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棉花竟能做盔甲,而且效果拙劣,日本最清楚了

棉花竟能做盔甲,而且效果拙劣,日本最清楚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洪武元年(1368),開基建國的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甩開膀子施行一樣治國大招:全民種棉花。

自此以後,滿目瘡痍的大明全境,到處都是這般折騰:全國五畝地以上的家庭,至少家家種半畝棉花。朝廷特派的官吏走遍各省,挨家挨戶教着種。種的好的家庭重獎,敢不種的卻要坐牢。效果更立竿見影:元朝時還是奢侈品的棉花,從此產量暴漲,棉衣棉布更是走進千家萬戶。一窮二白的大明經濟,硬是被霸氣帶動起來。不過連朱元璋自己都沒想到的是,這個奇葩國策不止“富國”,而且還“強兵”。

隨着棉花產量激增,外加棉紡工業的日益紅火。軟軟的棉花,竟成了明清兩朝軍隊的新寵,潛移默化的催生了一場裝備革命,在之後五百多年的戰爭裏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惹眼的,就是一款火速風靡的盔甲:棉甲。

一:防護強大的棉甲

棉花能用來做盔甲?這件事,七十年前抗日戰場上的老兵們,就很有發言權。

那時的敵後抗日遊擊隊,常喜歡用一種叫“棉被桌”的神器:三牀以上的棉被浸溼,棉被間鋪好土,捆到倒扣的八仙桌上,就能硬接五十米外的日本步槍子彈。八路軍老兵郭進財更證實:頂着“棉被桌”被子彈打中時,會“感到背部遭受了一下痛擊”,“(子彈)停留在距離他背部十釐米的地方”。棉花,就有這救命的防護力!

棉花竟能做盔甲,而且效果拙劣,日本最清楚了

其實,以棉花爲材質的棉甲,元朝時就已出現。待到明代棉紡生產突飛猛進,棉甲的工藝也更成熟,以《涌幢小品》記載,把七斤棉花浸透踏實後,包裹上鐵片縫進夾襖,外面用銅釘固定布面,一件棉甲就能製成。精銳騎兵部隊,更有棉花包裹鐵絲網牛皮,形成多層防禦的“暗棉甲,”比起宋元年間各式鐵甲來,堪稱成本低廉,迅速裝備部隊。

而性價比更高的,卻是棉甲的防禦效果,尤其擅長防禦冷兵器。隆慶年間,明朝名將馬芳,率領部下對韃靼發起“搗巢”戰役時,麾下的精銳都是清一色的“暗棉甲”裝備,殺得韃靼“邊外野草盡燒”。明末崇禎年間,爭議名將袁崇煥在廣渠門浴血阻擊後金八旗時,身穿“暗棉甲”的他全身多處中箭中刀,卻是“重甲難透”,靠這強大防護熬過惡戰。

甚至,就是在明朝覆滅前夜,周遇吉統帥的裝備各式棉甲的京營部隊,依然可以先在楊柳青血戰裏硬槓清軍八旗,然後在寧武關以數千孤軍阻擊數十萬李自成農民軍,殺得李自成一度差點撤退。看似軟軟的棉花,從明初到明末,都是明軍戰場上重要的防護加持。

而多次體會到明朝棉花防護威力的,更有一個古代中國的“老鄰居”:日本。

二:滅倭戰爭裏的奇效

早在明初年間,裝備棉花的明朝沿海“備倭軍”,就曾多次痛擊來犯的日本倭寇。可到了明朝嘉靖年間,倭寇手中的一樣新武器,卻叫明軍的棉甲多次吃了血虧——鳥銃。

在完全吃透了葡萄牙火繩槍技術後,擁有精良鳥銃的倭寇,殺傷力也立刻升級。以《籌海圖編》等資料記載,倭寇不但射術精準,鳥銃的射程與破甲能力更是極強。穿着棉甲的明軍,一度在東南山地裏,對上倭寇就變活靶。以至於一聽到倭寇鳥銃響,好些部隊就連忙逃。

在連續吃了血虧後,許多忍夠了的明軍將領們,也是不停開動腦筋。特別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繼光,更找到了一個新辦法——繼續用棉花!

