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自身有哪些缺點?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自身有哪些缺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滅亡的原因挺多、挺複雜,前面嘉靖、萬曆、天啓朝留下了深重禍根,崇禎朝天災嚴重,朝廷黨爭加劇,這些因素都加快了明王朝的衰敗。朱由檢雖然是個勤奮的皇帝,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施政中的“三宗罪”,放大了天災,加劇了黨爭,把大明王朝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其一,朱由檢過分看重個人聲名,又顧忌清流們的口誅筆伐,當斷不斷,既未能與後金議和,又未能將都城南遷,明朝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始終未能改變,這是明朝滅亡的致命傷。明朝在遼東與後金幹仗,同時又要圍剿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始終處於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軍隊調派和軍費開支都非常困難。而後金皇太極即位後,因爲內部不穩,提出了跟明朝議和的要求。這對大明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調整機會,可以穩住一頭,集中力量對付起義軍。但朱由檢卻在猶豫徘徊中喪失了機會,主要是因爲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不和親、不議和”是大明的國策,即使當年明英宗被俘,明朝也沒有跟瓦剌議和要人,而是果斷另立新帝。二是因爲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都以與滿人這一外夷和談爲恥。

所以,朱由檢擔心跟後金議和,會在史上留下個壞名聲,還要遭受清流們的無數口水。所以,他猶豫、徘徊、反覆,缺少了在關鍵時刻獨斷乾坤的能力。儘管因爲形勢所迫,他跟後金有過三次議和的嘗試,都因爲猶豫不決而不了了之。最後一次,因爲議和的消息不小心泄露,朝野大譁,輿論鼎沸,弄得朱由檢很沒面子,惱羞成怒之下,他竟把派去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給殺了,徹底關掉了明金議和的大門。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自身有哪些缺點?

議和不行,還有遷都南京這條路。南京是明朝“兩京”之一,官僚體系成龍配套,北京有的衙門、職位,南京城基本都有,明朝把都城遷過去,朝政運行沒有任何問題。更重要的是都城南遷之後,北方留給了起義軍和後金,兩方爭奪地盤,很可能會發生火拼,大明也就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依靠南方相對雄厚的財力物力,大明慢慢休養生息,未必沒有自保乃至反擊的機會。可惜,自明成祖朱棣開始形成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傳統,使朱由檢不敢邁出這一步。周皇后和不少大臣多次勸他南遷,他始終顧忌朝野輿論,擔心身後聲名,沒敢邁出這一步。如此一來,議和和遷都這兩條有點希望的活路,朱由檢都錯失了,只留下一條坐以待斃的死路。

其二,朱由檢多疑善變,任性嚴苛,人事調整頻繁,把文臣武將搞得戰戰兢兢、無所是從,經濟軍事策略難以持續。在遼東戰場,富有謀略的孫承宗、袁崇煥打造關錦寧防線卓有成效,基本上遏制住了後金的進攻態勢。但朱由檢先是因爲小敗而罷免孫承宗,後又聽信謠言,將袁崇煥千刀萬剮,明軍痛失良帥,遼東戰局急轉直下。在鎮壓起義軍的13年中,朱由檢中先後用了楊鶴、洪承疇、曹文詔、陳奇瑜、盧象升、楊嗣昌、熊文燦等諸多將帥,其中洪承疇、楊嗣昌、盧象升等人屬於“用了撤、撤了再用”,如此頻繁撤換將領,戰果可想而知。

正因爲戰果太差,朱由檢的心情越來越壞,也變得越來越冷酷無情。地方總督被他殺了7個,巡撫殺了11個,這些人都是管轄一省乃至數省的軍政大員,但朱由檢說殺就殺,因爲戰敗的責任總得有人擔。在他執政的17年間,更換了19任內閣首輔,其中2人被殺,撤換了50多名內閣成員;刑部尚書換了17個,兵書尚書換了14個,朝廷中樞如同走馬燈一樣,如何能夠處理好政務軍務!朱由檢也很痛苦自責,先後六次下“罪己詔”,痛陳自己的過失,但這更像是自傷自戀,於國事毫無用處。

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自身有哪些缺點? 第2張

由於朱由檢的冷酷無情,明朝大臣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極少有文武大臣投降起義軍,但是後來被朱由檢殺怕了,一些官員一聽說起義軍來襲,馬上拱手而降。尤其是李自成攻打京城時,朝廷官員幾乎沒有組織有效的抵抗,朱由檢讓太監敲鐘召喚大臣們上朝,沒一個肯來的。起義軍佔領京城後,京中有2000餘名大臣,但只有21人追隨皇帝殉國。 身處南京的史可法如此評價道:“在北諸臣死節者寥寥,在南諸臣討賊者寥寥,此千古以來所未有之恥也!”如此的臣心民意,明朝不亡亦難。

其三,朱由檢雖然剷除了閹黨集團,但沒有放棄對親信宦官的濫用。明朝歷代皇帝對親信宦官的信任程度,遠遠超過文臣武將,他們總覺得宦官是身邊人,用起來更放心,朱由檢也不例外。他讓親信宦官監軍,還賦予他們節制將領的權利,爲宦官的瞎指揮提供了方便。當時掌管整個北京城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然是朱由檢最信任的宦官王承恩。宦官伺候皇帝行,哪會指揮打仗,明軍的戰鬥力不可能不受到嚴重影響。

在內憂外患、衆叛親離之中,朱由檢迎來了最後的時刻。他還是個比較硬氣的皇帝,沒有苟且偷生,而是抱定以死殉國的決心。死前,他將幾個皇子送走,留下血脈。然後讓宮中女眷包括周皇后、袁貴妃、前朝張皇后等人自殺殉國,還殘忍地砍傷女兒長平公主,刺死年僅6歲的小女兒—昭仁公主。隨後在太監王承恩一個人的陪伴下,來到煤山(今景山)一顆松樹下自縊身亡,踐行了“君王死社稷”的諾言。這一天是1644年4月25日,綿亙276年、作爲全國性政權的大明朝終結。

明朝是歷史上一個偉大的王朝,清朝康熙皇帝認爲明朝“治隆唐宋”,當今歷史學家費正清認爲明朝屬於“有秩序的政府和社會的穩定,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明朝有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多的盛世,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盛世,總計高達7個。明朝不僅有奇葩皇帝,更有治世明君,洪武大帝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永樂大帝稱霸海上,威震世界;仁宣二帝仁孝治天下,堪比西漢文景二帝。明朝白銀佔有量世界第一,十五、十六世紀,來自西班牙、葡萄牙的航海家爲中國帶來了大量的黃金白銀,全世界大約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向了中國。明朝文化空前繁榮,思想界極爲活躍,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李贄等思想巨人,四大名著中的三部《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都是在明朝完成。明朝科學技術強大,數學、醫學、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學和煤炭開採技術、合金冶煉技術都遠遠走在世界前列。中國南方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市場經濟活躍,如果明朝不滅亡,中國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第一個走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中國也將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如此的明朝,遠不是說幾個奇葩皇帝就可以笑言過去,她值得我們用崇敬的目光好好凝視。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