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人口問題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人口自古以來就是執政者關心的大問題,咱們中國作爲人口大國,出臺過一系列人口方面的政策來減慢人口的增長。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像是計劃生育,主張晚婚晚育,少生優生,這一政策的實行,直接將世界人口達到七十億大關的腳步拖慢了二十年,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世界資源短缺、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實際上,人口過多不僅是我們現在的問題,古代的皇帝們爲了人口問題也是操了不少心。

一、 人就是生產力,很久以前國家一直鼓勵生育

1、 很多朝代剛建立的時候,因爲戰亂、饑荒,國家需要休養生息,需要更多的人力

我們都知道改朝換代是歷史的選擇,前朝因爲各種原因,可能是暴政,可能是戰爭,不得已被新的朝代新的統治者取代,這都很平常。可俗話說得好:閻王打架,小鬼遭殃。每每國家遇上大的動盪,真正受苦受累的,還是老百姓。

杜甫的《石壕吏》中就描繪了打仗抓壯丁的場景,一個家裏的男丁,除了吃奶的都得上戰場,有時連女性也要上,就像北朝民歌《木蘭詩》。我們今天喜聞樂見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覺得那是孝順,何況木蘭最後的結局也很是圓滿,但仔細想想,這本就是個悲傷的故事。

每每戰爭過後,是一個國家人口最少的時候,留下的也以老幼婦孺居多,畢竟青壯年都去打仗了。所以,當一個新的統治者出現時,他往往減輕賦稅,鼓勵百姓多多生育。

朱元璋在做皇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奴隸、流民解放爲自由民,這樣一來,人口大大增加。在冷兵器時代,人數的多寡直接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戰鬥力,在戰國時,人數多的國家,綜合實力往往都強過那些人數稀少的國家。因此執政者對人口往往盼着越多越好。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第2張

2、 爲了鼓勵生育,甚至出現了強行婚配這樣的荒唐事

古代政府爲了鼓勵生育,也制定了不少政策。十五六歲在今天看來,還是孩子的年紀,戀愛的話就算早戀,是不被提倡的。但是古代十五六的女孩男孩結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唐朝太宗詔令:“詔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無夫家者,州縣以禮聘娶。”

宋朝律法也有類似規定:“在法: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並聽婚嫁。”甚至到了年紀沒有結婚的人,父母會受到懲罰。春秋時,越國法令有云:“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結了婚的,但是另一半不幸去世的,古代也鼓勵他們再次結婚。唐朝有規定,寡婦在爲丈夫守完禮後,必須再嫁,如果到時候還單着,政府就會爲你安排結婚對象。我們今天說着政府安排對象的笑話,殊不知在古代確實存在。

3、中國人以“多子多福”爲上,人丁興旺深刻在百姓的心中

其實不光是朝廷希望人口能增加,小家中,百姓們往往也希望家裏添新丁。中國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具有家庭觀念的國家,老一輩總認爲錢賺得再多也不如生一個小孩。這個觀點正確與否我們暫且不議,古人確確實實是希望家裏的香火越旺越好,蝙蝠、石榴也因爲多子多福的好兆頭受到人們的喜愛。

古代生育的成本實際上比現在要小很多,家長們既不需要從幼兒園就開始爭名額,也不需要報名各大輔導班。古代登記人口時不僅登記姓名性別這種,還會登記職業。像是在明朝,爲了讓百姓安穩營生,是不允許隨意更改職業的。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第3張

農民就需要一直種地,子子孫孫也要接手父輩的鋤頭 ,不能從商,更不能隨意進城。歌妓、舞妓或是梨園行當也得一直幹下去,傳子傳孫。這樣雖然有階級固化等種種問題,但確實節省了許多教育成本,吃飯的手藝由父輩教授,一個人的成長甚至不需要識字,有手藝就行。

這樣一來,從上到下,都是一個心思,那就是多生小孩,凡事都有個度,人多了,問題就接踵而至。

二、韓非子早就預見了人口問題,明清皆有抑制人口的辦法

1、在以人丁興旺爲福的古代,韓非子和商鞅都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古代人就是戰鬥力,尤其是春秋戰國,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古代先賢中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認爲:人口增長過快,會引起財富減少,食品不足等資源分配不足,甚至引起戰爭的,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代表人韓非子。

