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一生戎馬,不辭勞苦,爲蜀漢恪盡職守,被後人譽爲忠臣的典範。諸葛亮善於謀略,精於用兵,先受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隨劉備南征北戰,建立蜀漢政權。又受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對於劉備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前後出師表,展現其克復中原,興復漢室的決心,六出祁山,諸葛亮踐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諾言。諸葛亮的北伐可謂感天動地,由此諸葛亮忠臣良將的影響也深深的烙在後人的心裏。

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麼

然而事不隨人願,諸葛亮因年事已高,日夜操勞,爲蜀漢殫精竭慮,與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享年五十四歲,劉禪追諡其爲忠武侯。諸葛亮死前留下遺命:不得發喪,並且口中要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諸葛亮爲何要求死後要口含七粒米呢,筆者以下簡要分析。

首先諸葛亮認爲口含七粒米可以鎮住他的靈魂不離開,將星不隕落,以此騙過司馬懿,使其不敢來犯。古代人多奇謀異士,善於五行八卦,對於星象也頗有研究,能人異士可以通過夜觀天象看到自己的將星,也可以看到別人的。當一個人即將死去的時候,他的將星就會隕落。

司馬懿也善於夜觀天象,也能洞察諸葛亮的將星,諸葛亮正是想通過“口含七粒米,腳下一盞燈”這種法術來將自己的魂魄留住,至於爲何要七粒米,古代的神鬼觀念認爲,七天是雪亮的一個輪迴,星盤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重要的代表。這樣就能保證將星不隕落,司馬懿也就無法看出諸葛亮死亡,魏軍也就不敢輕舉妄動。可憐諸葛亮生前爲蜀國操心,死後也要盡忠職守。《三國演義》中曾這樣記載:

又囑咐楊儀曰: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體坐於龕中;以七粒米,放吾口內;腳下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

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其次口含七粒米也是古代人死後舉行的一種儀式。古人相信,人死後靈魂就會離開身體,但是爲了挽留死去親人的靈魂,以便能夠多看親人幾天,完成守孝送葬的禮節,古人通常會在死去親人嘴裏含七粒米,古代人又把這種禮節稱爲含“飯”,也就是不管嘴裏含的什麼都叫飯,有時也把珠、玉、穀物等放在嘴裏,根據死者的身份不同而不同,現在人多在嘴裏含銅錢,這些都是喪葬禮節。史料中也曾記載:皇帝飯以玉,諸侯飯以珠,醫生飯以米。諸葛亮不是諸侯因此口中含米。言外之意就是希望死了的人就如同活着一樣。諸葛亮也就是用這種障眼法,騙過了司馬懿,蜀軍才得以安全退入漢中。古人關於“含飯”的記載如下:

君用樑,大夫用稷,士用稻;天子含食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再次口中含七粒米意喻對死去人的尊重,也是爲了讓靈魂通過冥界時有錢可用。兩漢魏晉時期,人們對於死者極其尊重,即便是現在也有“人死爲大”的說法,其一也就是人死這件事情的最大的事,什麼事情都要靠邊站,其二死者是最應該敬重的人,所有人都不得冒犯死人。在兩漢時期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也就是對待死者要如同對待其生前一樣尊敬,《三國演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此觀念的影響,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生者對與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想通過“六丁六甲”之術,在他死後,能將將星保持不隕落,以防司馬懿看透事實

諸葛亮死後爲何要口含七粒米?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雖然口中含米不能保證將星不落(其實也沒有將星),但諸葛亮用心良苦,時刻想的全是蜀漢的安危,確實值得後人敬佩。劉備所能得知此事,必能欣慰!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死後口含七粒米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