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鯀被舜帝處死,背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鯀被舜帝處死,背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我是小編,說起鯀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鯀,大禹的父親,在一般印象中,應該是個遺臭萬年的大壞蛋,不然,也不會“治水九年,績用弗成”,犯了嚴重的瀆職,最終被堯帝流放,被舜帝處死。

試想,死在這兩位了不起的大聖人手裏,他能冤枉嗎?

然而,關於鯀的問題,戰國詩人屈原,卻在《楚辭•天問》當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曰:順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屈原認爲,鯀治水是有效果,並即將取得成功的,但,屈原的問題是,既然即將取得成功,堯帝爲什麼要流放他,既然認爲他有罪, 舜帝爲何不當時處罰,而是要在三年之後才殺掉他。

屈原說的很有道理,問題就這麼來了,那麼,鯀到底有沒有瀆職,他真是因爲治水不成,才被舜帝處死的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鯀怎麼當上水官開始講起了。

鯀被舜帝處死,背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鯀是怎麼當上水官的

鯀是怎麼當上水官的?很簡單,他有雄厚的身家背景。

五帝時期,雖然號稱萬國林立,但那時候的國,不過一個個部落或者部落聯盟,像個小村子一樣,地盤大體在十幾裏到數十里之間,有個上百里,就成了百里大國,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存在。

而在這樣的大國當中,先夏族、先商族、先周族,則是其中傑出的代表,無疑,鯀就屬於先夏族,而且還是先夏族首領。

因爲先夏族活動於崇山,也就是現在中嶽嵩山一帶,所以,當時稱之爲有崇氏,到了大禹手上,因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加封爲夏伯,賜予整個兒夏,即古中原地區。

大禹也因爲這點家底最後當上了帝,夏,將“帝”稱之爲“後”,所以但那兒起,有崇氏就改稱爲夏后氏,即,古籍當中出現的有崇氏和夏后氏其實是一回事。

關於這個氏族的來歷,春秋左丘明之《國語•魯語》當中介紹說: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

黃帝的後裔,顓頊的直系子孫,有了這等身份,出生就帶上主角光環,所以 發展個百里大國簡直不要太容易。

更何況,戰國無名氏之《竹書記年•夏后氏本紀》當中還說:

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

修己是鯀的老婆,大禹的母親,這裏主要講述大禹出生如何神奇,拋去其中那些不相干的閒話看問題只抓關鍵,那這裏的關鍵就是“流星貫昴”,一個外來的女人都能認出昴宿,原因無他。

有崇氏也好,夏后氏也好,他們都懂一點天文,崇拜星星,以昴宿爲圖騰。

有背景,有勢力,懂點天文,別說上古,即便現在,也是了不起的人才,這樣的人才能讓他閒着嗎?

當然不,肯定要做一些重要的工作,那麼,五帝時期最重要的工作是什麼呢?

自然是治水,因爲那時候的洪水,都到了“浩浩乎懷山襄陵”的地步,平原都被淹了,人們只能在高原或山地生活。

估計那時候出個門都是要坐船的,局勢危急到這般地步,傑出的人才鯀便因此從事了水務工作,打發到第一任水官共工手下當了助手。

從後面看,也許跟共工相處時間太久吧,鯀,受共工影響很大,甚至命運,都跟他有些相似。

春秋左丘明之《國語·魯語》當中說:共工氏之伯九有。

共工當上了九州伯,上古的九州,也就在伊洛之間,大概範圍跟大禹之後得到的“夏”差不多。

大禹是治水成功之後得到“夏”,共工呢,估摸着治水也有點成績,否則,也當不上“九州伯”。

一般人有點成績就會驕傲,很顯然,共工就是個一般人,戰國列禦寇在《列子·湯問》當中說:共工與顓頊爭爲帝。

有了點成績之後就想當帝,顓頊能幹嗎,共工當帝,顓頊幹嘛去,於是呢二人打了一架。

結果共工戰敗,被顓頊抓起來殺掉,也有說流放, 這事兒準譜,反正打那兒以後,共工成四罪之首是肯定的。

然而,問題是,共工處理了以後,洪水問題依然嚴重,這時候該找誰治水呢?

堯帝爲此犯了難,並召開國務會議,叫來了四嶽,四個掌管地方的大官過來商量。

在這次會議上,四嶽推薦了鯀 ,認爲當今天下,沒有誰比鯀更適合治水,他們說的是老實話。

然而,堯帝卻犯了難,他犯什麼難?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當中說:“負命毀族”、“稱遂共工之過”

堯帝認爲鯀有兩個缺點:不聽話,很自負以及到現在還認爲共工沒毛病。

共工已死掉多少年,到堯帝這回兒還爲共工鳴不平,鯀的倔強與此可見一斑。

堯帝不同意,四嶽一聽,不開心了:等之未有賢於鯀者。

咋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本事你自己上啊,現在沒有比鯀更善於治水的人了。

堯帝沒有辦法,就叫鯀當上了水官。

鯀治水到底有用沒用呢?

