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清朝最怕文字獄,爲什麼【儒林外史】沒被查禁

清朝最怕文字獄,爲什麼【儒林外史】沒被查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 清廷沒有查禁《儒林外史》

魯迅先生說得好:“《儒林外史》一書‘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師官、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象,如在眼前’。”這樣的小說,以現在的角度看,貌似不利於維護統治秩序;但當時的評論家卻深刻地指出,恰是這樣暴露性的作品,足以“振興世教”(惺園退士《儒林外史》·序)。

文人最怕文字獄,而清朝的文字獄最厲害,許多小說被清廷和地方政府查禁,《儒林外史》從來不在其列,此中道理值得玩味。

清朝最怕文字獄,爲什麼【儒林外史】沒被查禁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知何處”,自古文人走向仕途的唯一途徑就是“科舉”,所謂“學而優則仕”,可是出仕之後呢?是爲貪官貪吏,還是造福百姓?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詩篇,告誡世人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然而我們終歸走不出爭名逐利的怪圈。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發掘出一個人內心最真實的東西,幫助他成爲自己所希望成爲的那個樣子。“本不求功,功成;本不逐利,利就。”山有山的胸懷,水有誰的境界,知道自己的位置與最終的追求,無論處在何種環境,內心都應“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保持初心,一直善良下去……然若都像《儒林外史》中的那些“僞儒”一樣,封建的八股科舉令其變得虛僞,甚至於瘋瘋癲癲,便是教育腐朽的笑話了!

清朝最怕文字獄,爲什麼【儒林外史】沒被查禁 第2張

全書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用極大的熱情塑造了一個王冕的形象。這位真儒名士歷史上確有其人,作者經過加工潤色,把他刻畫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讀書人,從而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王冕從小孝順父母,長大一些又自學畫了些無骨花卉的絕活,“買些好東西,孝敬母親”。他少年聰慧,“年不滿二十歲,就已經把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一不貫通”。他能詩能賦,畫畫一流,卻不巴結權貴,反而對那些附庸風雅想結交他的人委婉謝絕。

他淡泊名利,對待八股取士這個問題,他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法定的卻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

他個性率真,是個性情中人,看到楚辭中屈原的衣冠,便自制了一套穿戴好,“趁着柳暗花明時節,把一乘牛車載了母親……口裏唱着歌曲,在鄉村鎮上,以及湖邊,到處玩耍,引得鄉下孩子們三五成羣根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只有心靈自由的人,纔有此灑脫豪放的舉動,這和我認識的一位老師何其相像。

清朝最怕文字獄,爲什麼【儒林外史】沒被查禁 第3張

老師博學多才,不僅詩文好,書法繪畫也很棒。他淡泊名利,不趨炎附勢,因此受到當地那些“僞君子”的排擠,可他依然堅持原則,秉持一顆正義之心,贏得了大家的尊重!相比那些腹中沒有半瓶墨水,卻自稱“詩人、作家”,走路鼻孔沖天之流,老師纔是儒林中的鳳毛麟角,是真君子!

(二)王冕的故事無疑爲文人樹立了一個榜樣,而“范進中舉”卻是一件可笑又可悲的事情

范進從20歲開始考科舉,直到54歲才考中舉人,其恆心和毅力值得佩服,是個堅持理想的好同志。怎奈當心心念唸的幸福終於來臨,卻因心裏承受能力不佳,導致歡喜至瘋、樂極生悲,令人唏噓!這也恰恰說明,封建科舉、應試教育,已經變爲一條看不見的鎖鏈,緊緊地束縛住讀書人的心靈,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一旦爆發,便如斷線的氫氣球,終於在深空爆炸……其實無論是范進還是周進,他們之所以癡情於科舉,無非是爲了個人的升官發財。

事實上范進中舉才兩個月,什麼房產、田地、金銀、奴役等不請自來,難怪范進之流削尖腦袋也要往科舉的縫縫裏鑽,可見他們受此毒害有多深!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現在教育的悲劇。應試教育造就了一羣自私而無用之人,他們“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寫一些無關痛癢的詩文,拿着“文憑”大吃大喝,無視身邊的弱小,輕視他人的付出,鄙視草根,攀附權貴,以爲出幾本書寫幾個字就是“大家”,殊不知此舉可笑之極。

那些在范進中舉前後所表現出不同嘴臉的人,滿腦子功名,十足一個個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更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爲女婿范進母親做法,立馬屁滾尿流、屁顛屁顛地安排起來,恰是當前一些人的縮影……

(三)科舉制度不僅培養了一批庸才,還豢養了一批貪官污吏

進士王惠上任知府第一天,不是詢問當地的民生、治安,不去詢問案件冤情,而是瞭解當地特產,查詢各類案件中所牽扯的各種關係網,有沒有可以通融的地方;另特製了一把頭號庫戥,傳衙門中人將錢財歸功……從此,整個衙門不見辦案之人,只聞算盤之聲,上樑不正下樑歪,一個個鑽到錢眼裏,衙役和百姓戰戰兢兢,噩夢連連,而當朝廷來考察政績,竟一致認爲他是“江西第一能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這些社會蛀蟲,毒害的是整個社會。他們令胸懷天下,心存正義之人不能施展才華,一旦發現便進行排擠並打擊報復,導致人性墮落: 科場得意便是才能出衆;科場失意的你儘管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顏淵、曾參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無能。大戶人家講的升官發財,貧賤儒生研究溜鬚拍馬,殊不知儒林的墮落,便是社會的墮落。

讀書,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如何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爲自身的力量,在於個人的認知和修養。

《禮記·大學》裏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們不要求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理想,只要我們的教育能令讀書人明白,如何才能做一個正心、修身之人,便是教育之幸事,國家之幸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