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信陵君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也是魏國非常厲害的政治家、軍事家。當時魏國已經不在巔峯,並且持續走衰,東邊的秦國卻日益強大,對魏國虎視眈眈。信陵君便想效仿孟嘗君,開始養士,後來兩次擊敗秦軍,將魏國從死亡邊緣給拯救回來。其實以信陵君的才智,他早就知道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但他依然拼盡全力替魏國續命數十年。只可惜最後信陵君失去魏王的信任,抑鬱而終,實在令人唏噓。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同時不斷向東發展,到了戰國中後期,秦國有可能滅六國已經成爲天下有識之士的共識,所以圍繞着這個問題各國間也出現了合縱和連橫兩個意見。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認爲必須結成一個強有力的聯盟去攻打和抵禦秦國,而秦國則想盡千方百計去破壞六國的合縱政策。到長平之戰前後,秦國已經完全有能力和六國叫板,而也在這個時候,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也在一份勸魏存韓的信中預言了秦國滅魏國的方式。

魏國這個地方,在《戰國策》中就對其進行過描述,“今樑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樑者,是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也。”在周郝王五十二年(前263年)的時候,信陵君曾在給魏王的信中提到:“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近百年間,從未見其有施厚積德也。”“今韓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內有大亂,外交強秦魏之兵,王以爲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相鄰,王以爲安乎?”“秦非無事之國也。夫韓亡之後,兵出之日,非魏無攻矣。秦有鄭地,得垣雍,決熒澤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異日者,從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韓不可得也。今韓受兵三年,然始終不肯服秦,反投質於趙,請爲天下雁行頓刃。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慾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必不休矣。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其功則多於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強秦鄰之禍也。”“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今不存韓,二週必危,楚、趙大破,衛、齊甚畏,天下西鄉而馳秦入朝而爲臣不久矣。”這封信裏把當時的形勢描述得十分清楚,也對秦國滅魏的方式進行了預測,可惜魏王並沒有聽從。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第2張

遠交近攻和連橫是秦國對外最重要的戰略,既可以說是外交,也可以說是軍事,最根本的是大國在國際間的角力。

前期秦國雖然靠商鞅變法迅速變強,但並不能獨當一面,還需忌憚東方六國,所以這段時期主要以連橫爲主,到了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7年),秦國已經不再需要連橫了。範睢的上臺,驅逐了秦國四大貴族,確立了遠交近攻的大方針,加緊了對三晉和楚地的進攻。

信陵君作爲戰國四公子、魏國第二權位者,對於秦國的意圖再清楚不過了。信陵君是一位大才。他遠見卓識,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造詣。座下門客三千,收集各國的情報,使他能在局勢上有很強的洞解力和敏銳的觀察力,這也是兄長魏王忌憚之處。

魏國本來就處於四戰之地,又與秦國有百年世仇,雙方光在河西就打了百年。魏國比秦國早變法七十餘年,將秦國打回了老家。這都是一場場人命去填,雙方在百年裏打紅了眼,不可能和解。最終只會出現一國被另一國滅亡的結局。而此時魏國衰弱,秦國變強,此消彼長,魏國終究被滅。

第六次河西之戰後,魏國喪失了河西郡和河東郡,國土面積縮水大半,人口和財富銳減,魏國的國力也在不斷倒退中。尤其再經過伊闕、華陽兩場大戰,曾經不可一世的特種部隊魏武卒損失殆盡,國家再也無力重建這支部隊。魏國士兵的軍事素質和秦國銳士相比可以說慘不忍睹,軍事將領更無法與之相比。這些軍事上的差距,信陵君都是看在眼裏。

魏國都城從山西安邑搬到河南大梁,是魏惠王爲了進軍東方和躲避秦國而做的努力。如今百年過去,魏國和韓國成爲秦國進軍東方的最主要交通障礙,秦國必然將先清除眼前的敵人。魏國的地理位置就決定了它的興亡。秦國不斷東進,魏國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這是一個常識性的認識、必然的趨勢。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第3張

周赧王四十二年(前273年),秦軍打到了華陽,距離韓國都城新鄭很近,距離魏都大梁城也不遠(今天不到100公里)。魏趙出兵十五萬救援韓國,結果被殺神白起全部幹掉,這場戰爭魏國損失了13萬大軍,割了南陽地,可以說魏國已經主力被滅,元氣大傷。

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秦國就已經打到魏都大梁城下,魏王和信陵君都經歷了這場差點亡國之戰,最後魏國割地求和。可見,秦軍隨時可以兵臨大梁城下。幾十年後,秦將王賁挖開黃河,水淹大梁城,魏國滅亡。而那時的魏國只剩下10多座城池。

在信陵君看來,只有六國一心抗秦才能遏制秦國的發展。但六國人心不齊,利益訴求不同,無法實質性地遏制秦國變得更強。

三晉裏,韓國最反覆無常,華陽之戰韓國淪爲秦國的走狗。齊國閉關鎖國,不問世事。燕國距離秦國太遠,沒有直接利益衝突。楚國與秦國雖然有仇,但雙方整體上還是保持姻親和聯盟關係。趙國此時稱霸,但國力不足,終究是曇花一現。

可以說,天下難以消滅秦國。六國君主昏庸無能,有才之士沒有發揮空間,奸佞小人當道朝堂,讓他看不見未來的希望。

自己在魏國雖然號稱第二人,但根本得到不到重用,更無法接觸國家權力。當初自己被封信陵君,也是爲了抗衡孟嘗君。哥哥防着他奪權,又寵着龍陽君,自己出頭之日難說。國家經歷大戰,軍隊損失慘重,國土又縮水,國力不堪一擊。

魏王爲何不信?

信陵君曾預言魏國會被秦國所滅,他是如何爲魏國續命的? 第4張

魏王其實也不算昏庸之輩,只不過他即位時太慘了。周赧王三十九年(前276年)即位,兩年後就差點亡了國。魏國的家底都被他的上兩輩敗光了,他即位的魏國已經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如果不是信陵君在之後的兩次表現,一定程度上拖緩了秦國統一的進程,也爲這個昔日東方霸主續命了幾十年。

周赧王四十八年(前267年),國際形勢還不是太糟。趙國已經起來了,成爲了抗秦主力,秦國的目光轉移到趙國,讓魏國大大緩了口氣。此時,秦國與趙國多年小範圍交鋒,進展並不順利。

在魏王看來,秦趙必有一次大決戰。兩者軍力差不多,最後都會兩敗俱傷。魏國可以聯合其他國家趁此收復失地。長平之戰時,魏王抱的就是這個想法。他的想法最終成爲了現實,秦趙最終都損失了五十萬人。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將秦國趕回老家,魏國多年來被佔、被割的地又都回來了。

魏王也有自己的底氣,認爲聯盟可以確保魏國不會滅亡。首先就是三晉集團同出一脈,脣齒相依,大家都經常聯軍作戰,對於秦軍還是可以抗衡一二的。自己又處於天下之中,一度是抗秦主力,六國不會坐視魏國的滅亡。

其次就是合縱聯盟和連橫集團。打得過秦國就加入合縱聯盟,合縱聯盟畢竟集合了六個國家的力量,魏國也不會獨面秦軍。打不過秦國就加入連橫集團,避免秦國的攻擊。這也是苟延殘喘的活命大法。

同時,魏王心裏也抱着僥倖心理,也就是自我安慰。再加上大臣們的敷衍與昏庸,養成了魏王的短視。這對兄弟生不逢時,卻在同一年去世,魏國也在18年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