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建文帝真的無將可用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明成祖朱棣是我國史上唯一一位能在大一統王朝成功造反的王爺,而且還是在開始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對於朱棣能贏得“靖難之役”的勝利,擊敗建文帝登基,後世普遍認爲其中一個很大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爲了子孫能穩坐江山而屠戮了太多開國功臣,其中不乏很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導致建文帝“無將可用”,最後連李景隆這等草包也能擔任大將,頗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爲先鋒”的感覺。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但事實真的如此,建文帝真的是“無將可用”嗎?

如果拿建文帝時期的武將與猛將如雲的明朝開國時期相比,自然是比不過的,但也絕對不是無可用之才,只是建文帝的用人水平確實不怎麼樣,重用了不該用的人,同時又把該用的人用錯了。

耿炳文

耿炳文是洪武時期的老將,曾屢立戰功,是少有的沒有被屠戮的開國武將。雖然在靖難之役時耿炳文已經是65歲的高齡,不過他是當時朝中最有資歷和威望的武將了。在靖難之初,建文帝任命耿炳文爲北伐燕王朱棣的統帥,領兵30萬。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2張

耿炳文像

按理說任命耿炳文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爲主帥這個決定也算是合理,只是年少的建文帝忽略了一點,爲什麼當年朱元璋屠戮了那麼多功臣名將,卻要留下耿炳文呢?

這是因爲耿炳文是一名善於防守而不善攻的將領,朱元璋把他留下對穩固大明江山有好處同時又不會構成很大的威脅。對於守城,耿炳文的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當年就是他擋下張士誠的不少猛攻,極大地牽制住張士誠的兵力。不過他的進攻能力與他出色的防守能力相比,就顯得太平庸了。建文帝讓他主動出擊,同時對手還是出色的將領朱棣,最後耿炳文還是敗給了朱棣。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3張

耿炳文即使比不上徐達、常遇春、藍玉等開國名將,也算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優秀將領。他絕非無能之人,如果建文帝能再給他多點時間,讓他成功收縮戰線,起碼固守不成問題。關鍵在於建文帝沒有了解清楚屬下的優劣處,沒有讓他們發揮出自身最大的優勢,怎能不敗。

李景隆

李景隆是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經翰林學士黃子澄推薦,建文帝讓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任北伐統帥之職。建文帝和黃子澄他們認爲虎父無犬子,對李景隆寄予厚望,讓他統領五十萬大軍,希望他能一舉殲滅朱棣的燕軍。

朱棣在得知對方的新主帥是李景隆後,卻顯得非常高興:“李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4張

李景隆像

事情證明,李景隆並沒有讓朱棣“失望”,他在靖難之役的表現確實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草包。他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屢戰屢敗,還自己丟下大軍落荒而逃,葬送了幾十萬大軍,極其荒唐,從這以後朝廷的南軍和朱棣的燕軍雙方的攻守之勢也開始轉換了。

而犯下如此大錯的李景隆,竟然沒被處斬。當時李景隆被撤職返京後,朝中曾有多名大臣聯名上書要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可是建文帝對此一概不聽,不但沒有誅殺李景隆,甚至還讓他繼續領兵守護京城。事實證明這又是建文帝的一步臭棋,日後當朱棣的大軍到達京師時,手握重兵的李景隆,卻直接在金川門打開城門投降,迎燕王進京。

如果說建文帝使用耿炳文的失敗有點背,那他任命李景隆爲統帥就絕對是最大的敗筆。對一個只會紙上談兵,並無實戰經驗的人,居然能讓他擔此大任,還領兵50萬。除了黃子澄以外,建文帝背後還有多少讒臣讓他任命李景隆,我們無從得知,只是建文帝最終能同意這個愚蠢的決定,那就是他無法洗刷的昏招。

更可笑的是當李景隆大敗而逃以後,連舉薦人黃子澄都恨不得把李景隆碎屍萬段的時候,建文帝還一錯再錯,把這樣的“定時炸彈”留在身邊。最後真應驗了朱棣的說法,用李景隆,是“自坑之矣”。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5張

盛庸

盛庸本是洪武時期的都指揮,在靖難之役時先後任耿炳文和李景隆的參將。在李景隆一敗再敗,一直南逃之時,盛庸整合殘兵敗將,死守濟南,讓燕軍圍攻三月不下,並乘夜奇襲,大敗燕軍。自此以後盛庸才得到建文帝的注意,並正式被任命爲平燕將軍。

