爲延平郡王,但西南地區的抗清局勢每況愈下,鄭成功爲扭轉不利局面,決定主動北伐,並約同李定國會師江南,五月,鄭成功親率精兵17萬北上,七月,在舟山與張煌言會師,但是艦隊在進入長江前被颶風吹散,只好退回舟山修整

永曆十三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再度起兵,順利攻入長江,連克瓜州、鎮江,沿江太平、寧國、徽州等地望風而降,鄭成功自鳳儀門登岸,遙祭明孝陵,南京成爲孤城,形勢一片大好,可是鄭成功中了南京守將詐降的緩兵之計,頓兵于堅城之下,被清軍趁機反撲,損兵折將,全軍退回廈門

永曆十四年,鄭成功再次擊敗了進攻廈門的清軍,但是僅靠金門、廈門、南澳幾個海島難以繼續爲抗清鬥爭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於是鄭成功將目光投向了對岸的寶島臺灣

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艦隊攻打臺灣,經過八個多月的戰爭,最終打敗荷蘭人,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成爲南明最後的抗清基地,可是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後不久,就接連收到了鄭芝龍和永曆帝的死訊,悲憤交加,於1662年病故,結束了十六年的抗清生涯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5張

這個時期鄭成功的軍事活動可謂大進大退,鄭成功沒能抓住戰機收復江南,不得不說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雖然後來他打退了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但僅從抗清的局勢上來說,鄭成功從此基本退出了對大陸內地的爭奪,日後鄭氏的軍事活動基本以劫掠沿海爲主,難以對清廷發起致命的攻擊,雙方的實力越來越懸殊,鄭氏最後的覆滅和抗清鬥爭的最終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鄭成功之所以不成功的原因

鄭成功抗清鬥爭的失敗,除了歷史趨勢的因素外,我認爲還有以下幾點:

鄭氏集團與清廷存在矛盾鄭氏集團的底子就是海盜軍事集團,以鄭芝龍爲首的許多將領對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不太感冒,行爲做事更多的是以自己的利益出發,鄭芝龍之所以投降清朝,就是爲了保住鄭氏集團巨大的海外貿易利益,顯然有統一趨勢的清朝要比搖搖欲墜的南明政權更靠譜,但是鄭氏集團作爲一支獨立的軍事力量,是不可能被一個新興的中央集權王朝所容忍的,兩者之間天然就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不但爲鄭芝龍的悲慘下場埋下了伏筆,也必然將鄭氏集團推向清朝的對立面,那麼鄭氏的最終失敗也可算得上是歷史的必然

清廷的分化和引誘導致很多鄭氏將領叛逃在與清廷的對抗過程中,雙方互相都有人員叛逃到對方的事情發生,但是鄭成功方面損失更大

清朝降鄭的將領有漳州千總劉國軒、台州守將馬信原,海澄守將郝文興等人,官階普遍不高,總兵以上的高級將領更是一個沒有,比較出名的也就只有劉國軒一人

而鄭氏降清的將領則大多都手握重兵,而且還有不少關鍵人物,例如海澄守將黃梧,"帶領官八十餘員兵一千七百餘名,並紅衣抱三百餘位…糧粟二十五萬,軍器 衣甲銃器不計",他降清後建議康熙帝實行"遷海令",給鄭氏集團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還有左先鋒施琅,與鄭成功決裂後投降清廷,後來成爲康熙收臺的頭號功臣,另外還有總督周全斌、提督黃廷,水師統帥陳輝、鄭氏族人鄭鳴駿、鄭攢緒等,這些人不但自己投降,還經常拉上不少的士兵一起投降,周全斌、黃廷、陳輝帶去士兵"三萬六千有奇",鄭鳴駿、鄭攢緒帶去精兵七千三百餘名,鎮將蔡祿、郭義帶走兩鎮士兵四千名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6張

出現如此多的大規模叛逃事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鄭成功的力量,其中原因除了鄭成功御下無方以外,鄭氏集團的海盜屬性仍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種海商兼海盜性質集團出身之人本身就很少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一切以個人利益爲先,那麼在抗清鬥爭中表現出搖擺、猶疑就再正常不過了