鯀被舜帝處死,背後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第2張

二:鯀是怎麼治水的

鯀治水九年,這裏的“九”雖然 不是實指,但很多年,簡直是一定的,如果鯀真的治水無效,堯帝能讓他治水很多年。

要知道,鯀上任,堯帝就是帶着懷疑的態度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鯀但凡稍有點毛病,堯帝絕不會讓他治水九年。

那麼,這九年當中,鯀是怎麼治水的呢?

同樣,戰國無名氏之《竹書記年•夏后氏本紀》當中提到:(修己)石紐剖背而生禹。

《竹書記年》上說,修己是西羌有莘氏部落首領的女兒。

西羌有莘氏,活動於現在的青海一帶,石紐,又是現在四川的汶川。

上古,五帝的直轄範圍也就在山東、河南、山西一帶,而負責治水的鯀呢,青海娶了老婆,四川生了孩子。

他跑到那兒幹嘛?除了治水還能有什麼別的解釋,也就是說,鯀治水並非瀆職,而是很盡力。甚至帶着家人一起吃苦,實在是個吃苦在前,享受假期在後的好乾部。

這樣的人怎會“績用弗成”,是他治水方法不對。

關於鯀的治水, 神話中說,他偷了天帝的息壤,事實上 ,息壤的確存在,但並不是可以無限生長的寶貝。

古語 ,息,停;壤,土塊、石頭。

用土塊石頭讓洪水停下來,這就是傳說中的堵,其實是共工傳下來的法子,鯀繼承並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卻由此得罪了堯帝,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什麼錯誤?

治水過程中,鯀創造性的製作了竹籠和木籠,將土塊、石塊裝進去投入水中,達到了將河水分流的目的,這個做法一直到後世還被治水專家引用,李冰父子造都江堰分洪,採用的就是這個原理。

然而,竹籠和木籠,裝上土塊、石塊後雖然沉重,但久而久之,容易被洪水衝散,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鯀創造性的用銅釘、銅鉚加固。

如此一來,效果很明顯,治水效率也提高不少,本來是件好事,但堯帝不幹了,爲什麼?

五帝時期,銅還屬於戰略物資,只有帝纔有資格調用,一般都用在征戰和祭祀當中,可這回鯀未經請示,私自用於治水。

《尚書•洪範》當中就說了:鯀湮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

五行各有各的規矩,各有各的使用原則,但鯀卻破壞了這種原則,爲什麼?

已經開始不把帝放在眼裏了嗎?

堯帝和鯀,確切的說,是帝和鯀的矛盾就此產生,並且事實證明,帝還擔心的早了點,鯀後來沒放在眼裏的事兒還多着呢。

三:鯀的取死之道

綜上,鯀負責治水,不怕吃苦,肯動腦筋,治水九年,自然是取得了卓越成績的,也因此,被堯帝加封爲有崇伯,並且還可以世襲罔替,之後大禹就是繼承了這個位子。

有功而加封爲伯,這在帝王之下,已經是極高的賞賜了,但鯀呢,說他受共工影響很深,是沒半點毛病的。

共工取得成績之後,與顓頊爭帝。

鯀呢,也沒客氣,戰國呂不韋在《呂氏春秋•恃君覽》當中說:

得天之道者爲帝,得地之道者爲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爲三公。

公開向堯帝表示,他想當帝之下的三公,公開向堯帝爭權。

臣子向帝爭權,帝能開心嗎,於是堯帝很生氣的表示:欲以爲亂。

你想造反嗎,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鯀,趕緊低頭服個軟就是,可他呢?

大袖一甩,走了。

離開王城,整天價不上班,就在自己封地裏轉悠, 後來呢你,堯帝感覺自己有點過分,派使者向他道歉,希望他還能輔佐自己治理天下。

帝率先向臣子低頭,鯀呢,壓根兒不理這茬,按說,這是要跟帝徹底斷絕關係了,以後,自個兒逍遙快活也是個說法,但鯀呢。

這時候的鯀,用利令智昏來形容,簡直恰如其分那。

堯帝晚年,薦舜於天,將舜介紹給上天,擺明了百年之後想傳位給舜。

鯀聽到這個消息,顛顛兒跑到王城,指着堯帝的鼻子就罵開了,罵什麼?

戰國韓非在《韓非子•外儲》介紹的很清楚,鯀罵的是:不祥者,孰以天下而傳於匹夫乎。

禍害,你爲什麼要把天下傳給一介平頭百姓。

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 堯帝就聞到了芝麻糊的香味,再也坐不住了。

坐不住怎麼辦?

鯀有勢、有功,卻利慾薰心,覬覦大位,對舜不滿,已經危害到江山社稷,危害到江山社稷怎麼辦?

爭權這是朝廷祕聞,不能公之於衆,想來想去,只能找個“治水九年,績用弗成”,找個瀆職的罪過,合理合法的抓起來。

至於之後,也許,堯帝還念着點舊情,不忍下手,但舜帝,就無需那麼客氣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