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孔子原本在魯國當官,他20歲時便想走上仕途之路,而孔子早年是從一名倉庫管理員開始做起。後來孔子經常表達一些自己對治理國家的見解,慢慢有了名聲,30歲時結識了齊景公,還與他討論天下大事。那孔子後來爲什麼要離開魯國,選擇周遊列國呢?當時齊國給季桓子送了80名美女,季桓子因此沉迷歌舞,孔子倍感失望,此後孔子和季氏逐漸出現不和。孔子明白自己的處境,便主動辭官開啓了自己另一段旅程。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如果沒有陽虎,也許孔子根本就沒機會執掌魯國國政。

公元前505年6月,魯國執政卿季孫如意去世。

在季孫如意生前,最爲倚重的家臣就是陽虎。季孫如意一死,陽虎立刻就成爲季孫家族中權勢最大之人。爲控制季孫氏家族,陽虎在9月強行囚禁了季孫如意之子季孫斯及堂兄弟公父文伯,驅逐了季孫氏家臣仲懷樑,還殺死了季孫氏族人公何藐!在陽虎強勢威脅之下,季孫斯不得不將家政大權交了出來。隨後,陽虎又將公父文伯和公孫斯弟弟秦遄(chuán)驅逐出了魯國!

在控制了季孫斯後,利用季孫氏家族的強大勢力,陽虎又進一步篡得了魯國國政。

到了公元前502年10月,陽虎又與季孫氏、叔孫氏兩大家族中的失意者合謀,計劃殺死“三桓”家族家主,由自己及同夥取而代之。然而,就在陰謀即將實施時,季孫斯機靈地說服了一位季孫氏家臣,駕車將他送入了孟孫氏領地。在孟孫氏的強勢反擊下,陽虎黨徒無法堅持,被迫逃出了曲阜。公元前501年6月,陽虎最終還是被魯人趕出了魯國。

陽虎雖然已被驅逐,但魯國國政差點被陽虎竊取的事實,讓“三桓”家族丟盡了臉面。趁“三桓”家族在魯國失去了威信,魯定公趁機提拔孔子爲司寇,當上了執政卿。

魯定公這時提拔孔子,其實也是爲了穩固自身地位。

“三桓”長期霸佔魯國政壇,讓公室已數代國君被邊緣化。魯定公之兄魯昭公就因與季孫氏爭權,被“三桓”聯手趕出魯國,委屈地死在了晉國。那段時間裏,季孫如意代行攝政,儼然就是魯國國君!雖然在魯昭公死後,季孫如意又立昭公之弟爲君、退居臣位,但對魯昭公的喪禮卻百般刁難,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第2張

孔夫子在魯國辦私學,長期招收弟子,連孟孫氏家主孟懿子及其弟南宮敬叔都是孔門弟子,威望甚高。魯定公提拔孔夫子爲卿士,也是看中了他忠君思想,希望借他的聲望來壓制三桓,扭轉公室的頹勢。

陽虎之亂平定以後,魯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變化。因爲晉卿集體墮落,導致諸侯紛紛背叛了晉國。這時齊景公抓住時機,與衛靈公密切配合,多次對晉國發動了襲擊,顯得異常強勢。齊國的強勢,對魯國而言並非是好事。歷史上,魯國被齊國欺負了太久,兩國之間積怨太多。但此時,齊景公正在向晉國霸權發起挑戰,迫切需要更多的盟友加入。因此,齊景公也希望能儘快與魯國達成和解。

魯國剛經歷陽虎之亂,當然就更加盼望與齊國結束敵對狀態

於是,在公元前500年春,魯定公和齊景公在夾谷(今山東萊蕪的夾谷峪)會見,準備結盟。兩國國君這次會盟時,卻是由孔夫子相禮。春秋時,對相禮之人的選擇極其重視。凡是爲國君作相禮之人,必定是卿士。魯國則更加慎重:自魯僖公後,給國君做相禮之人,都是三桓擔任;而三桓不但是公族,還都是卿士。既然孔夫子能爲魯定公作相禮,說明他在這時已成爲卿士。

就在兩君見面之時,齊景公身邊大臣犁彌卻突然建議道:“孔丘雖然知禮卻無勇,如能派萊人去劫持魯侯,必可成功!”齊景公同意了。

可孔夫子一見到士兵出現,立刻護着魯定公退下,大喝道:“魯國勇士,拿武器衝上去!兩君會盟,東夷俘虜卻持兵器擾亂會場,這不是齊侯待諸侯之道。偏遠之人不能圖謀中原,蠻夷不能亂華,俘虜不能侵犯盟會,武器不能強逼友好——這對神不吉祥,於德是背棄道義,對人是失禮,齊侯必定不會如此!”

