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後世爲什麼稱魏國是人才輸送地 魏國君主爲何沒有重用他們

後世爲什麼稱魏國是人才輸送地 魏國君主爲何沒有重用他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戰國才人輸送地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後世爲什麼稱魏國是人才輸送地 魏國君主爲何沒有重用他們

晉國曾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強國,當時只有楚國能與其抗衡,兩國在長時間的對峙當中,晉國一直佔據上風,由此可見若是晉國沒有被朝中士大夫乘虛而入,統一全國有可能是晉國。三姓瓜分了晉國的土地之後,又分成了趙魏韓三個國家。時間轉到戰國前中期,這時的魏國經過歷代君主勵精圖治,已經成長爲一個強盛的國家。

魏國的國土毗鄰秦國,秦國的環境惡劣,雖然國土是衆多國家中最廣闊的,奈何人煙稀少,而內部貴族的勢力盤根錯節,國力一直髮展不起來,經常被強大鄰居魏國壓得喘不過氣來。

魏國兵強馬壯,一時間朝中人才濟濟,但是魏國君主卻沒有把握好,導致很多能人紛紛出走魏國,以至於魏國在後世被戲稱爲“人才輸送地”這些人才在他國立下腳跟後,憑藉一己之力幫助原本孱弱的國家,變成能與魏國抗衡的強國,對於魏國而言無疑是個大麻煩。

這些人才並不是本地人,不遠千里來到魏國,帶着一腔熱血準備建功立業,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長年的冷板凳,爲何魏國君主沒有重用這些人才呢?

首先一個國家再如何強盛,它的發展空間也是有限的,魏國的人才很多,導致沒有空缺的職位,龐涓當了魏國的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自然不希望有人來與他競爭,所以當年龐涓將孫臏騙來魏國,目的就是爲了除掉這個比他優秀的對手,失去雙腿的孫臏,最終在齊國得以功成名就,並且在後面與魏國的戰爭中戰勝了龐涓。

除了臣子互相之間的排擠,更多的是魏王對人才的漠視。當初商鞅還在魏國的時候,只是公叔痤手底下一名門客,在公叔痤快要死的時候,他給魏惠王舉薦商鞅,說此人有大才,等我去世以後,他便可以代替我幫助君王管理國家。可魏惠王聽完後卻不以爲然,連考察一下商鞅的才能都沒興趣,商鞅眼看自己此生不會被魏王重用,便收拾好行李離開了魏國。

商鞅到了秦國之後,求賢若渴的秦王聽說有人才來了,特地引見了商鞅三次,得知商鞅真的有治國之才後,直接就將國家交由商鞅管理。兩個君主相比較之下,可以看到秦王是多麼重視人才,也無怪乎後面的張儀等人,能爲秦國的統一大業添磚加瓦。而魏國一直在吃老本,大臣們尸位素餐,害怕新人來搶自己的位子,只會一味地排擠陷害,而魏王還沉浸在強國的美夢中,對於自薦上門的能人看都不看一眼,身邊盡是小人讒言,爲何原本強大的魏國會滅亡?因爲一開始便輸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