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巡:文人出身當過縣令,他是怎麼成爲凌煙閣功臣的?

張巡:文人出身當過縣令,他是怎麼成爲凌煙閣功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張巡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張巡在“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他也只不過是一個縣令,而當安祿山的叛軍在攻城略地之時,毫無帶兵經驗的張巡卻招募潰散的唐軍據城堅守,以極少的兵力牽制住了安祿山叛軍的大量有生力量,並且給予叛軍沉重的打擊。就是這麼一個文弱書生,依靠自己的錚錚鐵骨,在兩場戰役中給叛軍沉重打擊,有效地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這兩場戰役給唐軍換來了調兵遣將的時間,從而使得唐軍能夠迅速地平定叛亂,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張巡用自己的生命爲唐朝續命了近百年,在唐宣宗的時候,張巡終於被繪像凌煙閣。

張巡雖是文人出身,但他通曉兵法, 從小就志向高遠,開元末年時考中了進士,但之後的仕途卻不怎麼順利,一直在縣令這個級別上徘徊。當時楊國忠當權,很多人勸張巡去巴結楊國忠,但張巡嚴詞拒絕,並斥責楊國忠爲國之“怪祥”。從這件事上我們就能看出張巡真的是心高氣傲,而張巡的這個性格特點也就決定了他之後的人生走向。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降了叛軍,而此時的張巡正是楊萬石的手下,在真源縣做縣令,楊萬石強迫張巡做自己的長史,而且讓張巡負責迎接叛軍,張巡自然不答應,率領自己的部下哭祭玄元皇帝廟。當初唐高宗李治曾親自到真源縣祭祀老子廟,並封老子爲玄遠皇帝,張巡在真源縣哭祭玄遠皇帝廟,就是表達自己的忠君之情,告訴世人自己是以忠義爲已任。之後張巡就舉起了義旗,走上了他的抗戰之路,由此也拉開了雍丘保衛戰的序幕。

張巡:文人出身當過縣令,他是怎麼成爲凌煙閣功臣的?

張巡在雍丘地界上遇見了另一支唐軍,這就是單父縣縣尉賈賁所率領的部隊,兩支軍隊合起來人數也只有兩千餘人,這點人馬不足以成大事,但是很快的機會就來了。當時雍丘縣縣令令狐潮投降了叛軍,並抓了一百名唐軍俘虜準備問斬,但這一百多俘虜趁令狐潮出城之際奪取了縣城。張巡抓住時機率軍進入了縣城,並以此爲據點抗擊叛軍,兩千多人馬在野外跟叛軍交戰的話,一個回合就會被叛軍擊潰,但是如果有了城牆的爲依託,效果就不一樣了。

進入縣城之後張巡將令狐潮全家斬首,以展示自己誓死抗敵的決心,而得到消息的令狐潮帶領4萬多叛軍圍攻雍丘,賈賁出城迎敵結果戰死,剩下的士兵便推舉張巡爲統帥,領導雍丘軍民抗敵。因爲賈賁剛剛戰死,張巡料定叛軍必然輕敵,便親率一千士兵從城門各處分兵出擊,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第二天叛軍再次大舉攻城,用於攻城的攻城塔多達數百架,但唐軍早有準備,在攻城塔靠近城牆時,唐軍向城下投擲易燃物,並縱火燒塔。在此後的60余天裏,張巡率軍擊退叛軍數百次進攻,叛軍對這個彈丸之地的雍丘城是一籌莫展,甚至令狐潮也差點被俘。

血戰睢陽,玉碎睢陽

此時雍丘附近的縣城不是被叛軍攻克就是望風而降,雍丘隨時有變成孤島的危險,張巡權衡利弊決定放棄雍丘,轉戰睢陽,由此拉開了可歌可泣的血戰睢陽。張巡在雍丘的事蹟已經傳到了睢陽,睢陽太守許遠聽聞張巡來了,非常高興並主動地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張巡,而張巡馬上就將自己的能力展現了出來,當時叛軍來攻,張巡率軍出戰,這一戰唐軍斬首數萬,叛軍的屍首遮蔽了汴河河面,最後叛軍被迫倉皇撤退。

此時的皇帝特聽聞了張巡的英名,便拜張巡爲河南節度副使,然而此時卻發生了耐人尋味的一幕,爲了表彰將士,張巡特向自己的上級河南節度使李巨請撥一批空白告身和金銀財寶,告身其實就是委任狀,而空白告身便於隨時將有功人士的名字填上去,是用了激勵士氣的。然而李巨卻只給了張巡三十張低級別的空白告身,金銀財寶則一分沒有,爲此張巡還專門寫信責問李巨,但李巨不置可否。