被孔夫子這麼指桑罵槐地說了一通,齊景公大爲慚愧,不得不命萊人退下了。

正式盟誓時,齊人又在盟書上加了一句話:“齊國軍隊出境,而魯國不以甲車三百乘跟隨,有如此盟!”魯國號稱千乘之國,三百乘就是其兵力的三分之一,倒也不算多。但關鍵在於,齊景公要求魯國無條件跟隨齊國出軍,這是魯國人所不能接受的。孔子見了,讓茲無還作揖後答道:“齊國不歸還我國汶陽之田,而讓我們聽從齊國命令,也如此盟!”汶陽之田原本就是魯地,兩國爲了這塊土地已爭奪了多次。藉此機會,魯國又以汶陽之田作爲討價還價的籌碼,齊景公自然也是不好反駁,只得答應了魯人。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第3張

盟會完成後,齊景公還準備設享禮招待魯定公,但孔夫子擔心再節外生枝,便委婉地對齊景公寵臣樑丘據拒絕道:“齊魯之間的典故,您怎麼不知道呢?結盟大事已畢,又要設享禮,這就是勞煩執事了。在野外享禮,違背禮法,名聲不好聽。您爲什麼不早點考慮這些事情呢?享禮,是用來昭明美德的;如果美德不能昭顯,還不如不做。”齊景公聽了這番話,也就不再強留魯人,直接送魯定公等人踏上了回國的路程。

孔子不亢不卑的舉動,終於贏得了齊景公的尊重。

盟會結束後,齊景公立刻派人將鄆(今山東鄆城東)、讙(今山東寧陽西北)、龜陰(今山東新泰西南)三處汶陽之田歸還給了魯國。

夾谷之會,孔子臨危不懼,不但破壞了齊國陰謀,還爲魯國討回了汶陽之田,堪稱魯、齊外交史上難得的一次成功。作爲執政卿,孔夫子第一次國際亮相極其完美,讓魯國上下都極爲佩服。爲表彰孔子功績,魯國還修築了一謝城(今山東寧陽東)來紀念這次會盟。

但對孔夫子來說,夾谷之會不過是次小考驗,未來還要面對更加困難的局面。

公元前498年,孔子決心要做一件大事——“墮三都”。

所謂“三都”,是指三桓家族的采邑:季孫氏的費(bì)邑(今山東費縣西北)、孟孫氏的成邑(今山東寧陽東北)、叔孫氏的郈(hòu)邑(今山東東平東南)。

周時之法,諸侯國中,大都城的城牆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國都以外城邑的城牆超過百雉(長三丈高一丈爲一雉),就被視作別有用心。可自三桓家族掌控魯國國政以來,這三座城邑成了三大家族私產。爲保住自家安身立命之所,三桓在自家采邑上大興土木,將其建設成了堪比國都的大都城。在魯國公室被長期邊緣化大背景下,三桓此舉早就被人司空見慣,不以爲怪了。

但到春秋中晚期時,意外卻在不斷髮生。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第4張

公元前530年秋,季孫氏家臣南蒯佔據費邑發動叛亂,魯國多次派兵前往平叛,卻未能攻克;公元前500年秋,因爲叔孫氏家主武叔枉殺了郈邑之宰公若藐,郈邑人侯犯據城而叛,魯國人不但遲遲不能攻破郈邑,還險些讓侯犯把郈邑獻給了齊國。三桓原本是想把采邑當作自家安身立命之所,卻不想反倒成了自家家臣的反叛基地!

南蒯之亂與侯犯之亂接連發生,讓魯國人意識到了這三座城邑城牆過於高大的危害。熟讀經史的孔夫子,對這三座城邑的危害就更是瞭然於胸:到目前爲止,還僅僅是三桓家臣據城而叛,未來哪一天三桓家族據城而叛,魯人又何以承受得起?

