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儀和商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前者是秦惠文王時期的名相,後者是秦孝公時期的名相。

然而,這兩位雖然都是秦國的名相,但是他們的結局卻大不一樣。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人誣告造反,最後造反被殺。可是秦惠文王就連商鞅的屍體都沒放過,將其拿出了施以五馬分屍刑罰,而張儀就幸運多了,雖然在秦惠文王死後,張儀遭到了秦武王的厭惡,但是張儀好歹也是成功地從秦國離開了,這已經算是功臣身退,十分難得了。

那麼,同樣是名相,爲何兩個人的結局這麼不一樣呢?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一、兩人身處的時局不同

商鞅是秦孝公時期的人物,秦孝公時期,正是各國銳意變法的時期,而秦國也正經歷著名的商鞅變法。

但凡變法,就意味着推翻原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這聽上去很不錯,但是實際上卻意味着要觸及一大批固有勢力的利益。

而在那個年代,這批固有勢力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貴族。

這些貴族勢力盤根錯節,彼此之間相互依靠,相互對立,一旦有人要對他們不利,他們就會聯合起來一起反對。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第2張

別說是臣子了,有時候就連君王都難以控制,楚國就有一個君王,因爲觸及貴族利益,被人暗殺了,名字我就不說了,因爲我忘了,但是肯定有。

雖說秦國因爲地處西方,長期遠離中原文化,對這方面不是太在意,但是秦國內部依舊有着相當數量的貴族。

秦孝公在的時候還好說,秦孝公一死,商鞅沒人報了,新君秦惠文王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將商鞅給賣了。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第3張

張儀就不同了,張儀是一個縱橫家,他的任務說白了就是瓦解六國的合縱攻勢,也就是說,恨張儀的應該是其他國家的人,而不是秦國。

事實也的確如此,比如楚懷王對張儀就恨的要死,寧願給城池,也要把張儀殺了。

二、兩個人理念不同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張儀是縱橫家的代表人物。法家的人物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嚴苛,比如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就是天資刻薄,意思就是說商鞅是個殘忍少恩的人。

這也可以理解,法家代表的實際上就是君王,所謂的法家三派法、術、勢,他們看似是不同的派別,但是核心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是從君王的利益角度出發的。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第4張

而君王和百姓,實際上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君王視角看待衆生的法家,就註定了他們是脫離了羣衆的,這樣勢必會引起民衆的不滿。

在戰國時期,因爲有對外戰爭的存在,這種不滿會轉移到戰爭上,但是到了大一統王朝的時候,這種不滿就會爆發,秦朝二世而亡就是很好的例子。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爲了表明一點,那就是商鞅性格不討喜。

張儀和商鞅都是秦國的名相 兩人的結局爲什麼都不一樣 第5張

而張儀就不同了,作爲縱橫家,想要游水這些刁鑽的君王,一個必備的素質就是洞察人心,說白了就是情商得高。

因此,縱橫家出身的張儀很明白如何取悅他人,也懂得如何爲自己謀後路。

秦惠文王死去,秦武王即位以後,張儀意識到秦武王對自己的不喜,於是就藉着爲秦國着想的計策,逃到了魏國,爲自己謀了後路。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