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爲何後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禦力到底如何?

爲何後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禦力到底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一兩年時間裏,在影視劇中,一改之前以清宮劇爲主的局面。關於唐宋時期的影視劇越來越多,例如《長安十二時辰》《清平樂》等等。在這些影視劇中,都出現了關於唐宋軍隊鎧甲的樣式。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唐宋時期的鎧甲以鐵甲爲主,到了明清時期,爲何出現了棉甲呢?與唐宋時代的鐵甲相比,明清時代的棉甲水平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唐宋時期的鐵甲和明清時期的棉甲,看一下其中的巨大差別。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鎧甲的具體作用。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鎧甲能夠起到保護官兵們身體安全的作用,有的類似於類似於現在軍隊使用的鋼盔和防彈背心。但是,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並不是所有的士兵都能夠擁有鎧甲。由於銅礦石或者鐵礦石的開採量不高,鎧甲無法徹底裝備各級官兵。在一般情況下,只有那些中高級軍官和主力精銳部隊纔會裝備鎧甲。

至於低級軍官和普通的將士們,則只有簡單的布衣,最多裝備護甲而已。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軍隊的鎧甲,基本上以青銅或者鐵爲主。在那個年代,金屬鎧甲價格比較昂貴,當時的政權根本就無力全面裝備。進入秦漢統治時期,隨着與北方遊牧政權的戰爭增多,中原王朝的軍隊中,出現了動物皮毛製作的皮甲。皮甲的防禦作用明顯不如鐵製鎧甲,但是比鐵甲更爲輕便鐵甲的防護作用雖然好,但非常笨重。根據宋朝歷史文獻記載,宋朝精銳禁軍裝備的鐵甲,總計分爲1000多塊,總重量達到了40斤以上。由此可見,古代官兵的單兵負重並不算輕。

爲何後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禦力到底如何?

由於鎧甲都比較笨重,長時間穿戴鎧甲,對於士兵們的體能考驗非常大。例如長途行軍,官兵們會非常疲憊。我國北方地區的冬季比較寒冷,對於駐紮在北方各地的官兵們來說,一旦到了冬天,穿着鎧甲“真是透心涼,心飛揚”。鎧甲沒有任何的保暖作用,主要是材質問題。唐朝著名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道:“ 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着。”由此可見,鎧甲出現了各方面的問題。

隨着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到了唐朝統治的中前期,紙甲和布絹甲開始裝備唐朝軍隊。其中,紙甲的造價非常低廉、而且比較輕薄,最關鍵的就是防護能力,紙甲的防護能力並不算差。因此,開始在唐朝各地駐軍中逐漸普及。對於紙甲的製作過程,在唐朝的文歷史獻中有清楚的記載:“ 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由此可見,隨着科技的發展,各個時代的武器和其他裝備,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進步。

在唐朝統治時期,紙甲開始逐步裝備和推廣。進入宋朝統治時期,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基本上達到了紙甲與鐵甲、皮甲一半對一半。宋朝歷史文獻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宋朝福建路泉州的知州大人,關於當地駐軍的軍備問題,曾經上奏表示:“ 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從泉州知州的奏摺描述來看,當地駐軍中,紙甲的裝備數量已經基本與鐵甲、皮甲持平。

但是紙甲有一個比較大的毛病,那就是比較容易損壞。一旦紙甲出現了破損的情況,修理對於專業度要求非常高,一般的士兵根本做不了。13世紀,北方草原的元朝崛起,並且先後消滅了西夏國、西遼國、金國、大理國、南宋等一系列的政權,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帝國。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元朝軍隊開始裝備一種新式面積。元朝軍隊裝備的棉甲,不僅僅是爲了保暖,同時還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並且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把元朝勢力趕回了北方草原。在明朝統治的前期,鎧甲的類型比較複雜,例如鐵甲、皮甲和棉甲等等幾乎同時裝備軍隊。對於江南、西南、嶺南等地的明朝官兵們來說,對鐵甲非常頭疼。因爲當地的氣候比較潮溼,鐵甲經常出現生鏽的情況。而且鐵甲比較笨重,與東南倭寇作戰的過程中,明朝軍隊經常吃虧。

