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皇帝是怎麼葬送掉大明朝的?一個性格缺陷

崇禎皇帝是怎麼葬送掉大明朝的?一個性格缺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崇禎,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1644年春天,京城裏一片兵荒馬亂,因爲,李自成率軍攻進了紫禁城。之後,崇禎親自敲鐘,但卻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使得絕望的他帶着一個隨從爬上了北邊的萬歲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伴隨着崇禎皇帝的逝世,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結束了。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十七年前說起。

十七年前,崇禎帝朱由檢只是一個藩王。當朝天子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啓皇帝,父親是死於“紅丸案”的明光宗。光宗由於從小不受父親待見,活得十分窩囊,當了皇帝后,每天都兢兢業業,生怕哪天見了先祖爺。所以,光宗對兒子的教導也不是很上心,且天啓皇帝有個特殊愛好,那就是做木活。

如果,不是那年被羣臣擁立爲皇帝,他一定是個好木匠。但可惜的是,天意弄人,他稀裏糊塗的就成了一朝天子。而且,在當了天子之後,他依然醉心於木匠手藝,把朝政大事交給了宦官魏忠賢,後宮的事交給了自己的奶媽客氏。

崇禎皇帝是怎麼葬送掉大明朝的?一個性格缺陷

每天清晨,天啓皇帝早早起牀,但不是爲了上朝,而是爲了做木工,乒乒乓乓的聲音有時會持續到後半夜。由於,天啓皇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魏忠賢,從而使得魏忠賢不僅把國家搞得是烏煙瘴氣,連貪腐之事在當時都是司空見慣了。

過了幾年,天啓病了,由於一直癡迷於木匠活,他連後宮都不怎麼去,所以,也沒有子嗣。於是,天啓皇帝就把唯一的弟弟朱由檢召來。

在死之前,信誓旦旦地說朱由檢一定能做個千古名君。於是,相當於半路出家的朱由檢從一個藩王變成了皇帝,那時的他16歲。剛進宮的那幾天,崇禎過得是提心吊膽,每天劍不離身,吃東西只吃自己從王府帶的乾糧。在當上皇帝后,他對魏忠賢依然禮遇有加,魏忠賢送來的美麗女子,他照收不誤。

但私底下,他卻想着怎麼除掉這個奸佞。

之後,魏忠賢見小皇帝對自己還算信任,以爲自己能像以前一樣,藉着皇帝的信任作威作福。出人意料的是,崇禎雖然表面上不動聲色,可是計劃卻早就準備好了。後來,有一個大臣上奏魏忠賢貪污枉法,使得崇禎趁此機會勒令魏忠賢辭職。最終,在魏忠賢回家的路上,崇禎皇帝命其自殺。

崇禎皇帝是怎麼葬送掉大明朝的?一個性格缺陷 第2張

由此可見,小小年紀能有這樣的城府,實在令人欽佩。

從這件事來看,崇禎確實有當賢君的底子。

之後,大臣們對崇禎皇帝是極盡全力的阿諛奉承,而崇禎還是太年輕,被底下的人誇兩句就真的以爲自己是聖主,在行事方面有些剛愎自用。此外,崇禎還有一個非常壞的毛病,喜歡給自己的錯找藉口,所以,一些倒黴的大臣就成了他的替罪羊。長此以往,便沒有大臣敢真心提意見了。

1644年,李自成稱帝,建立大順,他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攻打北京城。之後,北京城一片風聲鶴唳,75公里的城牆根本擋不住農民軍。當時,有人提出遷都南京,因爲,南京是朱元璋設立的帝都,官員設置、皇宮院落都是現成的。正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北方不僅有農民軍,還有清軍,所以,遷都南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這個建議一提出卻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甚至,有人提出要殺了這個提建議的人以穩住人心。之後,崇禎皇帝沒法子,想着組建軍隊沒錢。而那些大臣一個個卻富得流油,崇禎就想着讓他們捐點錢當軍餉,但大臣們卻都在哭窮。

後來,李自成破城,在那些大臣家裏搜出幾十萬兩白銀的人大有人在。

於是,現在只剩下最後一個辦法——調吳三桂的軍隊入關勤王。

崇禎皇帝是怎麼葬送掉大明朝的?一個性格缺陷 第3張

之前,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爲“天子守國門”,北京城外是山海關,而吳三桂如果入關,清軍就會長驅直入。於是,崇禎召集大臣商議,希望有人能提出調軍入關的建議,自己也好騎驢下坡。

然而,那些大臣都知道崇禎的脾氣,現在提出這個建議是好的,但事後,崇禎一定會找個替罪羊來承擔失了山海關的責任。還有捐錢,如果現在捐錢給皇帝,不就說明自己是個貪官嗎?等皇帝逃過此劫,一定會來個大清算。至於遷都,“天子守國門”,老祖宗留下的遺訓,誰敢不從?而崇禎在遷都之後,必然會找個人爲自己“有違祖訓”的行爲來背鍋。

所以,大敵當前,沒有人敢給他提建議,都是能混就混,天下不姓朱,換一個主子也行。最後,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崇禎無奈,殺了妻子女兒後,和太監王承恩登上那座孤山,自縊而亡。這也算是踐行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諾言,雖說是氣節可嘉,但也是被逼無奈。也可以說是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其實,崇禎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而且,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可見,明朝走向滅亡,崇禎也很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