於是,趁着郈邑之亂剛發生不久,孔夫子順勢就提出了“墮三都”——摧毀這三座城邑的城牆。這不但是爲了防止三桓家臣再作亂,更是爲了削弱三桓勢力,避免其再度威脅到公室。

剛經歷了郈邑之亂的叔孫氏對此沒有異議,很快就主動把郈邑城牆給拆除了。

孔夫子這項新政,似乎很快就能得到落實。

可不曾想,在季孫斯摧毀費邑城牆之前,季氏費邑之宰公山不狃與叔孫氏族人叔孫輒不服,竟然率領費人造反,並率兵前往攻打魯國都城曲阜!

見費邑軍隊來勢洶洶,魯定公與三桓家主季孫斯、孟懿子、叔武急忙躲入了季氏宮殿。叛軍立刻向季氏宮殿發起了進攻,其弓箭一度射到了魯定公身邊!不過,在季氏家兵的頑強抵抗下,叛軍最終還是沒能攻破宮殿。

見敵人攻勢大爲衰弱,孔子急命申句須、樂頎二人出宮反擊,叛軍頓時崩潰。魯人趁勝追擊,在姑蔑(今山東泗水東)徹底擊垮了叛軍。公山不狃與叔孫輒二人見大事不妙,急忙逃往齊國去了。這時,季孫斯與孟懿子順勢就把費邑的城牆給摧毀了。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第5張

兩大家族采邑的城牆都已摧毀,現在就只剩下孟孫氏的成邑了。孟懿子是孔子弟子,老師都已發出指令,學生還能不遵照執行?

可就在這時,成邑之宰公斂處父卻私下找到孟懿子,與他商議道:“摧毀了成邑城牆,齊人必將能輕易入侵。況且成邑是孟孫氏的保障,沒了成邑,孟孫氏也就無法立足了。您假裝不知道,我就不摧毀城牆!”孔子墮三都,表面上是限制家臣造反,實際上卻是針對三桓勢力的惡性膨脹。作爲孟孫氏忠心家臣,公斂處父對孔子用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寧願背上違命的罪名,也要替孟孫氏保住成邑。

孟懿子聽了,也同意了他的做法。

成邑城牆沒被摧毀,很快就被魯國公室發現了。

公元前498年12月,魯定公爲此率兵圍攻成邑,但由於成邑城牆高大,魯軍始終未能攻克!“墮三都”之事進行了一大半,最終因爲成邑而功敗垂成!

雖然“墮三都”之事功敗垂成,可魯國在孔夫子治理下卻有了明顯變化:商人不敢隨意擡高物價,男女行路分道而走,路上遺失的東西沒人拾撿,四方來魯國的客人都賓至如歸……。

見魯國被孔夫子治理地如此井井有條,這讓齊景公極爲畏懼。在與大臣們商議之後,齊景公給魯國送去了八十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紋馬。收下齊國的禮物後,正卿季孫斯三天不上朝聽政,甚至郊祀典禮結束後,都不向大夫分發祭肉。

見國政荒廢到這種地步,孔子知道國事已不可爲。公元前496年,失望之極的孔夫子離開了魯國,踏上了周遊列國的旅程。

孔子爲什麼不好好做官?要辭官風餐露宿周遊列國? 第6張

從魯定公十年成爲執政卿,到魯定公十四年離開魯國,孔夫子治理魯國總共也就五年時間。五年來,孔夫子在夾谷之會時初露鋒芒,以禮治國大見成效,卻在“墮三都”之事上半途而廢。五年過後,魯國並沒有因爲孔子治國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來孔子治國,也不過如此。

但由齊景公對孔子如此畏懼來看,反證他治國確實有過人之處。只不過,孔子治國成效的真正體現,卻是在他離開魯國之後:公元前487年與公元前484年魯國分別面對吳、齊兩大強國入侵時,魯國中下層所表現出的堅決抵抗勇氣和決心,讓東周霸主夫差都心生畏懼。魯人面對強敵入侵時所表現出來的非凡精神面貌,正是孔夫子以禮治國的結果。

既然如此,孔子如能繼續執政,他能不能徹底改變魯國、讓魯國產生質的飛躍?

孔夫子一生都崇尚周公之道,而分封制、藉田制、宗法制三大制度,正是在周公執政期間完善成型。雖然這三大制度爲周人奪取天下奠定了紮實基礎,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三大制度的弊端卻使得周王室逐漸走向衰落,並最終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孔夫子崇尚周公之道,對於這三大制度也就缺乏改革的思路和決心。如此一來,魯國政局又怎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因此,即便孔子能長期繼續執政,魯國國力也難以出現質的飛躍。

期盼孔子之道能平定天下,不過是後世很多儒生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作者/欲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