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古代文人和魚,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魚,不僅在現代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在古代人的眼中更加是意蘊深遠的珍饈美味,尤其是文人,對魚近乎有一種瘋狂的執念,彷彿與魚結下了不解之緣。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第2張

能讓文人寵愛有加的,想必不僅僅是因爲美味那麼簡單而已,那麼爲什麼古人那麼愛魚呢?其實是有一定歷史淵源的。

在古人傳統觀念中認爲,魚是蛟龍、鯤鵬的近親,被視爲榮華富貴的吉祥物,潛移默化地形成“魚崇拜文化”,從“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魚)”的說法中可見一斑,哪怕是我國第一代哲學家們,也對魚懷有不同尋常的情感。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第3張

傳聞,在春秋時期的魯國,魚已經比較珍貴,送魚早已成爲了一種時尚,也是身份尊貴的象徵。那時,魯國君主魯昭公聽聞孔子喜得貴子,便帶來鯉魚一尾作爲賀禮送給孔子,孔子對此也異常重視,也起意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爲“孔鯉”,以表對兒子寄予厚望和美好祝福。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第4張

從《魚我所欲也》一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中可看出,孟子作爲“亞聖”,也大方承認能夠與珍貴罕見的熊掌相提並論的只有魚了,留給後人這道著名難以取捨的選擇題,進一步提高魚的社會地位。

至於莊子,一篇《逍遙遊》便以“北海有魚,其名爲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作爲開頭,彷彿在滾滾紅塵中能成爲這樣的魚,不僅逍遙愜意,更頗有成就感,成爲他人生理想的雛形。他眼中的魚是充滿了神奇與智慧色彩,大氣灑脫,讓無數文人神往。

帶着這樣的美好,魚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魚,在古人眼中,食之無魚,彷佛也成爲懷才不遇的標誌。據《戰國策》記載,一位名叫馮諼的齊國人,窮困潦倒,寄於孟嘗君門下,被列入下等門客,終日粗茶淡飯。馮諼自覺懷才不遇,三次彈鋏分別以“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爲家”發泄牢騷,此歷史事件也被稱爲“馮諼彈鋏”,足以證明魚在古人心中的重要性。

隨着朝代的更迭替代,加之魚文化影響久遠,在文人圈中掀起了一番潮流,發生不少千奇百態的故事。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第5張

西晉時期的詩人張翰,原本在洛陽做官的,但後來貪戀家鄉的鱸魚,最終辭官返鄉,這一事件轟動一時,乃至到了宋代,詩人們對其行爲大爲褒揚,其中有蘇軾的“季鷹真得水中仙,直爲鱸魚也自賢”,除此之外,文人們紛紛都會前往江南品嚐鱸魚,試圖復原張翰當時的心態。

文人不僅愛吃魚,還喜歡寓情於魚。

唐代詩人孟浩然因得到張九齡的賞識,被邀請至荊州做官,從未當過官的孟浩然受寵若驚,以魚寄意寫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表達謝意的同時,還表達自己在仕途上渴望有一番作爲的志向,“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唐代還不乏寫魚的詩作,李羣玉的《放魚》獲得高度的認可,對魚的生活環境、習性瞭如指掌,對魚的情態觀察入微,並將其以精準的語言進行描述,更能以魚借喻社會人生,其視野深遠獨到,啓發讀者從中體味人生哲理。

古代文人爲什麼如此喜歡魚 其實這是有歷史淵源的 第6張

文人們,不僅因爲魚的味道鮮美,而是魚對他們而言作用多多,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以巧妙的方式詮釋對魚的喜愛,對魚的體悟,對魚寄託美好的希冀。唯願我們也能跟隨他們的步伐,感受他們流淌的真情實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