張巡:文人出身當過縣令,他是怎麼成爲凌煙閣功臣的? 第2張

安祿山被長子安慶緒殺死之後,叛軍調整了戰略部署,開始將目光轉向了東南方向,安慶緒派遣大將尹子琦率軍十餘萬圍攻睢陽,意圖一舉攻克睢陽城。張巡聽聞之後殺牛擺宴,宴請將士,並表示自己爲將士們所得到的功勞與獎勵不對稱而慚愧,再一次表達了自己誓死守城的決心,此舉極大的鼓舞了守軍將士的士氣。城外圍攻睢陽的這支叛軍的主力部隊,其中有很多是胡人,儘管之後張巡多次大敗叛軍,但此時睢陽仍在叛軍的圍攻之中。

此時睢陽城內的糧食逐漸不夠用了,當初睢陽城爲禦敵曾經存儲了六萬斛的糧食,足夠支持一年之用,但在睢陽被圍之前,河南節度使李巨曾下令將睢陽儲量的一半分給濮陽和濟陰,結果糧食剛到濟陰,濟陰就降敵了。期間張巡曾多次派人向各路唐軍求援,但都沒有得到迴應,最終張巡只得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殘酷的顯示,最後叛軍向睢陽發動了最後的猛攻,當攻入城內時發現了只有數百名餓得皮包骨頭的唐軍,而張巡最後也被叛軍處死。

睢陽保衛戰對唐王朝的意義

河南節度使李巨及當時其他唐軍之所以不重視張巡的睢陽,是因爲當時的唐王朝的注意力不在東南方向,當時長安、洛陽兩京被叛軍佔領,收復兩京是唐軍的重中之重,當時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都向這個方向轉移。當時唐朝的西北地區正在被吐蕃蠶食,而吐蕃佔領西北地區之後就能威脅到唐朝腹地的安全,但面對如此情形,唐軍都無暇西顧,更不要說把精力轉移到東南方的睢陽這麼一座孤城了。睢陽是保衛唐王朝東南方向安全的一座關鍵重鎮,但當時的人們卻沒有意識到睢陽的重要性,尤其保衛東南的安全對唐王朝意味着什麼,也沒有人能夠意識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朝北方陷入了戰火之中,是南方的糧食和稅收支持着唐王朝平定了叛亂。“安史之亂”後北方出現了藩鎮割據,而南方多數藩鎮是臣服中央的。因爲北方的那些藩鎮勢力要麼是安史舊將,要麼是在平定叛亂中成長起來的野心家。因爲南方沒有經歷過多的戰火,所以南方既沒有安史舊將,又沒有這些野心家,這就使得南方的生產力沒有遭到破壞。張巡領導的睢陽保衛戰有着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可以說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後,還能挺立一個半世紀,這與南方的穩定息息相關,而南方之所以能夠穩定的首席功臣就是張巡。

張巡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的軍事素養卻十分過硬,並且有着超前的思想,他將士兵分配給各個將領,任由將領們按照其自己的意志來練兵,在戰場上他也是這樣,只給將領們下達目標任務,具體的戰術也不加干涉。因爲叛軍本身是形態多變的,戰場上的戰機更是稍縱即逝,所以只要大的戰略方向是對的,基層指揮官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現既定目標。此外張巡還十分了解士兵的心理,他知道怕死是人的本能,所以他督戰的時候只是畫一條線,當前線有潰退下來的士兵,他沒有立即斬首,而是激勵士兵,告訴士兵我就在這裏,請你們回去奮勇殺敵。

睢陽保衛戰中張巡兵力最多的時候也不過萬人,但是他牽制了數十萬叛軍,並殺傷十幾萬敵軍,最重要的是敵軍在這個戰場上喪失最寶貴的時間。就在睢陽城被攻克後不久,洛陽城被唐軍光復,安慶緒逃跑,從此之後叛軍再也沒有能力對江淮地區用兵,雖然睢陽城最後沒能守住,但是張巡以空間換取了唐軍最需要的時間,從這一點上來說睢陽保衛戰是成功的。張巡的美名也是在民間流傳着,人們也爲他設置了私祭,而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的畫像進入了凌煙閣,獲得了與他功勳相匹配的歷史評價。

在這兩場戰役中,張巡將虛與實、攻於防完美地結合起來,每次出擊都是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給我們留下了像“草人借箭”等諸多充滿智慧色彩的故事,他的這一系列城市保衛戰,也是我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