本是參將的盛庸在成爲主帥以後,可是替南軍一雪前恥。在濟南一戰大勝以後,又在東昌擊敗朱棣,還斬殺了朱棣多名將領。這位之前名不經傳的參將讓久徵沙場的朱棣吃盡苦頭,使燕軍一度陷入困境,可惜在後面的持續交戰中,盛庸逐漸不敵,南軍大勢也是每況日下。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6張

任命盛庸爲主帥,可以說是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上最正確的軍事決定。不同於對李景隆的麻木信任,盛庸在濟南大捷以後纔得到建文帝的信任。而盛庸雖然本是名不經傳的參將,可是他卻在危難之際展示出自己卓越的軍事能力,雖然在與朱棣交戰後期逐漸有所不敵,但總體來說也是互有勝負,盛庸最少也是一位合格的將領。如果在李景隆葬送幾十萬大軍之前,在南軍還有絕對優勢之時,盛庸就是被任命爲南軍主帥,或許最終結果會完全不同,當然歷史並沒有如果。

徐輝祖

徐輝祖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的長子,不過他與同爲名將二代的草包李景隆不一樣,他可是有真才實學的,除了盛庸以外,他也是燕軍非常忌憚的將領。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7張

徐輝祖像

在靖難之役中,徐輝祖曾於白溝河之戰中率軍殿後,成功掩護李景隆撤退,全師而退,後又在齊眉山大敗燕軍,還斬殺了朱棣的幾名驍將,一時南軍士氣大振,燕軍陷入窘境。

不過在獲得大勝後,徐輝祖再也沒有大展身手的機會,因爲在他大勝後不久就被朝廷召回京師,理由居然是“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徐輝祖被調走後,燕軍乘勢作出反攻,總兵何福被迫撤退,淮北軍陷入孤立無援之勢,最終也被燕軍大敗,從此局勢再度逆轉,南軍這邊可以說是大勢已去。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8張

雖然建文帝在前期用人方面的失誤讓南軍消耗了不少的兵力,喪失了大好優勢,但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機會扳回一城。在徐輝祖領兵大敗燕軍時,他一度有機會乘勝追擊,擴大戰果,扭轉局面,可是建文帝竟然選擇在這個時候召回了徐輝祖。“燕軍已兵敗,京師不可無良將”的理由只是朝廷的一種說辭,怕真正讓建文帝忌諱的是徐輝祖是朱棣妻弟的關係,這其中怕是又受到了朝中的讒言影響。

其實對於徐輝祖的忠心,建文帝完全是杞人憂天。因爲在朱棣正式造反之前,徐輝祖便察覺到異常,還多次向建文帝建議扣留朱棣的兒子做人質,徐輝祖的舉動可以說是爲了建文帝大義滅親了。只是後來因爲建文帝聽信了黃子澄等人的意見,怕這樣做會“打草驚蛇”,最後才作罷。而在朱棣造反以後,徐輝祖也是不遺餘力的領兵作戰,還取得了大勝。可是建文帝不能明辨是非,還聽取了朝中的讒言,在關鍵時候調走了徐輝祖,等於自斷一臂。不得不說,這真是建文帝一而再,再而三的“爛操作”,把原來的一副好牌徹底打爛了。

建文帝是因爲無將可用才敗給朱棣的嗎 事實證明並不是這樣的 第9張

結語:

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徐輝祖這四人都是靖難之役中曾與燕軍交手的將領,但建文帝對這四位將領的使用,只有盛庸的安排算比較合理,而其他三位要麼他是沒能發揮出將領的長處,要麼是把重任放在了一個草包身上,又或者是忌憚有才能的人選,把他臨時調走。四位將領,用錯三位,在朝中更是寵信黃子澄、齊泰等腐儒無能之輩,昏招頻出。

建文帝雖爲人宅心仁厚,但用人水平確實有限,按照他的用人方法,估計兵仙韓信在他手下也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在這點上建文帝他比不上朱棣,與漢高祖劉邦相比更是差之甚遠。按照他的領導水平,就算在大好優勢的情況下被翻盤了也不冤,他算是把一副好牌徹底打爛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