此外,倭寇們裝備了大量的進口火器,在火器面前,厚重的鐵甲也起不了多大的防禦作用。按照明朝《武備志》的描述:“ 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從明朝歷史文獻來看,鑑於實際作戰的需要,南方的明朝軍隊開始裝備紙甲或者棉甲。請注意,棉甲並不是簡單的保暖棉衣,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甲冑。

爲何後世重甲被棉甲取代了呢?棉甲的防禦力到底如何? 第2張

首先採用七八斤棉花爲原料,經過反覆捶打以後,使之成爲了薄薄的一層。然後在中間加入不同厚度的鐵片、銅片,用鉚釘固定,從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護作用並不比鐵甲差多少,根據明朝歷史文獻的描述:“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爲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其實除了防護力不錯之外,棉甲還同時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北方九邊重鎮的官兵們來說,棉甲的保暖能力至關重要。

認真的說,棉甲的防護能力,與鐵甲相比,仍然擁有一定的差距,畢竟物理基礎騙不了人。那麼,唐宋時期經常裝備的鐵甲、銅甲,到了明朝時期,爲何基本上變成了棉甲呢?我們需要看一下大時代的發展。從宋朝開始,火器開始投入戰爭。歷經幾百年的不斷髮展,進入明朝統治的中後期,各種火器的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佛郎機和鳥銃等等。在穿透力極強的火器面前,再堅固的城牆或者鎧甲,基本上都喪失了作用。在西方各國,騎士們開始放棄傳統的鎧甲,因爲穿了幾乎等於沒穿,反而限制了靈活性。

在東亞大陸上,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在明朝統治的後期,明朝各地軍隊已經基本形成了以棉甲爲主、鐵甲和皮甲爲輔的模式。17世紀前期,清朝的前身後金政權在東北地區崛起。起初,後金軍隊並沒有標準樣式的甲冑,在作戰過程中,後金軍隊從明朝軍隊的手裏,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其中就包括數量衆多的棉甲。對於棉甲的防護能力,後金最高層非常認可。因此,棉甲開始在後金軍隊的大規模裝備。

清朝建立以後,借鑑了明朝各方面的規章制度。在甲冑方面,棉甲逐步成爲了清朝軍隊的標準。此外,由於清朝的主力軍隊爲滿洲八旗。八旗軍的甲冑樣式、顏色,都出現了嚴格的規定。從清朝八旗官兵的棉甲上,就能區分屬於哪一個旗。八旗軍基本上以棉甲爲主,作爲輔助力量的綠營軍,則沒有這個待遇。在各地的綠營軍中,只有將領們擁有棉甲,普通的士兵只有粗布長褂。在各種影視劇中,清朝綠營軍的形象警察出現。

與軍隊使用的棉甲不同,清朝皇室成員們的棉甲極度奢華。例如在位61年的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康熙皇帝曾經穿着這套棉甲親征準噶爾部。這套棉甲設計非常莊重,全身上下都採用了鎏金釘。雍正皇帝並不是一位尚武的皇帝,反而以治理內政而出名。但雍正皇帝也擁有一套非常奢華的棉甲,被稱爲月白緞繡金龍棉甲。與父親康熙皇帝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射程,棉甲上出現了火珠、雲紋、金龍、海水江崖等刺繡圖案。棉甲上所有的鈕釦都不是銅,而是純金的。

至於喜歡場面的乾隆皇帝,總計擁有七八套棉甲,而且都很奢華。乾隆皇帝曾經前後幾次檢閱京營八旗的駐軍,每次檢閱軍隊,乾隆皇帝都會換上不同款型的棉甲。一轉眼進入了19世紀後期,隨着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在堅船利炮面前,棉甲基本上僅僅是“ 有勝於無。”爲了挽救自己搖搖欲墜的通州,在19世紀末期,清朝開始訓練著名的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當時,新軍的官兵們並沒有繼續使用棉甲,而是使用了普魯士樣式的新式軍服。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傳統的棉甲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我們只能在各地博物館和影視劇中,才能看到明清時期棉甲的身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