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夷陵之戰時,曹丕爲何沒有聯合蜀漢滅掉東吳?

夷陵之戰時,曹丕爲何沒有聯合蜀漢滅掉東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劉備發動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夷陵之戰。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之後,劉備爲奪回荊州,於221年率兵向東吳進軍,夷陵之戰爆發。值此之時,劉曄建議曹丕趁機攻打建業,和蜀漢瓜分東吳,但曹丕並未採納。看起來,曹丕似乎錯失了一次良機,實際上並非如此,曹丕之所以沒有采納這個建議,是由於當時情況太過複雜,對於曹魏來說並非出兵之良機。

夷陵之戰時,曹丕爲何沒有聯合蜀漢滅掉東吳?

劉曄提出建議的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魏在襄樊交戰自己,派兵襲取荊州,關羽被擒殺。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於該年正月病逝,其子曹丕即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漢獻帝禪位,曹丕篡漢稱帝,是爲魏文帝,漢朝至此滅亡。

魏皇初二年(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屬地傳言漢獻帝已經去世,於是劉備爲漢獻帝舉行喪禮,尊諡漢獻帝爲孝愍皇帝。同年七月,劉備爲奪回荊州,爲關羽報仇,親率數萬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來攻,於是遣使求和,但被劉備拒絕。同年,劉備攻破東吳巫口和姊歸兩地。

黃初三年(222年)正月,孫權給曹丕上書,表示自己將出兵迎敵,並向曹魏稱臣,侍中劉曄認爲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臣,因而建議曹丕趁機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但這個建議被曹丕拒絕。

曹丕爲何不趁機進攻東吳

對於曹丕拒絕劉曄的建議,大部分人認爲曹丕乃是錯失良機,不過我認爲,曹丕可能是綜合考慮多方面原因之後,才放棄了出兵的計劃。以當時的情況來講,對於曹魏出兵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夷陵之戰時,曹丕爲何沒有聯合蜀漢滅掉東吳? 第2張

1、兩帝並存,曹丕不太可能和劉備聯手。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此時的天下相當於擁有兩個皇帝,而且雙方都稱呼對方爲反賊,曹丕由於禪位應爲正統,但劉備卻擁有漢室宗親的身份,而且以漢室繼承人的身份自居,如果沒記錯,這種現象在三國之前是從未出現過的。這種情況下,曹丕根本不太可能與劉備聯手進攻東吳。

孫權已經主動臣服

2、東吳主動臣服,曹魏無出兵理由。早在曹操尚在時,孫權便已經向曹操稱臣,曹丕繼位之後孫權依然主動稱臣。在兩帝並存的情況,孫權的態度本就很重要,孫權能夠主動稱臣,曹丕自然是極爲高興的,這種情況下,在敵人進攻自己臣子的時候,自己不去幫忙,反倒進攻臣子,非但於理不合,且師出無名。

曹丕深知“攘外先安內”

3、曹魏內部不穩,曹丕不敢貿然出兵。曹丕剛剛篡漢不久,內部本就不穩,而他在軍方又素無威望,要他貿然出兵,顯然不太可能。曹魏內部矛盾本就比較嚴重,在曹操剛剛去世之後,許多矛盾便迅速冒出水面,正如《晉書宣帝紀》所載“魏武薨於洛陽,朝野危懼”,臧霸所部和青州兵擅自離去便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直到將軍內主要骨幹全部替換成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曹丕這纔等於坐穩了位置。

夷陵之戰時,曹丕爲何沒有聯合蜀漢滅掉東吳? 第3張

軍隊調動並不容易

4、軍力調動困難,應對時間有限。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曹軍主力便來回折返於孫權和馬超兩線,尤其是漢中之戰後,曹魏主力便一直駐紮在陳倉、長安一線,曹操發喪之後夏侯尚又帶着中原之兵護送曹操靈柩返回鄴城安葬,曹丕就算想要進攻孫權,“西兵東調、北師南來”,短時間內抽調大軍也並不容易,貿然興兵伐吳顯然不太理智。

綜上所述,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曹丕貿然出兵伐吳很有可能會將自己置於更危險的境況中,按兵不動或許會措施一次良機,但坐山觀虎鬥,尋找最佳時機,卻也不失爲一個穩妥的辦法。只是他或許沒有料到,夷陵之戰會結束的如此之快。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