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三面受敵時,爲什麼沒有向元朝投降?

朱元璋三面受敵時,爲什麼沒有向元朝投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公元1361年,這一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應該是起義過程中最困難的一年,朱元璋本可以在南京養精蓄銳,但天下形勢瞬息萬變,此時他已是三面受敵,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壓力,三面敵軍分別是長江上游的陳友諒、下游的張士誠以及北方的元朝,對手個個都比他強大,“朱家軍”危在旦夕,朱元璋需要儘快做出決斷。

至於上游的陳友諒,本來信誓旦旦要打敗朱元璋,結果在在龍灣一戰中被伏擊,陳友諒也算一方霸主,哪裏受得了這種侮辱,回去之後無時無刻不想着報仇,雖然在“龍灣之戰”中損失慘重,但陳友諒很快恢復元氣,一年之後的1361年,陳友諒已經重整旗鼓,隨時可以組織大軍向朱元璋發起進攻,對於朱元璋來說,防備上游的敵人,一時都不能放鬆。

長江下游的張士誠,雖然沒有陳友諒那麼大的野心,但他的思想搖擺不定,一會稱王,一會又向元朝稱臣,和陳友諒還保持聯繫,張士誠的軍事實力不一定比朱元璋強多少,但他盤踞浙西富庶之地,而且這裏人才匯聚,只要張士誠有心對付朱元璋,很快就能組織起力量,朱元璋也要防着他,張士誠也隨時都會變成要他命的敵人。

朱元璋三面受敵時,爲什麼沒有向元朝投降?

北方元軍這一年取得節節勝利,收復了紅巾軍佔領的山東全省,這麼一來,朱元璋的勢力範圍就和元朝直接接觸,對於元軍來說,張士誠算是半個自己人,陳友諒還在更遠的南方,元軍只要再有進一步的行動,征討對象一定是朱元璋,更要命的是,此時元軍的首領是察罕帖木兒(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父親原型),他在面對起義軍的戰鬥中,還未嘗一敗。

面對如此大的壓力,朱元璋選擇了妥協,他準備向元朝投降,這在朱元璋起義的20多年時間裏,是絕無僅有的一次,此時朱元璋已經成了氣候,手下不僅是十餘萬大軍,還有各地慕名而來的名人謀士,假若朱元璋這次真的投降成了,也許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罵名。

朱元璋可不是想想而已,他是真的打算投降,而且派人把書信送到了元大都,元朝當然願意看到這樣的局面,於是派人南下,準備接受朱元璋的投降,甚至擬好了封賞的公文,連官服官帽都給帶了去,不過元朝官員沒有直接去南京,而是先到達張士誠勢力範圍內的杭州,然後等南京那邊安排好了在過去,結果元朝官員在杭州一待就是一年,一直沒接到朱元璋的通知,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三面受敵時,爲什麼沒有向元朝投降? 第2張

原來自朱元璋決定投降元朝的那一刻起,他手下將士、謀臣無不反對,但爲了保存實力,朱元璋只能選擇走這一步,總比被消滅掉了要好,這是朱元璋被迫做出的選擇,當然不是心甘情願,羣臣的不斷阻撓,是朱元璋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思想也開始動搖並猶豫,所以一直把元朝官員晾在杭州。

就在朱元璋猶豫不決之際,一位普通人給他寫了封信,此人是浙東葉兌,葉兌此時雖無官無爵,又是一介布衣,他和劉基、宋濂等人是老鄉,才華也不亞於劉基等人,浙東才人大都被朱元璋招致麾下,爲他所用,葉兌也時常聽說朱元璋的爲人,斷定他將來可以成爲一代明君,於是就在這一特殊時期寫了一封信給朱元璋,信中所寫正是朱元璋打天下所需要的《武事一綱三目》。

“一綱三目”中的“一綱”就是告訴朱元璋不能投降元朝,他在信中建議:定都南京,北面拒絕察罕帖木兒的招降,南面攻打張士誠,撫慰佔據溫、臺的方國珍,直取浙江的其它地區和福建,開拓江西和兩廣,進攻,則可以跨越兩淮而北伐;退守,可以劃江而固守……"朱元璋見此信如夢初醒,果斷接納建議,並且馬上通知還在杭州的元朝官員過來,來到南京就把他們殺掉,以此表明繼續對抗的決心。

朱元璋三面受敵時,爲什麼沒有向元朝投降? 第3張

朱元璋在危急中度過了這一年,這一年朱元璋做好了充分準備,但陳友諒沒有再來襲擾,張士誠也還是按兵不動,元軍由於內部爭鬥,征討紅巾軍的行動也擱置,正所謂時事變幻無常,這一年之後,察罕帖木兒去世,元軍沒了可以再領兵南下的將領,朱元璋得到喘息,而後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戰勝陳友諒,確立了霸主地位,後面打天下就是一馬平川。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