鄭成功私心太重,戰略眼光不高鄭成功的軍事能力在那個年代算不上頂尖,其戰略眼光也很一般,永曆六年,周全斌向鄭成功提出了三個戰略:

上策是與李定國部互相配合,兵分三路,一路由四川進入關中,切斷滿清西線南下之路,一路進入長江,攻克南京,佔據江南財富之地,一路由湖北北上,取南鄭威脅洛陽

中策是與李定國合兵一處,攻佔長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江西、浙江諸省,爭取與清朝劃江而治,再圖後舉

下策是以海島爲根據地,蠶食東南沿海州縣,靜待天下之變

前兩個戰略是否能成功,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當時的情況看,南明各部還是有贏的機會,永曆七年,李定國部先後取得、和衡陽大捷,擊斃清定南王和敬謹親王尼堪,天下震動,永曆政權在四川、湖南等地取得局部勝利,抗清鬥爭進入高潮,如果鄭成功此時能選擇前兩個積極的戰略,與永曆政權遙相呼應,進一步擴大戰果也未可知,可是鄭成功過於保守,選擇了以固守待變爲主的下策,使南明政權失去了一次復興的機會

永曆八年七月,李定國致信鄭成功,約定兩人會師廣東,並請求鄭軍到達時間不晚於十月,十月,李定國率軍進入廣東,圍困新會兩月有餘,鄭成功部遲遲未到,十二月因清朝援軍趕到而撤退,其實鄭成功部離廣東並不遠,乘海船順風南下,十餘日便可到達廣東,爲什麼沒能如約會師呢

鄭成功接到李定國的信件後,沒有準備親自出徵,而是派左軍輔明侯林察、右軍閩安侯周瑞率軍南征,林察等人出發後,在海上觀望了五個月,最後全軍完好無損的退回廈門

鄭成功作爲抗清將領,爲什麼說他的抗清鬥爭是不成功的? 第7張

那鄭成功這時候忙着幹什麼呢?永曆八年七月,清廷派內院學士葉成格、刑部郎中阿爾善等人與鄭成功進行第三次和談,談判一直到十二月才宣告破裂,我們不管鄭成功和談是出自真心還是跟清廷虛與委蛇,他沒有將南征作爲頭等大事的確是事實,爲了一己私利而不顧抗清大局,這不是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軍事家的正確做法

軍紀敗壞 不得民心鄭成功的部隊源自於海盜軍事集團,其劫掠的本性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雖然鄭成功制定了嚴厲的軍紀,但我們從前文可以看出,鄭成功對其部將的控制力並不是很強,手下軍隊沒少幹一些燒殺搶掠的事情

永曆四年,鄭軍攻和平寨,破寨後"盡殺之",攻和尚寨,"男女一併剿殺無遺"

永曆八年,攻克松下寨,"逆民不支,具被剿殺

永曆九年,鄭成功派甘輝攻打仙遊縣,城破後屠城

永曆十一年,鷗汀寨之戰,"屠男女六萬餘人,僅百人身免"

對待閩粵地區不服從自己的勢力,鄭成功經常採取屠城屠寨的殘暴方式解決,這些劫掠行爲明顯帶有撈一把就跑的海盜思維,鄭成功以東南爲根據地,山川狹隘,戰略資源不足,財物的不足還可以通過遠洋貿易來彌補,兵源的不足則只能依靠內地民衆,鄭氏集團這種竭澤而漁的做法可能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財富,但從長遠來看,無疑是得不償失的,而鄭成功後來之所以遠征南京和收復臺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金廈周邊地區的潛力基本消耗殆盡,不得不另覓根據地

結語

在鄭成功十六年的抗清軍事鬥爭過程中,整體來說乏善可陳,這既有天下統一的趨勢無法阻擋之外因,也有其海盜軍事集團先天重己排他之內因,再加上鄭成功本人的軍事纔能有限,鄭氏集團的失敗可以說在情理之中

對於明朝,鄭成功並非真心擁護,但是隨着一手將他帶大的母親被清軍虐殺,父親被清廷扣爲人質,鄭成功的抗清決心變得越來越堅定,在整體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仍然在東南地區奮力扛起抗清的大旗,這份孤勇,仍然值得讓後人學習和緬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