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不去開荒,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話說,當今我國耕地處於緊張狀態,原因爲人口衆多人均耕地銳減,同時,經濟飛速發函各類基建層出不窮,又會佔用大量耕地。

以至於當局不得不呼籲要保護耕地,否則,我們的子孫後代將少糧,甚至還會有出現饑荒的危險,好在現代人都能吃飽肚子。而在古代,卻與現代相反人少土地多,但卻少糧經常不夠吃,這又是爲何呢?

有朋友也許會說,古代地多但幾乎都是荒地,即使是特意開荒也都不怎麼出產量,所以沒人會幹費力不討好的事,這樣糧食必然不夠吃。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形象

古時候荒地不出莊稼確有其事,因爲荒地有效土壤少,同時裏面還會伴有大量石頭瓦礫等,要想人爲開墾,着實不易。

再加上古代生產工具落後,從最初的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人類歷經數千年生產工具還是很落後,即使是到了鐵器時代,開荒效率仍然笨拙致使生產效率低下。

在陶淵明的詩中曾寫道:“晨起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還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就充分表明古代的農耕工具落後,只能大量消耗人力,農民非常辛苦也沒法取得好收成。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第2張

形象

當然,凡事無絕對有弊也會有一定的利,古時候荒地雖不好開墾,但也有優勢那就是所含腐殖質較多可謂是天然的肥料,種莊稼遇到好的土壤也會有一定收成的。

古人比較擅長廣種薄收,他們會在土地上播撒很多種子,任由其隨便生長,也不會太過留意它們。到了秋收季能收多少算多少,這樣廣撒網也是能有一些收成的不至於太過缺糧。

也有的朋友會說古代水利不行,少雨的地方莊稼缺乏灌溉,農民只能靠天吃飯。再加上一旦遇到災害天氣,莊稼收成必然銳減,這種情況在古代是常事,這個說法也是很有道理的,古代水利設施是不行,作物無水就定然影響收成。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第3張

形象

戰國末期,大秦帝國爲何能快速崛起正是他們它們率先進行了包括鄭國渠、都江堰等在內的水利工程,正是因爲有了這樣的建設才令秦國百姓有了好的收成,國家也有了豐富的糧食軍隊才能南征北戰,有糧就有戰鬥力。

再來說說京杭大運河,它也是我國一個重要的灌溉工程,但在當時,隋煬帝修建它的初衷並不是專門爲了讓農民來灌溉莊稼的而是用來供自己遊山玩水享樂的,但經過數百年的時間,大運河對歷史的進程確實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足以可見,水利對古代莊稼的重要性。

不過話又說回來,古代水利是不太發達,同時生產技術也不高,是造成古代農作物收成不好的原因之一,但是,真正讓古代總是缺糧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這些,關鍵的原因小編認爲還是“人禍”。那這又是爲何呢?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第4張

形象

第一點,統治者的各種“折騰”。古代的統治者屬於那種吃飽撐的於是就各種挑事兒,爲了他們的私慾,根本就不會讓老百姓們安安穩穩地進行農業生產。

時不時的就會抓壯丁讓他們去打仗,爲自己獲取更多的利益或者是爭奪地盤。即使是有的時候不打仗,統治者也會讓壯丁們去修建一些大型的宮殿園林等,專供統治者們遊樂,可謂勞民傷財。古代的生產力本來就很低下幾乎全都得依靠人力,所以還得需求大量的青壯勞力來從事農業生產,這樣纔會有好的收成,有糧人們才能活下去。

但是,統治者們並不體恤老百姓死活,就喜歡抓青壯年去當兵或者幹工程,這樣一來種莊稼的優質勞力必然少了荒地更是無法開墾,間接地莊稼的收成就一年不如一年了。至於這個說法,大家可以去翻閱一下關於“文景之治”的一些文獻,這麼說吧古代只要給老百姓充足時間,讓他們安安心心地種地,他們就能讓莊稼得到豐收糧食也不會差了。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第5張

形象

第二點,統治者們的不斷剝削。我國古代的土地確實有很多,但是,真正屬於農民的耕種土地並不多,因爲絕大部分的土地全都在地主的手裏。

老百姓想要有糧吃,就必須得租種地主家的土地,至於從土地上結出的糧食,有很大的一部分糧都得交給地主,而真正辛苦一年的農民只能得到可憐的少許,這種情況越到王朝的後期情況愈發嚴重。

換句話說,在我國的古代,實際上糧食是不缺乏的,但是由於極度不公平的分配方式,絕大部分的糧都在所謂的資本家手裏,因而造成大量普通老百姓缺糧的現象。杜甫曾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非常形象地闡述了這樣的一種現實!

古代人少地多糧食不夠 古人爲什麼還不去開荒種地 第6張

形象

本文參考資料:《漢書》,《舊唐書》,《百度百科相關詞條——歷代糧食發展史,古代農耕發展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