棉甲都不頂用,戚繼光怎麼辦?他的辦法叫“剛柔盾”:木盾牌外釘上牛皮包裹的三斤棉花,四周蓋上布袋裝的五斤棉花,然後用油厚塗,一個造價高達五兩白銀的“剛柔盾”就誕生了。但別看這東西價格貴,一隻盾造價五兩白銀,作戰卻十分強大,四五十步外足以扛住倭寇鳥銃,而且是“屢實無失”,防護效果簡直百分百。

棉花竟能做盔甲,而且效果拙劣,日本最清楚了 第2張

靠着這種高價神器,大名鼎鼎的戚家軍,更有了屢試不爽的打法:以“剛柔盾”擺開陣勢,推進到距離倭寇五十步左右的距離,然後虎蹲炮迎着倭寇鳥銃招呼,最後鴛鴦陣再撲上去打落水狗。多少出名兇殘嗜血的倭寇團伙,就這樣被戚家軍以近乎個位數的傷亡,霸氣打的全軍覆沒。

而比起這種“高價”打法,另一種價格便宜操作難的用法,也在東南大地推廣起來:滾被。

滾被,顧名思義,就是配備雙刀的步兵們,帶着厚二寸浸水的大棉被開路,一旦遇上地方火銃攻擊,立刻張開棉被掩護阻擋,然後捲起被子“持刀滾進”,迅速殺到敵人跟前血拼。當然看過程就知道,這種打法操作難度太大,對士兵素質要求太高,基本都是特種部隊的專利。

而到了萬曆二十年,震驚東亞的萬曆朝鮮戰爭開打後,這幾種抗倭戰爭裏練出來的“棉花神招”,更是多次衝着十幾萬日軍招呼。推着剛柔盾衝鋒的戚家軍,率先在平壤戰役裏搶佔日軍含毯門,立下這場滅敵數萬戰役的頭功。明朝步兵的“滾被”打法,也多次叫日軍吃到大虧。配備“剛柔盾”與精良棉甲的明朝陸軍,更在碧蹄館與稷山等大戰裏硬槓數倍日軍精銳,打出明軍的赫赫天威!

這場打出明朝最後榮耀的戰爭裏,同樣得有棉花的“軍功章”。

三:最後的辛酸輝煌

明朝末期武備不修,軍隊盔甲裝備常見大壞。而取代明王朝的清王朝,學習明朝的棉甲技術,更是從起家時就積極。只要看看清軍的盔甲裝備,就知道大清朝學的有多透徹。

而在清朝康熙年間血戰沙俄的雅克薩戰役裏,火線參戰的林興珠藤牌軍,更叫俄國人領教到中國棉花的厲害。出征之前,林興珠就給康熙皇帝演練了“滾被”戰術,看得康熙連連驚歎。然後在白雪皚皚的雅克薩戰場上,這些手持棉被衝鋒的福建男兒,迎着沙俄火槍勇敢衝鋒,以零傷亡殺得號稱狠勇的哥薩克兵血流成河。“中國大帽軍”的威力,從此響亮流傳。

但是,這精彩一幕,卻更好似無奈絕唱了。痛擊沙俄後的清王朝,到底在故步自封裏,迎來了落後捱打的近代史。洋槍洋炮武裝的西方侵略者,一度在中國沿海予取予求,喪權辱國的條約說籤就籤。可總有熱血未冷的沿海軍民們,以早已落後的“滾被”等戰術,挺身抗擊侵略者。比如《馬關條約》簽訂後,臺灣島許多不甘心做亡國奴的民團,以“滾被”等戰術血戰日軍,林碧玉等擅長“滾被”的英雄,更是壯烈捐軀。

甚至,十四年慘烈的抗日戰場上,多少不甘心做亡國奴的男兒,哪怕武器落後到原始,卻從未放棄戰勝敵人的努力。諸如“棉被桌”等發明,在後人眼裏也許雷人,卻是多少前輩,慷慨赴國難的縮影。

如果說明代時的棉甲剛柔盾,常讓我們感嘆古代中國人的智慧,那麼近現代史上,多少硬漢頂着“棉被桌”等武器浴血死戰的風姿,卻足以令我們肅然起敬。戰火中的一捧棉花,縮影了那些前輩們也許樸實,卻無比忠勇的風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