韓非子在《五蠢》中寫到:“今人有五子不爲多,子又有五子,”在他看來,在當時的生產力情況下,這樣的人口增長趨勢,是十分危險的。其實即使發展到近代,人口過多導致的食物危機也依舊存在,直到袁隆平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不得不說,中國在保護世界方面真的做出了不少卓越貢獻。商鞅也和韓非子一樣,預判到了人口過多帶來的危險,他提出了人口和土地平衡的理論,如商鞅寫到: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第4張

“地方百里者,山陵處什一,數澤處一,溪谷、流水處什一,都邑、蹊道處一,惡田處什二, 良田處什四,以會作夫五萬。其山陵、數澤、溪谷可以給其材,都邑、蹊道足以處其民,先王 制上分民之律也。”

2、中國歷史上最早擔心人口過多的皇帝,非乾隆莫屬

據歷史記載,早從周朝開始,就有了登記人口的做法,各朝各代也都有黃冊一類的統計人口的工具。但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是在清朝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那時候,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賦役制度被廢除,清初又有“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的政策,使百姓所擔負的徭役和負擔有所減少。

清朝時,農作物的產量和種類,相比起戰國時期都多了很多。尤其是明晚期傳入中國的番薯、玉米等作物產量的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可謂大大提高,很少有食物不夠吃的情況。

在這種優越的條件下,人口增長幅度急劇攀升,乾隆皇帝雖然樂於看到百姓安居樂業,但是面對戶部清查的人口數量和糧食產量,不免感到壓力山大。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十七年全國人口突破三億人,爲“民數三萬萬七百四十六萬有奇”。

這是第一次人口統計到具體人數,此後,清政府每隔幾年都會清查一次人口,直到清王朝滅亡前夕的1911年,最後一次統計人口數是四億多,現在常常可以在電視中看到,民國時期總是有人說四萬萬同胞,其根據就是出現在這裏。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第5張

3、 明朝“分其丁口”,清朝“提倡晚婚”

面對人口增長的壓力,朱元璋採取的是“分其丁口”,丁口指的就是男女人口,據《明史》記載,洪武三十五年,戶部派遣官員到山西,將沒有田地沒有房屋的家庭,分到北京居住,政府會給這些人錢和耕具,還有一些種子,保證他們過去了能安穩生活,五年以後,再向這批人徵稅。

明朝這一做法,是將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分出去一些人到人口少的地方去,這樣一來,人口密度就下降了。

原本在哪裏生活過不去的,到了新環境,政府再幫助一下,也能過上好日子。不得不說,比起強硬地禁止生育,這種做法不僅切實地解決了人口過多的問題,還開發了新的土地,更是利國利民,一舉三得。

清朝在乾隆皇帝看到人口增長過快時,也採取了和明朝差不多的方式。人多了,沒有土地,缺少糧食,那就遷徙開荒,開闢新的耕地。

有道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些人沒有土地,有的人良田萬頃。洪亮吉就在《生計篇》和《治平篇》中寫道:“有兼併之家,一人據百人之屋,一戶佔百戶之田,何怪乎遭風雨、霜露、冰寒、顛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於是清朝禁止土地兼併,並且減輕賦稅,厲行節約,爭取讓每一分土地都物盡其用。不止如此,晚清的學者汪士鐸就在自己的《乙丙日記》中提出了晚婚晚育,提倡男子二十五以內,女子二十以內嚴禁嫁娶。

古代皇帝爲人口問題甚是操心 他們都是怎麼解決的 第6張

還批判了多子多福的風氣,認爲一家生一個孩子足夠,倘若“生女兩個,生男三個”,就該加重賦稅,大力懲罰。汪士鐸不僅停在理論,更是推薦了許多節育方法,藥物節育被他認爲是適合女性身體,保護女性健康的好辦法。

汪士鐸的理論在今天看來,就是計劃生育的古代版,優點多多,可在那個年代,無異於是爆炸性的發言,百姓觀念難以轉變,汪士鐸的理論終究是停在理論。

三、人口過多,古代最好的辦法就是人口遷徙

古代意識到人口過多的皇帝不多,不過解決辦法確實不謀而合。百姓的觀念難以改變,計劃生育在古代只會淪爲紙上談兵。人口遷徙,降低人口密度,禁止土地兼併,將每一分土地都物盡其用,纔是最合適的方法。

參考文獻:

《明史》

《乙丙日記》

《清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