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韓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韓信因爲忍受胯下之辱被後人稱之爲忍辱負重,關於胯下之辱,史書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衆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市人皆笑信,以爲怯。

大概就是說,有一個屠夫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劍你的配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而後韓信看着他,從胯下鑽出去了,市集的人就笑話他,認爲他怯懦。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我們來看看韓信當時爲什麼選擇鑽胯這種非常恥辱的事情。

《論語》裏面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韓信當時也是壯年,這時候最忌諱互相爭鬥,韓信怎麼做的,韓信“孰視之”,這個意思就是韓信盯着屠夫看,而且還是非常坦然地看,從這裏看出其實韓信並沒有怯懦的意思,反而倒是顯得正氣凜然。

面對他人的羞辱,按照普通人的反應,一般分成三種,第一種叫可戰。很好理解,就是跟那人打一架,拼個你死我活。韓信拿劍,屠夫拿刀,這打一架,難免會受傷。周圍圍了一幫人就是看熱鬧的,能幫韓信打架的也沒有。那麼韓信和屠夫真的打起來勝算怎麼樣呢?

史書上記載,韓信的軍事才能非常卓越,但是關於他的武力史書卻沒有什麼記載。韓信那時候就是個混混模樣,吃百家飯長大,所以即使屠夫說他高高大大的,其實從實際情況來說韓信的身材應該也比不上屠夫,畢竟屠夫的形象大家都知道,一般都是橫肉。如果他們兩個打起來,韓信真的未必能贏。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第2張

有人說,一個常年佩劍的人怎麼可能一點武力沒有,其實倒不是一點武力沒有。要知道,當時的項羽是非常驍勇善戰的,他的武功那是出了名的,以一己之力,把整個軍隊的武力平均值都提高了,韓信在他這邊,那點功夫根本不足語。所以在歷史上對於項羽武力記載很多,但是對於韓信,幾乎沒有。

另外還有一個疑慮的地方,在秦朝,武器刀劍管制很嚴苛,一般人沒有權利帶劍。“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芒,鑄以爲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秦朝皇帝爲了防止人民造反,把天下武器收繳了,鑄成了十二金人,以儆效尤。

韓信從出身來說也算不得高貴,他也沒有什麼權利帶真正的刀劍,但是又有人說他喜歡佩劍,這裏的佩劍到底是不是真材實料就不好說了。但是屠戶不一樣啊,你的刀不鋒利的話怎麼切肉啊,所以屠戶的刀一定是真刀。所以從這裏來看的話,韓信帶的刀,不一定真的有什麼作用,可能只是個“玩具刀”,兩個人舞刀弄槍起來,韓信還是處在下風的。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第3張

第二種,可避。這個好理解,其實就是不理屠夫,然後躲開。躲開的話,從歷史上來講,韓信本人可能就沒那麼有名了,畢竟躲開了就沒有戲劇衝突,在歷史上也就永遠是個膽小的模樣。而且,躲開就坐實了他膽小的名聲,從韓信骨子裏的那種高傲來說的話,躲肯定是不會躲的。

第三種,可從。就是服從,韓信選的就是這種。其實韓信也不是說不能和屠夫打一架,但是秦朝當時的刑律非常嚴苛,當街鬥毆很容易就被抓走。韓信要是跟他打架,打不打得贏另說,要是被官吏抓走了,恐怕就沒那麼自由了,他的一腔抱負怎麼實現呢。

另外,韓信其實這個舉動有一點譁衆取寵的味道,比起直接逃跑來說,鑽胯顯然更具有話題度,還能一時間提高韓信的知名度,按現在的話來說,韓信走的是“黑紅”的路線。

但是,歸根結底,應該還是韓信將他看作一種磨練自己心智的方式,“天將降大任與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對於韓信來說,這些算是經歷完全了,捱餓的捱餓,受辱的受辱,一個都沒落下。要是再成不了大器,只能說他命不好。

這裏要提到另一個故事,就是張良的圯下老人的故事,跟韓信這個有點相似。大概就是說,張良隱姓埋名在沂水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老人,這位老人就是黃石公,黃石公看見他就把鞋扔到了橋下去,對張良說:“你去把我鞋子撿上來。”張良當時也年輕啊,這對他來說也算是一種羞辱,但是張良想了想,算了,老人家年紀大了,於是撿起來跪着給他穿上。

黃石公一看,這小子有點意思,於是說,五天後你來這裏見我。張良當時也沒什麼事情,於是五天後去了,結果沒想到去那裏的時候黃石公就很生氣,你個年輕人怎麼來的比我還晚?於是,又說五天後來見我,這次張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是黃石公還是說,你怎麼又來這麼晚。張良沒說什麼,又過了五天,他半夜就出發了,這下子黃石公開心了,說:“孺子可教也。”然後送了他一本兵法書《太公兵法》,後來憑藉着這兵法,張良在功業上面有所成就了。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第4張

這裏的張良和韓信有異曲同工的地方,都是受辱,忍受,而後成就大業。其實也能看出二者的心胸格局很廣大。蘇軾在《留侯論》裏寫:“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蘇軾認爲,古之豪傑,一定有過人之處。匹夫受辱,拔劍而起,這不叫勇猛,真正有勇有謀的人,應該是臨危不懼,忍辱負重的,不輕易動怒的,從這裏可以看出,韓信和張良都是豪傑之士。韓信後來發達了以後,又遇到了那個屠夫,屠戶以爲自己死到臨頭了,跪地求饒,結果韓信反而還提拔了他,說要不是當年他的侮辱,就沒有現在的韓信,從這裏看,韓信是非常有肚量的。

另外,歷史還要看敘述者的主觀感情。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對很多人物的評述都是夾雜了自己的感情色彩的。對於韓信的這一事件,“孰視之”三個字其實非常重要,要是去掉了之後,那就是一個人侮辱另一個人,另一個人害怕了於是就屈服了的故事,跟現在的街頭霸凌差不多。但是加上這三個字,司馬遷的感情傾向就體現出來了,他是讚賞韓信的,所以在後世對於韓信的這一舉動也是多有誇讚。

古人總是特別推崇忍辱負重,佛家也總是說忍得一時,會有福報。現在也有句話叫“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教導人們不要太過於計較,要寬宏大量,這樣世界才能美好。話是沒錯,但人善被人欺的事情也不少。另外也有句話叫做:“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韓信也好,張良也好,或者是越王勾踐也好,那都是成功了才被人記住說是忍辱負重的。

換個角度來看,韓信沒有成功,而是落魄了,那麼史書就會記載:“信者,怯,逢屠戶辱,屈之。”還有什麼“忍辱負重”這樣的美名可言。張良呢,最多博得一個尊老的好頭銜,不出名誰能知道還有張良這樣的人。

韓信爲什麼寧願忍受胯下之辱也不願殺掉那位屠夫? 第5張

有的忍耐也並不是都有正面的作用。比如說階級壓迫,你要是下等人民,忍了,可能命就沒了。要是一些朝代造反的人被壓迫還忍了,那真的就永遠忍着吧,永無翻身之日。要是殖民忍了,民族都沒了。所以,“忍辱負重”到底是個好詞還是壞詞,還要看你是不是能做出成就。成了,就跟韓信一樣,歷史上留下美名,敗了,那就是永遠的恥辱。

在現代社會,其實一些小事忍忍過去也沒什麼,但是要是真的面臨韓信這種事,估計現在也沒幾個人忍得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